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场与契丹人的政治

2017-06-28 08:59:30
关键词:太祖契丹牧场

杨 军

对于从事游牧的辽朝统治民族契丹人来说,牧场显然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对契丹人的政治亦发挥着深层次的影响,但对此问题学界较少涉及,故本文试陈一得之愚,以期引起学界方家对此问题的关注。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称阿保机:“以其所居横帐地名为姓,曰世里。世里,译者谓之耶律。”[注]《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8页。《辽史》卷116《国语解》:“有谓始兴之地曰世里,译者以世里为耶律,故国族皆以耶律为姓。……其说与纪不合,故陈大任不取。”[注]《辽史》卷116《国语解》,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34页。称金人陈大任《辽史》不取此说,却未记载陈大任的说法。《辽史》卷37《地理志》祖州天成军:“本辽右八部世没里地。”[注]《辽史》卷37《地理志》,第442页。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疑“右八部”为“右大部”之误,实则“辽右”为专有名词,指辽西。《宋书》卷96《鲜卑吐谷浑传》,吐谷浑说:“我乃祖以来,树德辽右。”即以辽右指辽西。《辽史》的“辽右八部”即“辽西八部”,应是契丹八部的别称。显然脱“里”字,应为“本辽右八部世(里)没里地”。可见《辽史》正文也是接受欧阳修的观点,以“世里没里”为地名的。[注](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3《族姓原始》正文:“以所居之地名曰世里著姓。世里者,上京东二百里地名也。”原注:“今有世里没里,以汉语译之,谓之耶律氏。”亦以世里为地名,并称其地在“上京东二百里”。(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22《上京四面诸州》祖州“北至上京四十里”;《辽史》卷37《地理志》引《薛映记》,长泰馆“馆西二十里有佛舍、民居,即祖州。又四十里至临潢府”。皆可证上京临潢府至祖州约40里。按《契丹国志》所载里程,则世里地不在祖州。《辽史》卷37《地理志》祖州天成军条记载,阿保机的曾、高、祖、父皆生于祖州,可证祖州才是阿保机家族世代居住的“世里”地。《契丹国志》所载里程有误。即阿保机家族世居“世里没里”地,“世里没里”也可以省称“世里”。

学界通常认为,“世里”为“耶律”的不同音译,恐怕是出于对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误解。《辽史》卷32《营卫志》:“三耶律:一曰大贺,二曰遥辇,三曰世里,即皇族也。”[注]《辽史》卷32《营卫志》,第381页。耶律与世里两个契丹语辞内涵不同,耶律涵盖大贺、遥辇、世里,其原始意义不详,在此处是指辽朝的“皇族”。而世里则是阿保机家族的姓氏,显然源自其世居地的地名,欧阳修称阿保机“以其所居横帐地名为姓,曰世里”,即可证明这一点。因此,欧阳修接下来所说“世里,译者谓之耶律”,意思不是世里也可以音译为耶律,而是“译者”,就是担任翻译的人,通常称世里家族的人为耶律,即称其为皇族。这应是一种尊称,参之《辽史·营卫志》可知,大贺、遥辇、世里三族皆可贯以这一尊称,尽管大贺、遥辇实际上并不是辽朝的皇族。由此看来,阿保机家族本姓世里,后因被尊称为皇族耶律,而且其是真正的辽朝皇族,故改以耶律为姓。乌拉熙春、金适认为,“耶律”的契丹语原型作yalut,“世里”的契丹语原型作shiri。[注]乌拉熙春、金适:《从满文〈辽史〉的误译谈起——以“都菴山”和“陶猥思氏族部”为中心》,《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第2期。世里显然不是耶律的不同译写。

