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治理效应研究
——基于对冲风险与经营绩效的视角

2017-06-29 11:21:55刘玉杰
华东经济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对冲衍生品商业银行

刘玉杰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治理效应研究
——基于对冲风险与经营绩效的视角

刘玉杰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文章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1-2015年的经验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影响其公司治理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基于控股股东的内外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风险防御方面,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衍生品呈负相关关系,即金融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对冲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并不明显;在银行绩效提升方面,银行经营绩效与金融衍生品显著正相关,即发展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该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资控股银行中,而在外资控股银行中并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在外资控股银行中,金融衍生品主要扮演“风险对冲”角色,而在内资控股银行中却主要扮演“业绩提升”角色,发挥提升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

金融衍生品;风险对冲;绩效提升

一、引言

金融衍生品是指从原生性金融产品或基础性金融工具中衍生而来的新型金融产品(魏明、王琼,2003)[1],由于金融衍生品具有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因此其在20世纪全球金融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金融衍生品市场,操作金融衍生品的银行主要扮演代理交易和衍生品自营两个角色(王应贵,2008)[2],即在为客户提供交易,实现风险规避并获取新利润空间的同时,也基于对冲经济参数变动所引致的监管风险而参与市场交易。目前,我国的金融业蓬勃发展,衍生品市场的边界也不断拓展,但国内银行创新能力的相对缺失,使得商业银行至今无法掌握衍生品交易的核心技术,因此业务清单的规模有限,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银行的衍生品操作所发挥的功能空间较为狭窄。

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汇率制度改革已经逐步启动并继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亦将带来新一轮较快的发展,这些前兆预示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将会迎来一次新的机遇。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参与主体,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和利用金融衍生品,抢占市场制高点,在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金融创新,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来说,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银行治理效应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1年至2015年间的经验数据为样本,以银行风险承担、经营绩效衡量银行公司治理水平,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对其公司治理的影响进行检验,并基于控股股东的内外资性质视角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银行风险防御方面,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衍生品的负相关性不显著,即金融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未产生对冲作用,但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而在外资控股银行中,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功能却得到显著发挥;②在银行绩效提升方面,银行经营绩效与金融衍生品间显著正相关,即发展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该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资控股银行中,而在外资控股银行中并不存在。以上结果表明,在外资控股银行中,金融衍生品主要扮演“风险对冲”角色,而在内资控股银行中却主要扮演“业绩提升”角色,发挥了提升银行经营绩效的作用。该结论不仅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公司治理效应提供了直接的经验证据,而且对于指导中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实践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一方面,从学术界研究现状来看,有关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研究文献均未能对发展金融衍生品的银行治理效应进行详细阐述,并存在度量指标匮乏、视角单一、文献不足等问题,而本文从风险和绩效两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另一方面,鉴于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技术、知识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鲜有文献从内外资控股视角研究内外资控股差异性对金融衍生品的银行治理效应的影响。可见,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鲜明的契机,有必要,以此为切入点对该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金融衍生品与银行风险承担

随着利率市场化制度的推行和逐步深化,银行所要面对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许多商业银行试图发挥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以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那么,对于处在当前发展阶段的商业银行而言,金融衍生产品能够发挥出风险对冲作用吗?已有文献对此也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早在20世纪的90年代,Hirtle(1997)[3]就通过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在1986-1994年金融衍生品的经营状况进行研究,发现衍生品具有风险承担效应,同年,Choi和Elyasiani(1997)[4]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2000年之后,Yang等(2006)[5]以韩国的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时,所得结论依旧没有出现根本的变化,即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此外,国内的赵旭(2011)[6]对中国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衍生品使用状况进行研究时也发现,运用金融衍生品合理可一定程度降低公司的内生性风险。斯文(2013)[7]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经验性数据,对整体衍生品和不同类型衍生品对银行风险的承担作用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整体衍生品和按合约类型划分的单一衍生品均对银行风险承担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接着,斯文(2014)[8]又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在2007-2012年的数据为基础,再次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整体性衍生品以及不同合约类型的衍生品均显著抑制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的产生。

