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国内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雍山血池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建筑、道路、祭祀坑等遗迹3200余处。这是首次在秦都雍城郊外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较为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雍畤”遗存,也是目前唯一明确的秦汉时期国家级大型祭祀场所。
三道海子石堆遗址群包括多处石堆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对其中3座巨型石堆遗址(又称花海子巨型石堆)进行了4年的考古发掘。初步确定三道海子石堆遗址群是早期游牧王国的夏季祭祀遗址,使用时间约在公元前800年~前600年,可能和欧亚草原早期建立游牧王国的独目人有关。
石家墓群位于宁县早胜镇西头村一组石家沟畔以西,该墓地曾遭到盗掘。为了使该墓群免遭进一步盗掘破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6 年初开始发掘,共发掘东周时期秦人墓葬8座、祭祀坑1 座、车马坑1 座。
1月5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启动了对江口沉银遗址的首度发掘。发掘地点位于江口大码头至江口崖墓博物馆区间的河道内,面积2000多平方米。这次发掘将有助于破解张献忠“千船沉银”江口的历史之谜。现已发现少量银锭、银簪、戒指等文物,沉银表面可见“五十两”字样。
汉东城遗址是唐宋时期的市镇遗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已完成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1325平方米,发现遗存以唐宋时期为主,也有少量汉代及明代遗存。此次考古发现的宋代金属冶炼遗存、较完善的排水体系,及广元窑、清溪窑等窑口,对弄清遗址的布局与功能分区有积极意义。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和林格尔县发现一处2000多年前的制盐遗址,其工艺属于“卤水煎盐”法。清理出包括坑井、盐灶及相当数量的夹砂圜底罐残片和煎盐过程中刮撇出的含钙、石膏等成分的灰白色废料渣。这在内蒙古十分罕见,有助于了解作为池盐主要产地之一的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战汉时期的盐业。
2016年,全国各地9家考古单位在通州区发掘清理了1092座古墓、1座汉代古城遗址、69座汉唐窑址等遗迹。墓葬从战国延续到清代达2000多年,对研究中原农耕和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交融有重要价值;路县古城是目前所知通州惟一的汉代城址,考古确认古城分为城墙基址、城内遗存、护城河和城外遗存四部分,这里曾经是西汉的府衙规制。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西水地村西南,属于虎头梁遗址群的一部分,距今约1.6万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马鞍山遗址发现了上万件石制品、碎骨、动物牙齿、炭屑、鸵鸟蛋皮装饰品、染料、植物种子等遗物,还有一件与鸵鸟蛋皮装饰品在大小、形态、方式上一模一样的石英砂岩装饰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荥阳贾峪镇鲁庄村发现明代藩王周懿王朱子埅及其夫人们的合葬墓,墓室内壁布满彩色壁画。墓由寝园建筑、主墓、祔葬墓等组成,主墓在中间,东西两侧祔葬墓均朝向主墓。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西周都城镐京遗址继续进行发掘,主要集中在镐京遗址的东部,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主要成果是发现了12块鳄鱼骨板,以及大量保存较好的碳化小麦颗粒,为研究西周时期关中地区的生态和农业提供了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