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2017-06-27 10:46朱国庆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策略课堂教学

朱国庆

摘 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设有思考价值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感悟,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思维交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如果我们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抓住數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设计的问题容量大、定位准,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1-0130-03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设有思考价值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感悟,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思维交流,而不能只追求形式,流于表面。

一、情境创设要有思考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开始我们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蕴藏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学生不但学的轻松,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凸显。但如果纯粹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华丽,一门心思想突出“新、奇、趣”,而忽视其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往往会产生不少的问题。

案例(一):《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老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要做一个文本反转游戏,比如老师说:“上车”,你们可以说“下车”,你们有兴趣吗?

生:(大声喊道)好!

师:图画

生:画图

师:人人为我,

生:我为人人。

师:上海自来水,

生:水来自海上。

……

师:同学们表现很棒,游戏玩得不错,那接下来老师要增加难度,大家听好了,老师说“王军是陈浩同学的同桌”,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还可以说“陈浩是王军同学的同桌。”

师:老师能不能理解为“王军和陈浩同学互为同桌呢?

生:开始有些迟疑,然后回答道“可以”。

这个案例的教师给自己创设的情境穿上了一件“漂亮、华丽”的外衣,利用语文中的教学资源,通过句子的倒念来导入新课,学生似乎兴趣浓厚,齐声喊好,但其所提出的数学问题,究竟能引发学生多少的数学思考?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课后的检测中,发现少数学生把“5.42”的倒数写成了“24.5”,“9”的倒数写成了“6”。这应该说是教学价值的误导。

案例(二):《通分》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学校新围墙下面有一块空地,这里有3位小设计师对这块空地的设计方案。A设计师:这块地的种月季,种桂花。B设计师:这块地的种玫瑰,种栀子花。C设计师:这块地的种百合,种菊花。师:根据他们的设计方案,你知道他们各人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生1:A设计师最喜欢月季。因为和是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那个分数就大,也就是>,所以说A设计师最喜欢月季。

生2:B设计师最喜欢玫瑰。因为和相比,它们的分子相同,就比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就大,> ,所以说B设计师最喜欢玫瑰。 师:那C设计师最喜欢什么花? [没有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不能做出判断?

生:因为和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不好比较。

师:看来和无法直接比较它们的大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板书“通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既有“同分母、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旧知,又有“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比较大小”的新知,旧知与新知的矛盾冲突,自然而然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应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提供的素材,尽量做到数学问题精一些,思考价值高一些。

二、操作活动要有思考感悟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操作,缺乏引导学生对操作活动的思考和感悟,虽然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这样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案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

学生课前已准备了正方形的纸,师:“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的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然后拿出彩笔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谁能说一说涂色部分应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操作,也顺利说出了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但学生涂色得到的四分之一是完全一致的。

这个案例让我们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操作活动”,这样的操作活动能收到多少的实际效果?我想真正有效的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应结合自己的思考,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而上述案例中,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定下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而完成的操作活动,它的操作活动的意义又何在呢?

案例(二):《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片断

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以下几个活动:1.摆一摆(设计意图:这个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用1平方厘米学具摆长方形,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每行摆的个数和摆的行数)2.量一量,用10个1平方厘米的学具先后量5€?厘米、7€?厘米两个长方形的面积。(设计意图:学生在“不够量”中产生困惑,进而产生想象、进行思考,发现只需沿长摆一排,沿宽摆一列就行了,体会到计算面积的必然)。3.想长方形得出规律。操场上的篮球场如何量它的面积呢?(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想象中运用经验画图,说算法。)4、概括算法,得出公式,任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用长€卓砑扑恪?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分散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中,一环紧扣一环,操作活动步步推进,学生的思维感悟层层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感悟——概括”的完整过程,这样的过程学生学的轻松,印象深刻,达到让学生高效、活泼地掌握和内化数学知识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要引发思维交流

“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巧妙地设置问题,让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思想和认识上的共鸣,提出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必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问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的激发。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是随意的应和,没有加以适当的、科学的引导,使得师生间缺乏思维上的碰撞和交流,一堂课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却少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

案例(一):《6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断

某教师教学《6的乘法口诀》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设计的“小动物聚会”的情境,课件出示这一情境并让学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风景很美!有很多小动物,还有房子、大树、小河。

生2:我发现河里还有鱼儿在游来游去!

生3:我发现天空有白云在飘动!好象在欢迎我们。

生4:我发现有小白兔和烏龟。

生5:我发现大树上还有小鸟和鸟妈妈。

……

就这样,三、四分钟过去了,学生的兴趣不减,热情高涨,老师应和着学生,频频点头,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听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否具有数学课的“数学味”呢?还是在上语文的看图说话课呢?在这种“看图说话式”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的思维“含金量”不高,没有真正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上述案例由于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再加上没有教师的及时引导,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学生提炼不出有效的数学信息,没有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这样的设计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已经失去了我们数学的本质,其反面效果也不言而喻。

案例(二):《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断

教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怎样求梯形面积?

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设计的问题容量大、定位准,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在激烈的思维碰撞和有效的对话交流中,学生发现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切口适量,教师的课堂提问具有数学含量,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能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上的交流,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印象深刻。

特级教师朱乐平说的好:不要对一节课求全责备。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教师应抓住数学教学的本质,把握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考虑每节课的特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和落实。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策略课堂教学
培养思维能力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培养思维能力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Passage Four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