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璠
(秦皇岛市抚宁区人民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300)
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效果
张 璠
(秦皇岛市抚宁区人民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300)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133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04%较对照组的84.85%高,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较对照组的30.30%低,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 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综合护理;腹部手术;粘连性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肠粘连,影响了肠道内容物的正常运行。多是由于患者进行腹部手术后发生的粘连,因为手术后患者可能存在血液循环障碍或者是肠胃功能受到影响,导致粘连梗阻的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并且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1]。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则给家人和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此病的预防尤为重要,通过纠正水电解平衡、给与合理的药物以及腹部的按摩等方法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2]。对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针对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和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3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男38例,女29例;年龄15~66岁,平均(40.5±7.5)岁;其中,胃溃疡手术22例,腹膜炎10例,阑尾炎21例,脾部手术7例,其他开腹手术7例;对照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16~67岁,平均(41.0±8.1)岁;其中,胃溃疡手术21例,腹膜炎9例,阑尾炎21例,脾部手术8例,其他开腹手术7例。两组患者均经检查无严重肝肾等功能障碍。两组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纠正水电平衡,根据病情应用抗生素,增加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方法,术前充分排除患者体内排泄物,减少手术污染;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和屈伸动作;引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呼吸运动;严密监控患者术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持续胃肠减压,注意防止引流装置阻塞或掉落等;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按摩应注意轻柔,增加患者肠胃的血液循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9.0软件处理所有数据,以P<0.05为差异显著。
2.1 临床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04%较对照组的84.85%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43%较对照组的30.30%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1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n(%)]
表2 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 [n(%)]
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部胀感以及排便困难等症状[3-4]。传统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水电解质失衡状态以及应用药物和补液等手段进行治疗。但是整体效果并不理想。护理人员要提高护理水平,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才能达到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据相关的研究报道[5-7],应用综合护理方法,包括对患者进行适当的肠胃减压,呼气联系以及指导患者进行较为科学的运动和肢体活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对患者的恢复起到积极地作用。患者通过综合护理胃肠功能恢复较快,满意度较高。本研究针对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和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结果显示应用综合护理疗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患者满意度较高,并发生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 张 丽,李静薇.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1(03):72-75.
[2] 郑惠珍.护理干预预防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3):129-130.
[3] 张小英.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护理中综合护理干预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1):4441-4444.
[4] 罗 莉,张爱华.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5):748-749.
[5] 李新兰,田 华,张 霞.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02):223-224.
[6] 刘军平.综合护理干预对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13):367-368.
本文编辑:吴 卫
R473.6
B
ISSN.2095-8242.2017.020.38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