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良
摘 要:随着建筑改造的大规模实践,近代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也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本文首先分析了旧工业建筑遗产的特点,并介绍了国内外优秀的工业建筑及其成功改造实例,对旧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价值作了初步分析和总结,以期待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能够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实践,使这一城市灰色空间的记忆得以留存。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遗产;特点;保护价值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9-0149-01
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日趋成熟,在我国也逐渐开展,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改造已经势在必行。分析明确城市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探讨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再利用的优势及条件。通过上述的分析对工业建筑遗产的改造再利用设计的方法和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1 旧工业建筑遗产的特点
1.1 建筑低龄化
工业建筑遗产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工业发展的产物,存在的时间不长。我国的工业历程始于19世纪末,要比英国的工业革命晚150年左右,最初的工业建筑也是在我国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港口城市中由欧洲一些国家的经营者以他们的工业理念,及其本国的建造模式建造的工业厂房,距今也不过几十年的历史,因此,与其他纪念性的建筑相比,我国的旧工业建筑遗产则呈现了低龄化特点。
1.2 建筑类型丰富
20世纪前期,发电厂、水厂、煤矿企业、各类机械和设备制造厂及其仓库、运输装备车间等在城市中应运而生。许多工业遗产由于场地条件、资金、技术、建筑师审美观的不同,使其在体型、建造技术和艺术等方面都有了丰富的变化,对其原貌进行正确的加以识别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就需要我们同时具有建筑艺术和工业美学两方面的知识才可以做到。然而还有一些形态特殊的构造物如采煤矿井、水塔等具有独特历史意义,对其进行保留和再利用,使其很快就成为了当地城区新的地标。
1.3 空间适应性强
由于旧工业结构的特征应运而生了适合巨大机械制造和流水线装配等生产方式的宏大建筑空间,并且由当时的生产力技术水平和工种特点决定了这种空间的形态。然而现代人居环境情况,恰恰与的这种特有的宏大空间相融合,因此根据各种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可对这种特有的宏大空间进行有效的分隔或加建。同时因巨大的空间本身具有坚固且耐久的主体结构,使其满足新的使用要求提供了更大方便性与可能性。
2 保护与再利用的价值
(1)文化价值:旧工业建筑曾是某一时期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代表,是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环节。旧工业建筑作为重要的人类建设成果,能很好的表现工业文化特征,特别是工业文化的内涵。(2)经济价值: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不仅能使旧工业建筑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新型产业的载体,同时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3)社会价值: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必须满足社会和人的需要,对其改造再利用应符合后工业社会的实际情况,发掘旧工业建筑中的社会价值,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体现现代科学思想、艺术水平与人的生活方式。(4)环境价值:对于城市中旧工业基地产业的更新,环境污染问题可以有效的减少,环境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随着对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使旧工业区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比如商业、体育休闲、居住等改建,不但使原来旧工业地区和相关城市区域的发展有了有效的带动,而且对城市空间形象有了崭新的变化,同时对环境效益有了良好的创造。
3 旧工业建筑更新再利用的设计方法
由于旧工业建筑原有的空间结构、文化特色、建筑形式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并且对其改造在具体实施运作方法上的差异,如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俗文化,以及在技术手段、观念及政策等方面的不同,促使在旧工业建筑改造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进行改造。
3.1 空间功能的转换
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安全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在保留原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固和修缮。并要在符合新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组织交通流线、更新设施等进行合理的规划。比如把废弃的厂房改建成商业空间或餐饮空间,再者把弃用老车站被改成艺术中心,闲置的仓库改建成了住宅空间或办公空间等等。还有把那些成片的旧工业用地转换成创意产业园、城市公共空间、会展场所等,使旧工业建筑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3.2 对空间结构进行重组
对旧工业建筑进行空间化整为零或变零为整的空间重组,使其形成能够适应新功能的空间组合和尺度。对这种空间重组可采用常见的插入夹层、中庭等空间变换手法。由于生产性质的原因旧工业建筑的形态常常沿水平方向机械展开,而中庭是空间组织的有效手段之一,其能够对空间缺乏变化而显得比较呆板的情况有所改变,并能够形成纵横交错的、多层次的空间,使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其还能对通风、采光等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比如美国旧金山的一座由仓库改造的办公楼,就打破了原来单调的均质空间,其是把建筑的部分楼板进行,形成贯通且丰富变化的中庭空间。把原来单一形态的空间通过中庭的平台上下交错而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相互交融、形式多样的场所。并在原有空间中,运用夹层来增加划分楼板竖向空间,进而使空间高度、丰富空间层次的目的得到有效的实现。在上海“建境工园”厂房改造设计中,设计者把原有层高为5.4m厂房底层,运用玻璃立方体结构改造成一个办公空间,同时用钢结构创造了夹层空间,由于钢框架与多个玻璃立方体的结合,不同的肌理和质感使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视觉效果得到充分的体现。
3.3 空间对的比和交融
(1)把室内空间进行整合。对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旧建筑,可以合理利用废弃材料等元素,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构建新的设计。既做到了对历史的尊重,又实现了新颖活泼现代空间的创造。比如对上海苏州河沿岸仓库群落的保护和更新设计中,对仓库粗糙的木纹地板和柱子,以及灰白的墙壁等依然保留着,彰显了仓库的古老历史和岁月的沧桑感。与此同时,对空间内部根据功能的需要,进行了创新改造,明亮落地玻璃窗的使用,不但增加了现代感,而且又使旧建筑重新注入了生命力。(2)对室外形象进行重塑。对旧工业建筑室外形象的重塑,要根据各自的风格特点来定。由于旧工业建筑具有特定的时代风格,其所用的装饰材料和风格,个性都比较鲜明。对外立面有的采用现代科技和材料进行重新设计,有的则保留了原貌。对能够代表工业时代符号的烟囱,经改造后已成为自然环境变化的重点,是人类文明自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标志,同时也有利的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通常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主要倾向于建筑室内外的形象,而忽略了建筑区域的整体景观,使整体很不协调。因此,对建筑周围环境和基础设施也应当进行有效的创造,把建筑周边环境特征进行充分利用,比如周邊场地的形状、绿化等物质因素,及邻近区域的历史人文因素等,进行既方便舒适又富有历史特色的创造,把建筑主体改造后的文化、经济和生态的价值进行合理的展现,并加强建筑空间的可识别性。
4 结语
旧工业建筑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是历史文化的延续,也是人们的特殊回忆,更是让子孙后代客观、准确的了解父辈祖先那一段不同于后世的生活记忆。旧工业建筑遗产不但关系到现在更关注到未来的城市建设及大众的文化生活的质量问题。把那些不适合现在城市发展的部分去除,使其变化、改造成一个新的建筑体系,让旧工业建筑遗产得到质的重生,并实现量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王旭.面向展览建筑的旧工业建筑适应性改造研究[D].浙江大学,2013.
[2]尚绪明.旧工业建筑之创意改造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