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等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

2017-06-29 07:41:26雷克勤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美术

雷克勤

浅议高等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个性特征的培养

雷克勤

当前中国的高等美术基础教学方式存在平均化、模式化等弊端,导致对学生艺术个性培养的忽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自身素质、个性特点等差异,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这在注重个性特征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等美术基础教学中尤为重要。

高等美术基础教学;因材施教;创造性;个性特征;培养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一项重要教学原则,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自身素质等个体差异出发,进行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各尽其材,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征和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最早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认识并运用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论语《先进篇》有这么一段对话,子路问孔子: “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冉有也来问:“听到鼓励的话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公西华问道:“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想请教先生一下。”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而子路武勇过人,所以我让他谦退。”宋代教育家朱熹总结了孔子的教学特点时指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艺术教育就是要唤醒人的艺术感受力,增强人的艺术素养,进而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人才。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体现的是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中外艺术宝库中之所以涌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正是由于它们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感悟和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必然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艺术家独创的个人魅力。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要么因为功利的目的远离了人性基础,用数字化标准对教学进行了人性的背离;要么以僵化的说教使教学显得枯燥沉闷、死气沉沉。正是这种背离人性的、僵化的、机械的教学使教育失去了人的温度,失去了教学本应葆有的蓬勃生气。

因材施教是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大教学原则,这对于高等美术教育来说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这一重要的教学原则在高等美术基础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以来,绝大部分美术院校的基础教学都是以单一的美术技能训练为主,教师常常以相同的教学方式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以相同的方式学习同一门课程,然后以相同的标准来进行统一的成绩评价,从而甄别出学生成绩成绩好的与不好。这种教学模式表面看起来公平,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基础水平与认知的差异性,忽视了人的个性特征,违背了艺术教育的本质规律,显现出了“平均主义”和“一刀切”的偏差。这直接导致一段时期高校美术基础教学出现一种窘迫的现象:当你每走进一个教室,看到的美术作业都呈现出“千人一面”的单一面貌。这种面貌是因为教学不重视学生个人喜好与艺术感受的培养而致,这是美术教育顽疾的表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要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必须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体现人文关怀。在具体的大学美术基础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因为社会生长环境、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不同,形成独特的个人认知、个人喜好、个人感受以及个人对某些方面特殊的敏感。如有的同学天生的对物体光影、体积很喜欢,学起来很有感觉,做起来很顺手;而另外一些同学对光影、体积没什么兴趣,但是对画面平面化的构成处理却很喜欢,做起来感觉很好;还有些人可能对抽象表现更有兴趣;也有一些同学可能对不同材料的运用更敏感一些,可以更好地做出个人的艺术感受。“因材施教”就是要让每个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发挥乐学带来的敏锐感受力,形成个人在艺术感受方面的一些独特优势和个性特征。这种最本源的个性特征对于学生个体是非常宝贵和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细心地发现,耐心地呵护,热情地鼓励,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引导其很好地发展成个人艺术创作的独特艺术个性。

在高等美术基础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不是仅仅口头说一下就可以实现的,它会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是每天来画室看看,指出这个同学的形不准,那个同学的结构不到位,另外一个同学画面对比关系没拉开等等,以简单的基本法则来应对所有学生的学习问题,这无疑是不明智的。教师必须具有深厚且宽阔的专业素养,以便于能对学生各种不同样式的作业进行引导和帮助;必须具有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的职业技能,以便于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必须具有尊重学生个人喜好的包容心态,即使学生的有些特点是教师所不喜欢的,也要给予相应的尊重和包容,也许就是你不喜欢这一点,恰恰就是这个同学将来艺术创作的亮点;必须具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的开放态度,只有敢于尝试,才有可能突破现状而达到全新艺术层面;必须具有感知未来发展趋势的优良预见性,以鼓励学生大胆前行,引导他们不断的进步。只有这样,当面对一个班几十个同学时,教师才能做到针对每一个同学不同的特点来实施区别教学,才能较好地培养出学生艺术表达的个性特征。

