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明+李佳辉+王敏华
【摘要】 目的 探析小儿疝气应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小儿疝气患儿, 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34例。对照组患儿行传统疝修补术, 试验组患儿行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9%, 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0.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 P=0.024<0.05)。结论 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确切, 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 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的手术治疗方式。
【关键词】 疝气;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6.039
小儿疝气是儿科中较为常见的腹股沟疝气疾病, 通常而言, 少数小儿疝气患儿可自行痊愈, 而多数患儿需给予手术治疗[1]。在以往临床治疗中多采用传统疝修补术, 此種手术方式因为切口比较大, 导致手术安全性比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探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文主要对本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小儿疝气患儿予以研究, 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本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68例小儿疝气患儿为观察对象, 按照硬币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各34例。对照组患儿中, 女14例, 男20例;年龄7个月~10岁, 平均年龄(5.1±1.9)岁;病程2个月~3年, 平均病程(1.1±0.7)年;右侧28例, 左侧6例。试验组患儿中, 女13例, 男21例;年龄9个月~10岁, 平均年龄(5.3±1.6)岁;病程3个月~3年, 平均病程(1.2±0.6)年;右侧29例, 左侧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行传统疝修补术, 具体操作如下:取患儿平卧位, 用软物垫高患儿臀部, 同时给予硬膜外麻醉, 之后在患儿侧腹股沟内侧上方1 cm位置做一个长度为3 cm的平行切口, 切开腹外斜肌前鞘, 充分暴露精索, 并对其进行分离, 找出疝囊, 将其剥离至颈部, 给予高位结扎之后缝合切口。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防感染。
1. 2. 2 试验组 试验组患儿行腹横纹小切口手术, 用氯胺酮对患儿进行麻醉, 之后在患儿外环上腹横纹部位做一个长度约为1.5~2.5 cm的切口, 然后依次切开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提睾肌, 充分暴露精索, 在其内侧寻找疝囊, 并予以切开, 将疝囊游离至颈部, 用丝线进行双重贯穿, 结扎疝囊颈部, 切除多余疝囊, 止血后复位精索睾丸, 依次缝合切口。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防感染。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儿,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儿中出现切口感染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9%;对照组患儿中出现切口感染4例, 切口局部麻木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0.6%, 试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 P=0.024<0.05)。
3 讨论
疝气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小儿疾病, 在小儿患有疝气后, 经常表现为咳嗽、哭闹、排尿与排便不畅等, 对小儿消化功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还会出现小腹坠胀、腹痛、易疲劳等现象, 对小儿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为此, 一旦发现可疑症状, 应马上到院就诊, 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在小儿疝气临床治疗中多采用手术方法, 由于患儿年龄普遍较小, 身体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 施行手术治疗的时候, 必然造成一定的手术创伤, 且手术带来的疼痛感会对小儿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 导致治疗效果降低。为此, 在小儿疝气手术治疗中, 一定要尽量减轻手术创伤。
传统疝修补术治疗方法较为简单, 但术后切口感染较多, 且术中出血量较大, 导致患儿身体生理机能恢复受到影响, 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3]。而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 能够减轻手术创伤, 即与传统疝修补术相比, 手术切口更小。与此同时, 在手术过程中, 无需切开腹股沟, 减少了对正常组织的剥离, 临床效果良好[4]。此外, 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修复次数较少, 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 还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有利于患儿术后恢复。最后, 采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时, 手术后形成的瘢痕比较小, 并且较为隐蔽, 不会影响患儿身体外观, 再加上手术操作简单、不影响其他生理机能、无需施行修复手术等优势, 使其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手术时间为(12.5±2.2)min、住院时间为(3.0±1.0)d, 均短于对照组患儿的(20.7±2.3)min、(3.8±1.2)d;术中出血量为(4.6±1.6)ml, 少于对照组患儿的(7.9±1.7)m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9%, 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0.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00, P=0.024<0.05)。与张树斌[6]的文献报道非常类似, 由此可以看出, 小儿疝气应用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 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 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总之, 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确切, 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 缩短住院时间, 是一种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的手术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于辉昌, 刘鹏, 王丰艳, 等.腹横纹小切口手术治疗疝气临床分析.医药前沿, 2015, 7(15):16-17.
[2] 杨新云, 秦建领.采用腹纹横小切口的疝气手术临床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14, 14(7):169-170.
[3] 张惠.腹纹横小切口45例患者的疝气手术临床观察.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 12(6):114.
[4] 康有安.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16):93.
[5] 张长征.分析腹纹小切口手术治疗疝气的疗效.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11(22):4558-4559.
[6] 张树斌.腹横纹小切口疝气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