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铭/文
哽咽的《朗读者》 扑闪的《星星》
◆徐 铭/文
《朗读者》火了,如同《中国诗词大会》火了那样。
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在不经意间红火了起来,从“遇见”到“选择”,精心挑选的主题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一段段鲜活的故事已超越了朗读本身。荧屏上,徐静蕾几度哽咽、情难自抑地朗读着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而观众也早已泪流满面。
“在别人的故事里,遇见了自己”——拨动人心弦的概莫如是。
文化产业又被称作为内容产业,“内容”之于文化产品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还是《朗读者》,这些内容早已有之,为什么早不火晚不火,偏偏在今天火了呢?“审时度势”是关键。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个“时”这个“势”,就执政而言,就是民心的向背;就市场而言,就是需求的变化。文化产业因“文化认同”而生,故“审时度势”尤为重要。
所谓“文化”,定义无数。但笔者以为,文化就是特定族群当下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生活方式、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文化首先是当下的,没有传承下来没有为当下所接受的,不是当下的文化;文化其次是相对的,与族群有关与认同相扣,族群之大、认同之广,其市场也就相对很大;最后,文化是自觉的,许多东西我们都“知”,但未必能“行”,后天灌输的“意识”未必与先天的“本心”统一,因而“知行合一”很难、成为自觉不易。我们把这些概念厘清了,做文化产品、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的思路也就清晰了。
《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产品,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展示和演绎。
近200年来的西学东渐,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盛而衰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敲开了封闭的满清王朝大门。从“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到后来的“维新”“变革”,这一被动学习西方的过程,被梁启超先生归纳为三个阶段:国人从“器物”到“制度”,然后“文化”,由表及里地逐步自省并“感觉不足”,于是便有了“洋务运动”——“戊戌维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可是,中国人好矫枉过正,期间不少文化精髓也遭鄙弃,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白话文让古今“对话”成为障碍,文化传承气若游丝。而“文革”则以更为严厉的方式阻碍传统文化传承,某些人甚至将其贴上“四旧”标签,一概“扫地出门”。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一次“创伤”,那么“文化大革命”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一场“戕害”!
改革开放后,在大量引进吸收外资的同时,传统文化也遭遇了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上教育改革的失误、传统教育的缺失、外语地位的过度拔高,让人觉得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陷入了历史的低谷。
中国加入WTO后,我国的实力和地位与日俱增,国人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也更加频繁,我们“放眼看世界、看西方”从仰视变成了平视,有比较才有鉴别,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重又复苏:从《百家讲坛》、《舌尖上的中国》,到《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传统文化的魅力再次彰显,传统文化的回归势在必行。
有一种好,是“别人家的”好。那些让你神往的“外面的世界”,当你走近它、触摸它、感知它,当你把整个世界一览无遗尽收眼底时,你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才是好的。正应了那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中国历来是一个诗性社会、礼仪之邦。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谓“底线”,就是这些“人皆有之”的东西;倘若没了,就连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了。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今天之中国,民众普遍认同“重筑底线、回归传统”之重要。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反腐大旗,从严治党、依法治国,顺应民心、提振信心,正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以载道”,《朗读者》等文化栏目以满满的正能量,应时顺势,故而红火。
为什么物质丰盛了但精神空虚、生活富裕了但世风日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市场经济,并说西方的市场经济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但中国没有。诚然,“教堂”不是我们的传统,但我们有孔庙,有绵延几千年传统文化的道德规范!
有一种冷,是“妈妈说的”冷。妈妈的絮叨、叮咛,你嫌啰嗦你嫌烦。你冷饮空调、你灯红酒绿、你通宵达旦,若干年后,你才感受到当年受的寒已在身体上体现。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个好的文化产品,来自于好的创意。我们可以把“创意”用两个维度来划分,即“能否想到”和“能否做到”,并形成四个象限:很难想到、很容易做到;很难想到、很难做到;很容易想到、很容易做到;很容易想到、很难做到。我们常会以为,很难想到的是好创意,很容易想到便稀松平常了,其实未必。很难想到的,往往很小众、无市场;很容易想到的,却具有普遍的认同感。如果能与时代发展趋势、现代生活方式相吻合,运用新科技、新思维、新方式,让很难做到的成为“非难事”,完全有可能产生一个伟大的创意。
在上海图书馆广场、在思南公馆,出现了神秘的亭子,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最长的据说要排9个小时,但秩序井然。这是《朗读者》进行海选的“朗读亭”,每个人都有故事、都有心意,都有想要感恩、想要倾诉的对象。这一创意,你会把它纳入哪个象限?
《中国诗词大会》设了一个“百人团”,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答对率高的也可以成为比赛选手,这大大提高了参与度。更绝的是《诗词大会》设置的规则,比赛选手答题得分,取决于“百人团”的答错率,这就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节目的观赏性瞬间“爆表”。这一创意,你又会把它归入哪类?
有一种风,是“让猪也能飞的”风。我们都听说过“蝴蝶效应”吧?风起于青萍之末,靠谐波共振,才可产生“让猪也能飞”的飓风。因此,要与时代发展趋势、现代生活方式相吻合,唯有心灵的共鸣、行为的共振,才能形成时代的风口。陆游诗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