艺术创作的个性魅力正是来源于学生的艺术个性特征,学生如果丧失了自己的艺术个性,高等美术的教学目的必将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培养与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在基础教学过程中就坚定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在高等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下几点需要多加注意。

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通过了解这个“材”,做到“因材施教”

可以从两个层面来了解学生,第一是从高校美术学生的整体层面来考虑,教师必须意识到:大多数新同学虽然考上了美术院校,但并不代表他们就真正懂得艺术。其实他们大多数人艺术方面的知识素养几乎为零,他们所具备的仅仅是为应付高考而学来的少得可怜的一点点绘画技巧。长期模式化、机械化高考美术培训带来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学生艺术表现手法的模式化、雷同化,磨灭了学生对学美术原有的一点好奇心和兴趣,这是作为学生群体呈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水平特征。教师对此必须心中有数,必须在教学中关注这些不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重新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诱导出学生的艺术潜能。

第二是教师应该从每个学生的层面来深入了解学生,就是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多和学生交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喜好和作画时的想法,尽量避免敷衍了事或流于表面的应付。看他们前面所画的作品,了解一段时间以来他们的学习趋势;观察他们的作画过程,了解他们作画时投入的状态,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对每个同学的整体情况了然于心。真正了解了整体状况、了解了个体的具体表现,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因材施教”。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学生作品画面的大效果,却忽视了和学生的交流互动,缺乏对学生艺术想法的真正了解。我们并不一定要求每个同学都达到造型的精准的唯一目标,而应该在深入了解他的喜好和敏感性的优势方面,进行重点个性潜能的挖掘与引导,扬长避短,使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保护与引导他们的艺术个性与自由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思想火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是任何别人所不能代替得了的,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塑造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自信心是学生取得阶段性进步的前提保证,良好的自信可以使人克服各种困难而不断前行。没有对学生艺术个性与自由的尊重,教师就不可能真正倾听学生内心的呼声,很难做到对学生的真正理解,“因材施教”就无从谈起。

苏格拉底认为: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师与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育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责任,从内部唤醒学生的潜力;教师不能作为学生知识的供求者,而应该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自身,教师本人更应该做一个暗示者,而非一个对学生耳提面命的、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在教育意义上的师生平等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也只有做到这种平等,学生也才能真正获得艺术个性的自由,师生双方均可以自由地思索、表达与交流。受长期的中学美术高考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失去艺术自由很久了,在进入大学艺术殿堂之后,怎能再忍心让他们继续忍受“枷锁”的奴役。

三、要提示学生尽快对美术史有全面的了解,从历史的视野发现自己不同的艺术个性与价值

高校美术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考前教育中所学的就是为了应付高考,为了在高考中拿高分,而对于艺术、对于整个美术史的发展过程完全不了解。使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比较片面,对具体基础课程学习时的认识与理解跟不上节奏。大学生不能像“瞎子摸象”一样,摸到哪里就是哪里。尽快了解美术发展大的脉络、阶段,了解不同阶段美术创作表现形式的发展变化,了解美术发展到当代所呈现的总体状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手段,这对于课程的理解、借鉴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英国著名古典学者利文斯通曾在其著作《保卫古典教育》中指出:培养青年人思想的最可靠的工具是学习古典语言、古典文学与古典艺术作品。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精神上的先辈一无所知,就不能视为是受过教育的人……

对于高校美术生,他们应该从中外历史上杰出的前辈身上汲取艺术精神的力量。有些人之所以平庸,因为他们眼里只有世俗的利诱,而缺乏艺术激情与杰出人物的艺术指引。全面了解美术史,主动地向传统学习,就会对自身的艺术爱好、个性特征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才能。学习中外美术史,从传统中认识自我,以博大的胸襟去接纳一切优秀的、历史的美术成果,从中吸收适合自己的丰富养分,将自我个体与整体传统相联系,从历史的视野发现自己不同的艺术个性与价值,有利于“因材施教”原则的更好实施。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兴趣和喜好