但也有研究结果显示,金融衍生品的使用不仅不能有效降低风险,还会增加使用机构的风险水平。如,Shao和Yeager(2007)[9]对美国大型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研究时,发现信用衍生品的使用程度与银行的风险承担呈正相关关系,即衍生品的使用加速了风险的提升,而Attig和Dai(2009)[10]在对加拿大的6家商业银行进行分析后,也发现衍生品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暴露程度。得到同样结论的还有赵旭和李浩(2013)[11]、曹雨珊(2013)[12]等,其中段军山和张锐豪(2016)[13]基于2006-2014年间16家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的年度数据和Bankscope等多个数据库的数据,就金融衍生品对于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进行考察,发现金融衍生品的运用不仅会在总体上加剧银行的风险承担,而且会加大银行的盈利波动。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外对于银行业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承担作用研究丰富,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却相对薄弱,且已有文献对金融衍生品是否能对冲风险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这可能与研究对象所处的时期、经济环境和行业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鉴于此,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对象,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进行探讨,并提出假设1。

H1a: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我国上市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具有风险对冲的作用;

H1b: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我国上市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不具有风险对冲的作用。

(二)金融衍生品与银行绩效

金融衍生品能否通过节约税收、降低财务成本和外部融资成本等效应的有效发挥来提升企业绩效?这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从已有文献来看,有关金融衍生品绩效提升作用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非金融机构的企业为对象,研究金融衍生品对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的作用;另一类是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对象,探讨金融衍生品的绩效提升作用。

因此,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理论,研究结论多数都支持衍生品的绩效提升作用。Allayannis和Weston(2001)[14]利用美国非金融公司的样本进行研究时,就发现企业使用衍生工具后总体溢价了3%~8%,大大提升了企业价值,不久Carter(2006)[15]等在对航空产业的公司进行研究时,也发现使用了衍生品的企业,公司价值增加了12%~16%,再次对衍生品的价值提升学说提供了支持。同时,国内的黄祖辉和陈立辉(2010)[16]通过利用352家中国涉外农业企业调查数据,考察了衍生工具的使用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农业企业在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时出口绩效得到显著提高,即使用者将获得比未使用者更高的出口收入,这与赵旭(2011)的针对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金融衍生品在提升公司价值方面所达到的效果研究结论相一致。但是,张瑞君和程玲莎(2013)[17]认为,衍生品金融工具对企业价值的作用还要依赖于管理者的使用目的,如果管理者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是为了降低摩擦成本和规避市场风险,那么套期保值就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反之,若管理者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为了规避个人薪酬风险,那么套期保值越可能降低企业价值。

目前以银行业等金融机构为对象的有关衍生品绩效提升作用的研究结论也以正向为主,认为衍生工具的使用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绩效提升。相比较而言,中国商业银行配置金融衍生工具对其权益收益率和证券市场波动率也有正向的影响,但对权益收益率的影响强度要大于美国的商业银行(马孝先等,2013)[18]。同年,赵旭、李浩(2013)在对中国上市银行2007-2011年度使用衍生品的动机及其对银行风险和价值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规模大的银行使用衍生品能够降低银行利率、外汇风险等内生性风险,有利于银行价值提升,而外汇风险与银行价值呈内在互动因果关系。

以上内容显示,虽然已有研究多按照衍生工具—风险控制—绩效提升这一思路进行研究,较少从衍生工具本身所具有的对银行绩效的影响这一视角进行探讨,但从已有研究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规避作用的机理来看,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绩效的提升,由此,提出假设2。

H2:限定其他条件不变,我国上市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与提升绩效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选择样本与数据获取

本文选择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0-2015年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并按以下标准对样本进行处理:①剔除相关残缺数据;②对相关变量进行1%的缩尾处理,以降低数据中的“杂音”对实证结果的影响。通过对基础数据进行上述过程的处理,获得了166组数据,数据采集上市银行的年度报告以及国泰安(CSMAR)数据库。研究所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12.0。

(二)模型设计

1.模型设计

本文利用赵旭和李浩(2013)的研究模型进行衍生工具风险对冲作用检验,并根据具体研究需要,构建了以下研究模型:

此外,为了检验衍生工具的绩效提升作用,本文在斯文(2013)、李黎和张羽(2009)的研究基础上,根据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设置模型如下:

其中,DER为解释变量金融衍生工具,Power和Y分别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变量和财务特征变量,ε为残差,it表示第i家商业银行在第t年的数据值。Year为时间效应。

2.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虽然当前衡量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指标较多,如Z指数、预期违约概率和银行利润的方差等,但这些变量多数反映的是银行破产的风险(李成、刘生福,2015)[19],不仅在数据获取方面存在缺陷,也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脱节,因此本文借鉴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徐明东、陈学斌,2012[20];张雪兰、何德旭,2012[21];李成、刘生福,2015),通过银行资产质量来对商业银行的风险进行测度,主要选择不良贷款率度量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由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时间相对较短,改革仍不够彻底,政府与银行的关系依旧暧昧不清,政府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干预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尤其是信贷资产,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何蛟等,2010)[22]。鉴于此,笔者选择不良贷款率指标来衡量银行的风险承担。

