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国文化产业完善布局、加速发展、突飞猛进的态势下,西藏文化产业如何由被动开发转为积极作为?如何突出重围?如何科学发展?《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于对西藏独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全面梳理、系统分析,试图提出问题,找准对策,寻出路径,或可称之为“一部西藏文化产业研究的拓荒之作”。
关键词:文化产业;西藏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长期以来,西藏以其古老、神秘、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其“世界屋脊”的地理、精神双重标高,成为令人向往、探索、研究的区域所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果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是由被动开发转向积极作为的过程,那么西藏的文化产业发展,更是因其独特的政治、文化、经济、地理属性,面临着深层的被动开发转向积极作为。西藏文化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发展上相对较晚,这一特征既有经验可以参考借鉴,又有问题如何保护与开发并行?一方面需要借助全球、全国视野,对西藏文化产业资源进行优势分析和问题破解,更需要借鉴成熟经验,对西藏文化产业战略进行科学规划、布局。
湖州师范学院常凌翀历时六年完成的《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或可认为就是这样一部研究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拓荒之作。
文化以产业的方式、概念、形态被提出、生成、萌发的过程,始终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认知差异,这之中既有西方内部的差异,又有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具体到现阶段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也伴随着多种差异,文化原生态的滋养功能和产业的扩大化、辐射化、输出化之间原本具有多重矛盾。西藏的天然禀赋决定其世界性和文化属性,但在政治与经济、社会与文化之间,又存在不对等的关注度,其中文化始终是举足轻重的一环,因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西藏文化产业发展都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既然是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就需要紧密围绕世界文化产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流、路径、态势,结合西藏的具体实际,进行烛照、镜鉴,结合国家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探索出进一步强化发展的路径,《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无疑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一、结合国内外文化产业探索路径,对西藏文化产业的独特性进行精准定位——具备世界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发展目的地
西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分析,主要应该侧重于对于影响力的辐射效应、辐射程度进行分析。必须清醒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构成产业资源,不是所有的文化产业都具备国际影响。就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而言,长城、兵马俑、故宫、布达拉宫、珠穆朗玛峰等无疑是最具鲜明的中国文化资源符号。文化产业挖掘与开发的过程,就是要将中国一流的文化构建推向全世界。本书开宗明义特别道出了对于西藏文化产业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坐拥独步世界的文化资源,却没能做出世界级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更试图“梳理当前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突出问题,掌握文化产业核心概念和前沿知识成果,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分析”,以“更为科学的认知”,“更深入探索西藏文化产业的可行性发展路径”。
无论是全球视野、全国视野,还是概念梳理、特征表述,文化产业理论述评,都是极其必要的,这对西藏不仅有着深度、高度、广度三个维度的参照性,更具先验之明,只有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的厘清,才能清晰界定西藏文化产业,只有清晰掌握不同国家和组织对文化产业内容的分类标准,才能对文化产业诸多特性有深刻把握,才能对西藏文化产业重大战略、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个案研究提出更好的见解。
作者在进行“剥洋葱式”的论述过程中,落脚点始终不离西藏,最大限度通过有效梳理针对西藏实际,提出目标与方向,特别是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总结回顾了此前不同学者对于战略问题、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的个案研究,力求使后续论述更具针对性。
二、结合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于资源、内涵、成就、主要问题进行独到分析——独特并不等于永远独占,你不开发就会被别人开发
西藏,美丽、神奇、独特的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取决于文化资源配置,作者对源远流长的人文资源、神奇独特的高原自然资源、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资源、繁富迤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一一梳理,对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进行了丰富阐释,从世界“第三极”的远古文明到众多历史遗迹、古刹名寺;从藏文经典文献到著名长篇历史英雄史诗《格萨尔王转》;从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到著名的金沙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从雪顿节、藏历新年、酥油灯节、赛马会到喝酥油茶、吃糍粑、饮青稞酒等极具藏族特色的饮食风俗,线条清晰、丰富,令人眼前一亮。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对西藏敌对势力和对达赖集团叫嚣的“西藏文化灭绝论”进行了有力回击与驳斥。进一步指出,别具特色的西藏文化产业资源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掷地有声地评述道“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保护中弘扬、在继承中创新、在开放中发展才能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才能保持强盛的生命力。”