生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很多学生从小在家里就是小公主、小皇帝,对玩的、用的兴趣、喜好分明,很有主见,但是一到学习中就完全变了个人似的,从小就是家长说,老师说,然后他们就照着做,完全没有了自我意识。你问他(她)对什么感兴趣,他(她)竟然说不知道,这样学起来多么乏味与无聊!又怎么能学得好呢?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对哪些事物感兴趣,对哪些艺术形式感兴趣,对哪些表现手法感兴趣,选择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方法来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从中体会到自在的乐趣,进而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学习之道。总之,就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持之以恒的动力,兴趣是学习不断进步的有力保证。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认为:在人的实存的高贵意义上的最优秀者不单是技艺高超的人,这些人是可以通过挑选而培养出来的;不是特定的种族类型,这些类型可以通过人类学的标准来确定;也不是那些天才个人,他们已经做出了不同凡响的成绩。在所有这些人当中,唯有成为其自身的那些人才是最优秀者。他们不同于那些在自身中只感到了空虚的人,不同于那些看不见可以为之斗争的事业的人,不同于那些正在躲避自己的人。学生发掘了的自身兴趣,就可以避免空虚,找到努力的方向,就能逐渐显示他的艺术个性与艺术潜力。个人兴趣会推动个人艺术特点的形成。

五、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与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学习美术是需要动手的,通过动手来尝试了解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动手来探索不同的表现手段,通过动手来画出自己的作品。在高等美术基础教学这个迥异于以往中学美术教学的语境下,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大胆地探索、尝试与实验,逐步展现他们各自的艺术天赋与个性特征。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想表达什么,细致观察学生作画时的表现,寻找和发现每个学生艺术表现的兴趣点、敏感点和个性特征,鼓励他们朝着自己的有兴趣、有感觉的方向大胆前行。

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从不给学生现成答案,而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找结论,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追寻真理,还认为教育必须唤醒自我认识。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指出:发展独立思考与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高等美术基础教学的原理与此完全一致,教师应该重视大学生的自我艺术探索能力的培养,摒弃简单机械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必定有利于学生找寻到自己的艺术之路。

六、要运用表扬赞美的精神激励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要培养人才,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是靠表扬出来的,这说明人都需要鼓励。众所周知,人的活动是受情绪影响的。有时它会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有时它会使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科学研究表明:当人在积极情绪的支配下,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容易发挥自己的水平,就能大大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在具体的高等美术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会有各种状况,有的同学状态良好,学习进展顺利;有的同学犹豫彷徨不知所措;有的同学甚至对学习完全没有了兴趣。在教学活动中,采用表扬鼓励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对于每个学生取得的每一个细微进步教师都要大力表扬与赞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鼓励。特别是对于那些犹豫彷徨和缺乏兴趣的学生,及时的表扬、鼓励能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探索的强烈愿望,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每个人都需要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自已的言行得到别人的尊重与认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些宽容,多些表扬、鼓励,细心地从学生平常作画过程中挖掘可以表扬和鼓励的亮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将之引向成功的彼岸。

总而言之,“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经过历代教育实践检验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在注重个性特征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等美术教育之中尤为重要。创新需要个性,创新需要自信,创新需要热情,创新需要持之以恒。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差异,呵护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们的艺术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活力、有创新意识的艺术创作和应用人才。

雷克勤 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 副教授

[1] 利文斯通. 保卫古典教育[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2] 雅斯贝斯. 时代的精神状况[M]. 王德峰,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26.

[3] 孔子因材施教[EB/OL]. 百度百科,http://baike.so.com/doc/6731353-6945654.html.

[4]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 蒂姆奥.布莱恩,丹尼斯吉内. 因材施教的艺术[M]. 陈立,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译. 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7] 余小茅. 探寻本真教育——雅思贝尔斯教育思想的文本学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15.

G642

A

1009-4016(2017)02-0087-05

2015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5377)。

猜你喜欢
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美术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创意美术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关于对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 23:50:48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 No.2 第一乐章
戏剧之家(2016年4期)2016-03-25 16: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