欧阳修《新五代史》:“没里者,河也。”[注]《新五代史》卷72《四夷附录》,第885-886页。世里没里即世里河。作为地域名,世里没里或世里,应指这条河流经的地方,即世里河流域。有学者认为,世里没里与蒙古语之西喇木伦相合,[注]即实:《契丹耶律姓新探》,《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4期。其说恐不能成立。《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称:“袅罗个没里,复名女古没里者,……华言所谓潢河是也。”[注](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首《契丹国初兴本末》,贾敬颜、林荣贵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西喇木伦河在辽代称袅罗个没里、女古没里,汉译为潢河。《辽史》卷116《国语解》:“女古,金也。”[注]《辽史》卷116《国语解》,第1544页。由此推测,袅罗个应意为“黄”,袅罗个没里、女古没里,是黄色的河、金色的河的意思,译为汉语即黄河,史籍中写为“潢河”,是为区别于中原的黄河。蒙古语西喇木伦,仍是“黄河”之意,对应契丹语的袅罗个,而非世里。显然世里河并非西喇木伦河,从辽代皇族往往被封为漆水郡王推测,世里河汉语译名可能即“漆水”。

《辽史》卷32《营卫志》引《旧志》:“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里始制部族,各有分地。”[注]《辽史》卷32《营卫志》,第377页。所引《旧志》即耶律俨《实录》,参见杨军:《耶律俨〈皇朝实录〉与〈辽史〉》,《史学史研究》,2011年第3期。涅里以后,契丹部族各有固定的游牧区域,即其“分地”、“所居地”,则“契丹部族,本无姓氏,惟各以所居地名呼之”,[注](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卷23《族姓原始》,第221页。只能是涅里以后的事情。阿保机家族世居世里河流域,应是自涅里开始的。从《辽史》的记载来看,“雅里(即涅里)生毗牒,毗牒生颏领,颏领生耨里思”,以下是肃祖、懿祖、玄祖、德祖四代,至阿保机为9代人,在此期间,遥辇氏共历9位可汗。[注]《辽史》卷2《太祖纪》“赞”,第24页。《辽史》卷45《百官志》遥辇九帐大常衮司:“掌遥辇洼可汗、阻午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耶澜可汗、巴剌可汗、痕德堇可汗九世宫分之事。”(第711页)可见自涅里至阿保机经历了9代人的时间,因其一直居住在世里河流域,涅里家族才被称为世里。

《金史》卷44《兵志》:“金初因辽诸抹而置群牧,抹之为言无蚊蚋、美水草之地也。”[注]《金史》卷44《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04页。“抹”即《辽史》之“抹里”。[注]张国庆:《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抹里”、“没里”音同,应源自同一契丹语辞。将两者结合分析,抹里(没里),在契丹语中,本意是指河、河流经过的地方,即流域;因草原上诸河流经的地方往往都是优质牧场,后来引申为“无蚊蚋、美水草之地”,即优质牧场。涅里在划定契丹各部“分地”的时候,将世里河流域的优质牧场留给了自己,这是后代耶律氏兴盛的根源。

在涅里划定各部“分地”之后,契丹部族与特定地域相联系,致使指优质牧场的抹里一词成为契丹基层社会组织的名称。可见,契丹原有的部落组织开始具有明显的地缘性,这是契丹人向国家演进的前奏。优质牧场即基层社会组织,掌握牧场分配权的家族后来发展为皇族,皆反映出牧场对契丹人的重要意义。

《辽史》卷33《营卫志》记载,阻午可汗重组契丹八部时,迭剌部“凡六营”,从中分出乙室部,乌隗部“其先曰撒里卜,与其兄涅勒同营,阻午可汗析为二:撒里卜为乌隗部,涅勒为涅剌部”;突吕不部“其先曰塔古里,领三营。阻午可汗命分其一与弟航斡为突举部;塔古里得其二,更为突吕不部”;品、楮特二部,都是“阻午可汗以其营为部”。[注]《辽史》卷33《营卫志》,第384-386页。所谓“营”,即契丹部落的下一级组织石烈,可能是石烈一词的意译。[注]参见杨军:《契丹部族组织中的石烈》,《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此时契丹八部仅残存出自5个部落的12个石烈,出自迭剌一系的石烈有6个,占半数,因此迭剌部的涅里才有实力拥立阻午可汗。在此背景下,涅里划定各部“分地”。可以想见,契丹故地的优质牧场必然多为迭剌部占据,这才是“迭剌部终遥辇之世,强不可制”的根本原因。[注]《辽史》卷32《营卫志》,第381页。