通过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30多年的发展历程,即初创期(观念转变阶段)、形成期(政策调整阶段)、发展期(产业升级阶段),进行创建式总结概括、“从实践层面和政策层面同时审视,获得有价值的启示和思考,为西藏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智力支持”。作者着重对十七大以来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进行了综述,通过“十七大”与“十八大”报告相關论述进行对比,表明国家对文化强国的高度重视,而且表明,新时代的西藏文化正以“丰富独特的内涵、包容开放的形式、锐意进取的姿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西藏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日益成为支柱型产业。”积极肯定了西藏文化产业环境不断优化、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动漫产业蓄势待发、对外交流日渐加强、发展成果显著等多方面成果。
在对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的过程中,作者坦言“如果不进行合理规划和深刻剖析,深度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在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永远也不会自然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结合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中国元素的影视作品被美国搬上荧幕,作者告诫“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永远的独占性,如果你不开发别人就会抢占先机去开发。”
作者直陈西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模式不够清晰、结构布局不合理、市场化程度偏低、主导地位缺失、文化创意人才匮乏等主要问题,给出深入分析,同时指出阻碍发展的观念障碍、体制障碍和环境障碍,最终指出,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正处在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应该树立大文化产业的观念,做大做强“文化西藏”。
三、结合互联网思维与文化产业发展,对战略选择和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切合西藏实际,坚定大项目带动“走出去”战略
“由于地缘阻隔和千百年来的坚守,藏民族依然完整保留着独特的藏族文化”,如何在互联全球的世界潮流面前,更好发展,更好保护?互联网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从国家与时代的角度,已经扮演着不可估量的重要角色,作者提出,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全面升级。作者由点及面提到互联网对于西藏的战略意义,即以有着“高原孤岛”之称的墨脱最后一个实现通讯光缆贯通。对于有着地域阻隔的西藏,互联网效应在文化产业方面相对其他地域具有的战略地位尤为突出。
通过宏观战略阐述,作者聚焦到互联网思维在拉萨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的重要作用,拉萨无疑是西藏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互联网不仅提升了拉萨的文化内涵,更是成为了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作者进一步探索互联网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路径,认为数字新媒体技术创新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方式,提升了西藏非物质遗产的传播价值,作者以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为例,提到建立影音数据库的重要性,在抢救和保护非遗文化方面起到的无可比拟的效应。
作為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研究,作者在实施西藏文化体制改革、大项目带动战略、“走出去”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创意三大融合战略、人才战略等路径的过程中,提出切合西藏实际的应对策略,以“走出去”战略为例,提出挖掘西藏文化元素,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并通过《云南映像》和《文成公主》的品牌塑造,提出西藏要着力打造自身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制胜品牌。
对于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本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视野、格局、构建是开阔的、开放的,应该指出的是,正如作者所坦言的由于种种条件限制,仍有一些遗憾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为核心的是对于西藏本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掘力度和认识的论述相对粗疏,如能结合长久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包括藏医药、宗教、绘画、文学、建筑等方面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文化主体的“灵魂”深入分析,也许能更好;另一方面,也许作者对于文化产业方面的考察、体验、参与力度不足,未能更好从实践与应用的角度,提出更具有创意性、策略性、建设性意见,如作者所言,本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研究成果对西藏文化产业实践参考价值不足”的情况。
总体而言,作为一部“拓荒之作”,该论著对于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聚焦效应和深入探索意义是毫无疑问的,当然,对于作者的后续研究更值得期待。
作者简介:张念贻,中级编辑职称,作家,评论家,三秦都市报周刊编辑部主任,从事媒体、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薛耀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