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2017-06-27 14:47王晓华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研究性数学知识情境

王晓华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1-0070-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同时加以诱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坚持探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能力,这就是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自主能力在潜意识中往往能得到发挥,一旦发挥出来,其威力将势不可挡。那么如何在数学方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呢?

一、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1.情感激趣。教师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注重双边情感的交流,对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与热情的评价,从而“触及学生的情绪与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赞可夫)。所以积极的情感可促进教与学的同频共振,促进情感共鸣,从而形成积极的教学移情,产生探索的心向。

2.情境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后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所以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把握有利时机,创造成功的情境。

3.评价激趣。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中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案、作业等学习成果给予富有情感和动力的评价,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增强不少妙趣。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教与学的激情,从而教学双方积极参与,有效互动,诱导学生主动探索。

二、延伸并深化学习过程,丰富学习体验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教学是组建认知的基本途径。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儿童的认知是从教材的认知结构中转化而来的。所以在教学的组织与设计中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外在客观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自己的认知结构,在教学的活动过程中,要重視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延长和深化学习过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确立主体地位,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丰富学习体验,发展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构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

1.在实际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他们感到亲切易懂,从而有兴趣去参与问题,探索研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建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由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深入探究,提高数学在学习者心目中的价值,在“数学研究性问题”的研究解决方案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3.提供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增强数学实践的参与性。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他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他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各学科课程的知识可以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的参与度

1.给学生空间,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使学生主动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去,给他们创造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深化理解知识,掌握规律。例如,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常常要运用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与活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验、计算、联想、推理去发现新规律,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所以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公式的推导。例如,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通过将梯形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来的,其原理是通过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新知的联系点,促成新旧知识联系的纽带,得到新的认知。

2.创设情境,重视个体的有效互动。要使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参加探索知识的实际活动。教学活动是全体师生的互动过程,让每一个人都有参与探索的权利,人人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地提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探索知识创造条件,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与时间,创造必要的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动机,教师应把握好教学的节奏,给予学生反复思考的余地,在教学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在知识的应用中“提供”,通过交流等形式巩固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允许小组发现见解,相互讨论和质疑。同时,还要及时进行点拨,力求点得精辟,拨得巧妙,从而真正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数学知识情境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