据《辽史》卷1《太祖纪》,阿保机平定诸弟之乱时,“六月辛巳,至榆岭,以辖赖县人扫古非法残民,磔之。甲申,上登都庵山,抚其先世奇首可汗遗迹”。[注]《辽史》卷1《太祖纪》,第8页。《辽史》卷1《太祖纪》称阿保机为“霞濑益石烈乡耶律弥里人”,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认为:“下文太祖七年六月辖赖县、《营卫志》下六院部辖懒石烈,均此名异译。乡字衍。”[注]《辽史》卷1《太祖纪》校勘记[一],第13页。则辖赖、霞濑益、辖懒为同一契丹语辞的不同译写,皆指迭剌部所属的一个石烈,阿保机家族即属于此石烈。涅里-阿保机家族以奇首可汗为始祖,“奇首生都庵山,徙潢河之滨,传至雅里”,[注]《辽史》卷1《太祖纪》“赞”,第24页。亦有石刻资料印证,《耶律羽之墓志铭》:“其先宗分佶首,沠出石槐。”[注]邢明远:《耶律羽之墓志铭》,见盖之庸:《耶律羽之墓志铭考证》,《北方文物》,2001年第1期。“佶首”即“奇首”。涅里划“分地”时,自然不可能将其始祖出生之地划给其他部或石烈,显然都庵山一带也在霞濑益石烈的“分地”之内。由此可见,诸弟之乱基本上是在迭剌部霞濑益石烈的“分地”内进行的,参之《辽史》卷37《地理志》龙化州:“契丹始祖奇首可汗居此。”[注]《辽史》卷37《地理志》,第447页。。可证龙化州一带亦是霞濑益石烈的“分地”,可见霞濑益石烈占据牧场的广大。

关于斡鲁朵的始建时间,《辽史》记载自相矛盾。卷35《兵卫志》:“太祖以迭剌部受禅,分本部为五院、六院,统以皇族,而亲卫缺然,乃立斡鲁朵法。”[注]《辽史》卷35《兵卫志》,第402页。认为是在分迭剌部为五院部、六院部之后,更在平定诸弟之乱以后。卷73《耶律曷鲁传》:“太祖宫行营始置腹心部,选诸部豪健二千余充之,以曷鲁及萧敌鲁总焉。已而诸弟之乱作,太祖命曷鲁总领军事,讨平之,以功为迭剌部夷离堇。”[注]《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第1221页。认为是在诸弟之乱以前。关于早期斡鲁朵的兵数,《辽史》记载也不一致。卷73《萧阿古只传》:“与敌鲁总腹心部。”[注]《辽史》卷73《萧敌鲁传》,第1223页。在剌葛之乱中,“淳钦皇后军黑山,阻险自固。太祖方经略奚地,命阿古只统百骑往卫之”[注]《辽史》卷73《萧阿古只传》,第1223页。。阿古只所统仅“百骑”。卷46《百官志》南皮室详稳司条:“初,太祖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余人,置为腹心部”,[注]《辽史》卷46《百官志》,第738页。作“千余人”,皆与前引《耶律曷鲁传》的“二千余”存在较大出入。应是阿保机的亲卫组织经历了从数百人、千余人到两千余人的逐渐扩大过程。早期规模较小、制度也不完善时称“腹心部”,规模扩大、制度完善之后始更名斡鲁朵。阿保机曾命突品不部人耶律欲稳“典司近部,以遏诸族窥觊之想。……太祖始置宫分以自卫,欲稳率门客首附宫籍”[注]《辽史》卷73《耶律欲稳传》,第1226页。。在由腹心部向斡鲁朵的演变过程中,阿保机的亲卫人数剧增,需要大量牧场安置,而且出于保卫的需要,这些亲卫人员占据的牧场不能远离阿保机,显然,平定诸弟之乱后,阿保机占有霞濑益石烈的大量牧场,为其扩编亲卫组织提供了可能,此是由腹心部发展出斡鲁朵体制的契机。斡鲁朵设立之初,即拥有契丹故地大面积的优质草场,是斡鲁朵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平定诸弟之乱、肃清霞濑益石烈、掌控大量优质牧场并以此资源组建斡鲁朵,是阿保机建国称帝之路的关键一环。这也造成辽朝建立之后契丹故地的优质牧场大多属于皇室、属于斡鲁朵的局面。《辽史》卷31《营卫志》记载,辽代斡鲁朵所属部族的基层组织包括“瓦里七十四,抹里九十八,得里二,闸撒十九”,[注]《辽史》卷31《营卫志》,第362页。193个基层单位,98个称抹里,可证斡鲁朵掌握大量的优质牧场,成为有辽一代支撑契丹皇权的力量。

