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方面,对于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业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种养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我国草食畜牧业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业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种养业体系,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业部于2016年7月7日正式印发《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农牧发[2016]12号 ),以下简称《规划》)。
这是我国首个草食畜牧业专项五年发展规划,《规划》系统总结了当前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成就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环境和新要求,明确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草食畜牧业发展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以奶牛、肉牛、肉羊为重点,兼顾其他特色草食畜种,坚持种养结合和草畜配套,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草食畜禽种业与牧草种业创新发展,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面建设现代草食畜牧业。
《规划》要求:一要坚持科学布局,分区施策。统筹考虑资源、环境、市场等因素,科学规划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主导品种和发展重点,因地制宜探索适应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分区分类施策,切实提高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平。
二要坚持农牧结合,循环发展。合理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的产业结构。突出以养带种,推进种养结合、草畜配套,形成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态循环系统。
三要坚持机制创新,融合发展。推进草食畜牧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同步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合作互助、风险共担、利益共赢的长效发展机制。鼓励引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用现代理念引领产业发展,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草食畜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四要坚持国内挖潜,进口调剂。加快草食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提效率,提升国内草食畜牧业生产能力和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确保草食畜产品市场有效供给。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调剂国内余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规划》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确定了“十三五”草食畜牧业总体布局思路,进一步优化了奶牛、肉牛、肉羊、特色畜禽和饲草料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按照《规划》的要求,力争到2020年,主要草食畜产品产能和质量水平稳定增长,市场供应基本保障,生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生产效率、非粮饲料资源利用率和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构建现代草食畜牧业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
《规划》要求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饲草料生产基础、质量安全监管与疫病防控和新型业态健康发展等五大重点任务。重点加快完善草食畜牧业扶持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金融保险支持,加强科技支撑与服务,健全产业监测预警体系,努力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