与银行风险承担的衡量指标类似,商业银行的绩效衡量指标也有很多,如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率以及托宾Q值等,但本文之所以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商业银行绩效的度量指标,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这一指标在已有文献中被广泛使用John和Qian[23]、宋增基[24];另一方面,该指标主要是反映权益资本中单位资金投入的产出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排除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影响。

(2)解释变量。本文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的衡量采用了两个方面的指标,这是在结合现有研究(赵旭、李浩,2013)、数据可得性以及本文研究目的基础上的选择结果。具体表现为:金融衍生品是否为哑变量,如果商业银行在样本期间内使用了金融工具,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衍生品对数是商业银行衍生品总资产的对数值,是对衍生工具的直接的表示。之所以选择以上两个指标对衍生工具进行衡量,主要是为了保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在保值、风险规避和价值发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第一,虽然金融衍生品产生的原因是降低风险,但是这种风险的降低是以风险系数为交易筹码加以放大或对冲,进而将这种风险进行转移,转移的方向是风险中立者和风险偏好者(叶永刚、房延敏,2000)[25],因此所有的金融产品都包含着巨大的风险;第二,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就其内容而言具有特定的风险,如期货是价差引起的风险,期权是汇价变动的风险,而互换则是信用风险,但是不同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具有共同的一般风险,如结算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第三,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自股份制改革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总体的资产规模今非昔比,但是中间业务的比重仍然较低,不仅金融衍生产品的规模较小,而且各个银行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因此暂不适合对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具体的划分。综上所述,本文使用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总量来对其治理效应进行研究。

(3)控制变量。本文基于银行规模假说、财务困境假说和效率假说的具体内容,认为商业银行的经营主要是在盈利性、流动性和风险性三个方面不断平衡的过程,因此笔者在控制变量的选取方面也以此为基础。除去本文的解释变量——银行风险承担和绩效水平之外,流动性主要是根据2012年7月中国银监会颁发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选取资本充足率和贷款资产比两个指标。同时,考虑到银行规模可能带来的影响,将银行规模也视为控制变量。此外,根据孔爱国和卢嘉圆(2010)[26]的研究,将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和股权机构也纳入到控制变量之中,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董事会会议次数(年度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一(虚拟变量,若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兼一,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和管理层持股与否(虚拟变量,若管理层不持股则赋值为0,反之赋值为1),股权结构则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性质(虚拟变量若为国有控股,则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两项。为了简化模型的复杂程度,本文根据数据的性质,将控制变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Y,主要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和资产规模;二是银行的治理结构变量和股权结构变量Power。同时,控制了时间效应。

(三)描述性统计

1.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是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指标。从中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的均值为1.928,低于国家规定的5%的标准,表明中国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水平总体降低,但是标准差为2.599,说明当前不同上市银行的不良资产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为16.326,标准差为3.824,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30.013和3.744,表明上市银行的整体收益较高,虽然不同商业银行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是平均收益率仍高于制造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映射出当前资金“脱实向虚”的关键所在。此外,衍生品与否的均值为0.810,表明大多数银行都运用了金融衍生工具,且衍生品对数的均值为17.421,进一步说明商业银行的衍生资产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不同商业银行由于公司治理水平、资产规模以及经营绩效的差异,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控股性质和内外资性质等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极大值、极小值可以看出,目前我国上市银行中既有国有控股,也有外资控股和民营机构控股,且各银行在总体规模、资产质量和公司治理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相关性分析

表2是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分别与衍生品与否、衍生品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风险对冲的作用,初步证明了假设1a的合理性。同时,净资产收益率和衍生品与否、衍生品对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商业银行的绩效和金融衍生品的经营状况具有相关性,金融衍生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绩效提升的作用。此外,资产规模、资本充足率与独立董事规模分别都与金融衍生品的衡量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商业银行的规模大小、资本状况以及独立董事的规模都对金融衍生品的经营有正向的影响,规模较大、资本实力较雄厚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发展金融衍生业务,这与大型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的战略发展方向一致。但董事会的规模与金融衍生品的衡量指标呈负相关关系,结合独立董事规模与衍生品的衡量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的现象,初步认为应该在监管的框架内,适当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外部独立董事大多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有关。