《辽史》卷71《后妃传》玄祖简献皇后萧氏条:“玄祖为狠德所害,后嫠居,恐不免,命四子往依邻家耶律台押。”[注]《辽史》卷71《后妃传》,第1198-1199页。卷73《耶律欲稳传》:“耶律欲稳,字辖剌干,突吕不部人。祖台押,遥辇时为北边拽剌。简献皇后与诸子之罹难也,尝倚之以免。”[注]《辽史》卷73《耶律欲稳传》,第1226页。突吕不部的耶律台押,是迭剌部玄祖的“邻家”,可见两家的牧场相邻,证明迭剌部霞濑益石烈的牧场内也有来自突吕不部的牧民。两者不仅相安无事,还能够患难时相互照应,说明此时的部落-石烈-弥里等契丹人固有的社会组织,已经体现出鲜明的地缘特点,而不再是纯粹的血缘组织了。耶律台押的后人耶律欲稳,“太祖始置宫分以自卫,欲稳率门客首附宫籍”,率先成为斡鲁朵属民,阿保机创建斡鲁朵之初,人员主要是“选诸部豪健”,皆证明,斡鲁朵的建立导致更多的非迭剌部牧民进入霞濑益石烈的牧场,斡鲁朵下管理牧民的机构石烈-弥里,是按牧场组织起来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不再具备血缘组织的特点。

《辽史》卷31《营卫志》所载斡鲁朵下属98个抹里的名称,许多存在相同的词素。如,蒲速盌斡鲁朵有抹里名浑得移邻稍瓦只、监母斡鲁朵有抹里名尼母曷烈因稍瓦直、孤稳斡鲁朵有抹里名预笃温稍瓦直,有相同词素稍瓦只(稍瓦直);孤稳斡鲁朵有石烈名里、有抹里名铁里乖稳里、蒲速盌斡鲁朵有抹里名东里、西里,有相同词素里;斡笃盌斡鲁朵的抹里有北得里、南得里,阿思斡鲁朵的抹里有恩州得里、斡奢得里,有相同词素得里。抹里指优质牧场,因此,此种现象无疑暗示给我们,对草场的归属划分越来越细致,很多优质草场被分割为几块。究其原因,固然与辽朝建国后契丹人口增殖有关,参考《辽史》卷 97《耶律引吉传》:“大康元年,乙辛请赐牧地,引吉奏曰:‘今牧地褊陿,畜不蕃息,岂可分赐臣下。’”显然也与皇帝将牧场分赐大臣有关。

