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雨蓉+刘文华
自1999年深圳平湖物流基地建设以来,全国上下曾掀起一波物流园区建设热潮,从最初的物流设施与企业集中化布局、共同化运作的场所,到后来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曾一度成为政府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的热点。
但之后的实践表明,物流园区投资强度低,盈利能力弱,税收贡献少,对地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并不显著,而对城市交通与环境等的负面影响却日益突出。于是各地对物流园区的政策逐步转向,随着城区用地成本提高,园区外迁渐成趋势,加之多数物流园区业态传统,经营状况不佳,发展陷入瓶颈。
物流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也是产业运行的载体,物流园区面临的困境,不仅会制约物流业的发展,还将累及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成本与效率。
近年来,伴随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过去服务于存量产业的物流园区运行模式已不再适应,在各地“腾笼换鸟”或培育增量产业的进程中,物流园区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或许已不仅仅是破解自身发展困局的重要突破口,还可能成为一個地区在新的经济发展周期下,奠定产业格局和辐射能级的关键支撑点。
未来,三大因素或将决定物流园区新的演变方向和发展逻辑,解开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物流园区“要”与“不要”、“投”与“不投”的纠结。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支撑型过渡,物流园区布局的重点也将由沿海地区转向内陆地区,一批靠近消费市场的内陆物流分拨中心,将服务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
二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构筑起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架构,物流园区将成为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平台,成为产业链合作和供应链协同的组织节点,成为一个城市融入甚至带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三是“互联网+”背景下产业加速创新融合发展,物流园区将突破“末梢”、“偏远”等地理空间的限制,只要处于贸易、金融、信息等产业融合的中心,构筑起有效的交易平台,就会形成强大的资源聚集与服务辐射能力。
(作者:谢雨蓉,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物流室室主任,副研究员;刘文华,国家发改委 综合运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