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林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1-0045-01
口语交际能力强弱是衡量小学生综合素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要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大胆讲话,认真倾听,文明交际。
一、培养学生乐于表达
在上口语交际课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敢大胆和别人讲话。在其过程中应姿态自然大方,得体,有礼貌。不害羞,使学生具有开口说话的胆量。从培养学生敢讲话出发,逐步发展到会讲话,讲好话为出发点。有些学生胆小,叫他到讲台前来说,便扭扭捏捏,脸涨得通红,还有的学生,上课从不敢举手发言,坐在座位上提心吊胆,眼神不敢正视老师,生怕被点名发言,一旦要求发言,那结结巴巴的语言、含糊不清的表达则招来哄堂大笑。这些都是学生不敢交际的表现。学生之所以怕交流,是害怕说话不当、被同学嗤笑,挨老师批评;有些学生论口语功底挺不错的,但是一旦在大庭广众之下就难以启齿了。我觉得这些学生缺乏勇气,担心得过多,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不敢交际。这是由于学生缺少当众说话的锻炼机会,造成交际时心理紧张。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与欣赏者。学生们往往在平时能说很多话,但当给他们限制一个主题并且当众说话时,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这时就特别需要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从而形成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与别人的交流中去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激起学生大胆交际的欲望。
二、培养学生善于倾听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因此在上口语交际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能认真倾听。倾听就是细心听取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一个学生获取优秀成绩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低年级学生的发言往往出现重复或只顾自己抢着说。为此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学习方法,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其次,教育学生倾听同伴发言,要欣赏别人的长处,也要发现别人的不足。可采用听后评议的方法,即让学生边听边想:同学的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有意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并提出意见的习惯。再次,可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组织学生轮流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课,老师作为“学生”在倾听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倾听时的表情,提出意见时的口气、语调等都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认真倾听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如果没有倾听的好习惯,我们就不能吸收别人思想中精华,就不能使我们的思路更开阔,思维更灵活。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习惯很差,还屡教不改,这是由于老师平时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没有注意强化学生的好习惯而造成的,当学生感到教师在对待上课认真听和不认真听,对待好习惯和不良习惯,没有明显差别时,他们的不良习惯就会增多。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同学,则给予及时指出,必要时还警告他。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倾听,学习也就主动了。
三、培养学生文明交际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在上口语交际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与人交际时尊重对方,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教师要要求学生在交谈中,说话的口气一定要做到亲切谦和,平等待人,切忌随便教训、指责别人。他人讲话时,不要插嘴打断。即使要发表个人意见或进行补充,也要等对方把话讲完,或征得对方同意后再说。对陌生人的谈话是绝对不允许打断或插话的。不要用手指点别人,需要指出其他人的时候,应该把手指全部伸开,掌心朝上,用手掌指出那个人。要用文明语言,使用礼貌用语是有文化教养的表现。使用礼貌用语,不仅是尊重别人,也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融洽相互间情感,从而进行正常的交往。使用礼貌用语首先要注意称谓。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和与自己的关系,直接道出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老师等。对长者要用尊称“您”。其次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场合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您好、对不起、没关系、给您添麻烦了、再见等。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际,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