表2 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金融衍生品的银行风险对冲作用

由表3可知,无论是虚拟变量衍生品,还是衍生资产对数,都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这这意味着金融衍生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风险对冲的作用,有效抑制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为假设1a提供了实证结果的支持,即能够证明金融衍生品存在着风险对冲的作用。但在区分内外资性质后,却发现这种作用的发挥有所差异。

表3 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

表4是在区分内外资性质后,对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进行的实证回归分析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每个模型的F值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来看,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与否、衍生品对数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系数分别为-2.898(t值为-2.570)、-0.133(t值为-2.540),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发挥了风险对冲的作用,即商业银行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能够有效减低风险承担水平。但是,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与否、衍生品对数与不良贷款率的系数分别为-0.614和-0.032,即内资银行的金融衍生品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对冲作用,但遗憾的是其t值分别为-1.000和-0.980,结果并不显著,因此无法在实证结果上证明内资控股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具有风险对冲的作用。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具有一定的风险对冲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但这种作用因受内外资控股性质影响的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表现为:在外资控股的银行中,金融衍生品能够通过风险对冲降低银行风险水平;在内资控股银行中,这种作用并不存在。

表4 区分内外资的金融衍生品风险对冲作用比较

续表4

(二)金融衍生品的银行绩效提升作用

表5是模型(2)的实证分析结果,表6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区分内外资的实证分析结果,主要验证了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绩效提升作用。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解释变量金融衍生品与否、衍生品对数的系数分别为2.393(t值为2.450)和0.132(t值为2.580),显示金融衍生品与银行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且都在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金融衍生品具有一定的绩效提升作用。该结论为假设2提供了实证结果的支持。

表6则是不同控股性质下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绩效提升作用的实证分析结果。从表6可以看出,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与否、衍生品对数与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的系数分别为5.081和0.271,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金融衍生品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业绩也会逐步提高,这意味着金融衍生品具有银行绩效的提升作用,但是遗憾的是,以上结果并不显著。而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结果与上述情况类似,金融衍生品与否、衍生品对数系数也为正,分别为1.802和0.100,说明在内资银行中,金融衍生品也具有绩效提升作用。但与以上结果不同的是,衍生品与否和衍生品对数两个度量指标的t值分别为1.800和1.880,都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品能够提升绩效。

商业银行能够通过金融衍生品交易拉动银行业绩的提升,但是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表5 金融衍生品的绩效提升作用

表6 区分内外资的金融衍生品的绩效提升作用比较

续表6

(三)稳健性检验

为防止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对解释变量衍生资产对数采取滞后一期的处理,并再次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7所列。从表7可以发现,银行风险承担与滞后一期的衍生资产对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系数为-0.075,t值为-2.953),而银行绩效则与滞后一期的衍生资产对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为0.086,t值为1.69),与上文相比,结果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表7 稳健性检验

此外,为进一步确保文章结果的稳定性,本文还做了以下的检验:首先,借鉴段军山和张睿豪(2016)的做法,用不良贷款率和衡量银行破产风险的Z值来替换不良资产率来作为银行风险的度量指标,并放入模型中进行回归,所得结论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其次,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来替代净资产收益率ROE,置入模型进行回归,得出相同结论;最后,鉴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特殊的经济环境,将2008年的数据剔除,并重新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论也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由此,可以认为本文的结果是稳健和可信的。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基于中国16家上市银行2000-2015年间的经验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影响其公司治理的效果进行了检验,并基于控股股东的内外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探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风险防御方面,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与金融衍生品呈负相关关系,即金融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对冲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在内资控股的商业银行中,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对冲作用并不明显;②在银行绩效提升方面,银行经营绩效与金融衍生品显著正相关,即发展金融衍生品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但该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内资控股银行中,而在外资控股银行中并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在当前中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在不同性质股东的控股银行中其角色定位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在外资控股银行中,金融衍生品主要扮演“风险对冲”角色,仅降低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而在内资控股银行中却主要扮演“业绩提升”角色,仅提升了银行经营绩效。可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衍生品时未能同时兼顾“风险对冲”和“业绩提升”双重目标,即存在“得此失彼”的治理失衡状态。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治理效应研究有利于:积极引导商业银行业务“避虚就实”,由虚拟经济转为实体经济;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加强商业银行风险机制建设,以更好的防范金融风险。

由于各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虽然研究期间较长,但样本的数量相对较少,可能难以全面反映衍生品的银行治理效应。其次,不同衍生工具可能对银行的风险和绩效产生的作用有所差异,但是本文没有对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具体的划分。最后,虽然本文研究了内外资控股性质对金融衍生工具作用发挥的影响,但是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影响路径。

参考文献:

[1]魏明,王琼.信用衍生品对我国信用风险管理的作用及其实施策略[J].管理世界,2003(10):141-142.