契丹故地的优质牧场多被诸斡鲁朵占有,为解决契丹故地牧场紧张的问题,太宗时已开始将部分契丹人外迁。《辽史》卷4《太宗纪》,会同二年十月,“上以乌古部水草肥美,诏北、南院徙三石烈户居之”。会同三年八月,“诏以于谐里河、胪朐河之近地,给赐南院欧菫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何剌三石烈人为农田”。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认为,此三石烈分别是见于卷33《营卫志》的瓯昆、乙习本、斡纳阿剌三石烈。[注]《辽史》卷4《太宗纪》,第46、48、61页。卷59《食货志》对此事的记载是:“以乌古之地水草丰美,命瓯昆石烈居之,益以海勒水之善地为农田。三年,诏以谐里河、胪朐河近地,赐南院欧堇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河剌三石烈人。”[注]《辽史》卷59《食货志》,第924页。五院部、六院部共8石烈,太宗会同二、三年,连续迁徙3石烈进入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流域的乌古部地区(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西部及蒙古国东部一带),并有部分契丹人转而从事农业生产。1008年出使辽朝的路振,在《乘轺录》中记载:“西南至山后八军八百余里,南大王、北大王统之,皆耶律氏。控弦之士各万人。”[注]赵永春编注:《奉使辽金行程录》,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0页。与《辽史》卷33《营卫志》五院部、六院部皆“镇南境”的记载相吻合,证明1008年以前两部已有2万骑兵赴西京以北镇戍,[注]关树东:《辽朝部族军的屯戍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按一户两丁计,至少有万户以上契丹人自契丹故地南迁。迭剌部3石烈北迁胪朐河流域,又有万户南迁,可见,契丹八部中石烈最多、人口最多的迭剌部,主体部分已经不在契丹故地了。

从《辽史》卷33《营卫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大部分部族的镇戌地都不在契丹故地。因此《辽史》卷31《营卫志》总结:“分镇边圉,谓之部族。”契丹建国后,逐渐将各部迁出契丹故地,镇戌边疆,使部族去开拓新的牧场,而将契丹故地的优质牧场保留给斡鲁朵,恐怕是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耶律欲稳入宫籍后,“后诸帝以太祖之与欲稳也为故,往往取其子孙为友。宫分中称‘八房’,皆其后也”。[注]《辽史》卷73《耶律欲稳传》,第1226页。而据《辽史》卷33《营卫志》,突吕不部“司徒居长春州西”,[注]《辽史》卷33《营卫志》,第386页。突吕不部驻牧地已徙至长春州,远离契丹故地,改隶斡鲁朵的耶律欲稳的后裔却得以留下来。可见,契丹诸帝解决“牧地褊陿,畜不蕃息”问题的办法是,将诸部族迁出契丹故地,另寻牧场,从而将契丹故地的优质牧场保留给诸斡鲁朵。由此可以看出,斡鲁朵才是辽朝的政治中心,这种政策也是一种“守中治边”。

自太宗国阿辇斡鲁朵开始,斡鲁朵下属机构名称中已经出现具有人名特征的词素,如“僧隐令公”,至景宗以后,这种现象越来越多。承天后孤稳斡鲁朵的闸撒中就有牒耳葛太保果直、僧隐令公果直、老昆令公果直等。[注]《辽史》卷31《营卫志》,第364-367页。从中透漏出的信息是,斡鲁朵所属优质牧场逐渐转为私人占有,斡鲁朵的经济基础受到动摇。从耶律引吉所说:“今牧地褊陿,畜不蕃息,岂可分赐臣下。”我们已可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再加上契丹故地的过渡放牧和开发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注]杨军:《辽代契丹故地的农牧业与自然环境》,《中国农史》,2013年第1期。致使斡鲁朵牧业衰落、契丹故地武装力量削弱,女真兴起后,迅速攻克辽上京、中京,战争中没见到宫卫骑军发挥明显的抵抗作用,就是这一系列变化造成的结果。

猜你喜欢
太祖契丹牧场
海上牧场
海峡姐妹(2020年6期)2020-07-25 01:26:28
婆婆纳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7:01
曹植聪慧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凤翥契丹
叮当牧场
Gift Horse
海的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