[2]王应贵.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与风险管理——以法国兴业银行等为例[J].金融论坛,2008(8):33-37.

[3]Hirtle B J.Derivatives,portfolio composition,and bank holding company interest rate risk expos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1997,23(12):243-266.

[4]Choi J J,Elyasiani E.Derivative exposure and the 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risks of US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1997,23(12):267-286.

[5]Yang D H,Song I,Yi J,et al.Effects of derivatives on bank risk[J].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2006,9(2):275-295.

[6]赵旭.金融衍生品使用与企业价值、风险:来自中国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1(1):121-130.

[7]斯文.关于衍生品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研究——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13(5):131-138.

[8]斯文.金融衍生品与企业风险承担——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5):87-102.

[9]Shao Y,Yeager T J.The effects of credit derivatives on US bank risk and return,capital and lending structure[R].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2007.

[10]Attig N,Dai J.Does Trading in Derivatives Affect Bank Risk?The Canadian Evidence[R].Saint Mary’s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9.

[11]赵旭,李浩.金融衍生品使用动机及其对银行风险、价值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3(12):12-23.

[12]曹玉珊.企业运用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效果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5):59-63.

[13]段军山,张锐豪.金融衍生品、货币环境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当代财经,2016(2):61-73.

[14]Allayannis G,Weston J P.The use of foreign currency de⁃rivatives and firm market valu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1,14(1):243-276.

[15]Carter D A,Rogers D A,Simkins B J.Does hedging affect firm value?Evidence from the US airline industry[J].Fi⁃nancial management,2006,35(1):53-86.

[16]黄祖辉,陈立辉.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及其对企业出口绩效的影响——来自352家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经验证据[J].农业经济问题,2010(12):41-51.

[17]张瑞君,程玲莎.管理者薪酬激励、套期保值与企业价值——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当代财经,2013(12):117-128.

[18]马孝先,郑萍,公伟.中美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工具绩效比较[J].金融论坛,2013(2):73-79.

[19]李成,刘生福.外部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剧了吗——基于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后经济波动的比较[J].经济学家,2013(1):30-37.

[20]徐明东,陈学彬.货币环境、资本充足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研究,2012(7):50-62.

[21]张雪兰,何德旭.货币政策立场与银行风险承担——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2000—2010)[J].经济研究,2012(5):31-44.

[22]何蛟,傅强,潘璐.股权结构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0(7):39-46.

[23]宋增基,夏铭.行长薪酬、薪酬差距与银行绩效[J].财经研究,2011(10):135-144.

[24]John K,Qian Y.Incentive festures in CEO compens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J].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03(9):109-121.

[25]叶永刚,房延敏.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识别[J].国际金融研究,2000(5):54-57.

[26]孔爱国,卢嘉圆.市场约束、商业银行治理与风险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0(5):102-115.

A Study on the Governance Effect of Commercial Banks’Financial Derivativ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hedging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LIU Yu-jie
(Anhu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Hefei 230011,China)

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of China's 16 listed banks from 2001 to 2015,we study the influence of commercial banks’finan⁃cial derivatives on corporate governance,and further study the nature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apital o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In terms of risk prevention,there i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risk taking and finan⁃cial derivatives,namely financial derivatives play a hedging role in bank risk taking,but this rol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foreign holding commercial banks rather than domestic capital-owned banks;In terms of bank performance improvement,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banks’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derivatives,namely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significant⁃ly promotes commercial banks’performance,but the promoting effect is mainly embodied in domestic holding banks rather than in the for⁃eign holding banks.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nancial derivativ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risk-hedging”for foreign-owned banks,and“performance improvement”for domestic capital-owned banks.

financial derivatives;risk-hedging;performance improvement

F830

A

1007-5097(2017)07-0150-08

[责任编辑:欧世平]

10.3969/j.issn.1007-5097.2017.07.021

2017-02-2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SK2014ZD006)

刘玉杰(1967-),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金融经济。

猜你喜欢
对冲衍生品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给漫威、DC做衍生品一天赚1485万元 Funko是怎么做到的?
玩具世界(2019年4期)2019-11-25 09:42:10
祛魅金融衍生品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4
大健康催生眼健康衍生品市场的繁荣
衍生品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1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当代经济(2015年4期)2015-04-16 05: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