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元
摘 要:《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重要代表作,也是他在1968年摘得诺贝尔奖桂冠时被评委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作家以幽怨的笔調、高超的技巧,创造出一种虚无与朦胧相结合的唯美境界,这也正是川端文学的魅力之所在。本论文将以《雪国》为例,去探究川端康成笔下独特的艺术风格——虚无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虚无;美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109-03
川端康成是日本著名小说家,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著有《雪国》《伊豆的舞女》《古都》《千只鹤》等代表作。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不论是景色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活而不乱的情节安排,都能让人感受到那种虚无美的存在。我们可以从他特殊的成长背景、日本传统文学及佛教的影响等方面去探索其独特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雪国》一首虚无的哀歌
小说以美丽的雪国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岛村、叶子、驹子和行男之间复杂的感情故事,落笔之处均弥漫着一种淡淡的、不可言说的哀伤。整部作品充满了深沉的虚无感。
(一)生存之虚无
故事的主人公岛村,来自大城市东京,丰衣足食,过着无所事事、东游西逛的生活,他的虚无思想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研究西方舞蹈,仅仅是“任意想象,不是欣赏舞蹈家栩栩如生的肉体舞蹈艺术,而是欣赏他自己空想的舞蹈幻影”,并且“凭借西方印刷品来写西方舞蹈的文章”。他打着来雪国考察民间舞蹈的旗号,实际上却是为了寻欢作乐、追求虚无的精神世界,以求“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不仅是对舞蹈,对其他事情也是同样态度,对驹子、叶子、在雪国度过的时光.....及世间种种,他都看成是梦境。所以在故事结尾,大火吞噬了一切,岛村只身一人回到了东京,对他而言所有的过往就“成了一场虚幻的梦”。
与虚无颓废的岛村相比,女主人公驹子对生活要积极热情得多,她是个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坚强女性,为给行男治病才委身烟花之地,但并没自甘堕落、得过且过。她苦练三弦琴,甚至离开谱子还能将复杂的曲子弹拨自如;她乐观面对生活,将所居住的小小蚕房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她持之以恒地看书看杂志写日记。她想要同命运抗争,追求一种“正正经经的生活”。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她精湛的琴艺,只能服务于那些寻欢作乐者;卖身为艺妓,最终也没能挽救行将就木的行男;撕掉日记想重新开始,却又回到以前的生活状态……似乎她所期待的幸福生活永远都是难以抵达的彼岸。用岛村的话来说,“完全是一种徒劳”。这种徒劳是强大的、无法抗拒的,身处其中的驹子却毫不知情地作出种种近乎挣扎的努力,因而让人感到悲哀和虚无。
叶子在小说中出场很少,却是个关键人物。文中对她的容貌没有具体的描写,始终给人一种很抽象的朦胧的感觉。作者通过叶子设计了一种神秘虚幻的氛围,让故事缓缓展开。似乎是有意让她成为某种超乎尘世的精神力量的象征,为整个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与驹子有着婚约的行男,直到他死后,才终于做出跟岛村去东京学习护理的决定,可是新生活还没有开始,她却在大火中香消玉殒。叶子死去,仿佛在另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得到了重生,从而让这种虚无思想定格于雪国。
行男在故事中更像是个虚幻的道具式的人物,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他是几个主要人物情感线索的交汇点,与驹子、叶子之间都存在感情纠葛。行男患有不治之症,一直在生死线上挣扎,他的存在,使得驹子和叶子一起承担因他而形成的虚无的负担,她们为给他治病都付出了许多,可最终也没能把他从鬼门关拉回来。行男短暂的一生,象征着人生的虚幻,生命的无常。在他死后,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也并没有改变。他的死暗示着驹子追求的幻灭,也预示着叶子毫无希望的未来。死是人们难以摆脱的宿命,人生的一切都在最后归于徒劳,本就是一场虚幻的梦而已。
(二)爱情之虚无
川端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善于描写女性和爱情,这部小说也不例外。驹子和叶子,虽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卑微人物,却也有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期待。可是在天寒地冻的雪国,不仅生命是徒劳的,爱情也是虚无的。
驹子热情妩媚,虽沦落风尘,却憧憬普通女性该有的正常生活和爱情。她为行男作了自我牺牲,卖身为其治病,但却并不爱行男。她一心爱上了已有妻室的纨绔子弟岛村,明知岛村对她若即若离,仍痴心一片。她的爱是热烈的,也是认真的。但是她只是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艺妓,岛村的态度以及现实的差距都注定了她的爱只能是虚无缥缈的幻想而已,在岛村眼里,也是一种“美丽的徒劳”,这种“徒劳”,将她推向了虚空之境,她的美丽、她的爱情都像是雪国漫天飘舞的雪花,虽洁白纯净,落在现实世界里却无处容身,转瞬即逝。
叶子同样也总是“做着毫无用处的事情”。在火车上,在小屋里,一直都是“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地默默照顾着病入膏肓的行男,在他死后还每天都去扫墓。可是,她的爱情更加凄美徒劳,虽然尽心尽力照顾行男,行男终究还是病死,并且在奄奄一息之际想见的却是驹子。叶子给人的感觉是非现实的空灵之美,虚幻缥缈,终究也会随风而逝。
岛村的虚无,同样也表现在爱情上。他先后钟情于单纯热情的驹子和“美丽不胜悲凉”的叶子。初遇驹子时,认为“这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其实,“洁净”不过是他的心灵向往和精神追求,最终还是没能摆脱世俗情欲,在实与虚、肉与灵之间徘徊。他对驹子并未倾注真心,或许根本就没真心,在他眼里一切都是虚无的。同时他对叶子之美心存幻想,“一想到叶子在这家客栈里,不知为什么,岛村对找驹子就有点拘束了。尽管驹子是爱他的,但他自己有一种空虚感,总把她的爱情看作是一种美的徒劳......他似乎觉得叶子的慧眼放射出一种像是看透这种情况的光芒。他也被这个女子所吸引了。”这种如梦如幻的情感纠葛中,岛村不仅没能摆脱现实生活带来的虚无感,反而更加迷茫。最终,在熊熊烈火中,叶子犹如天际的星星一般陨落。大火将一切烧成灰烬,也结束了岛村与驹子、叶子的恋情,所有爱恨纠缠皆化作虚无。
(三)情景交融的虚无之美
除了人物和爱情,作者的虚无思想也渗透到了对景物和心理的描写上。在情与景交融中讓人感到淡淡的哀伤和虚无,因而散发着一种不可言说的美。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这一让人耳熟能详的开篇名句,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地,天寒地冻的冰雪之国,因有太多空旷留白而给人空无一物、超越现实感觉。除雪之外还描写到其它景物,如神社旁的杉林,是“暗绿的叶子遮蔽了苍穹,四周显得深沉而静谧”;写冬日的夜色,是“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让人感受到的都是纯洁、寂静、虚无飘渺,像一个远离现实的幻境。
小说中描写叶子的出场时借助了一个别致的视点即岛村的眼睛,营造了一个似真似幻、若实还虚的的艺术氛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梦境般的美浮现眼前,呈现出一个“美丽而虚无世界”。“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一种虚幻的力量,将主人公深深吸引。这种写法很特别,使读者在虚与实之间交错体验,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一幅朦胧的画面,这也正是《雪国》一直在渲染的虚幻之境。
在当岛村第二次离开雪国时,他似乎“坐上了某种非现实的东西……徒然让它载着自己的身躯奔驰”,这使雪国更像一个亦真亦幻的存在,也使人物和故事带有一种虚无朦胧之感。在结尾处蚕房失火的时候作者写到“火光也照亮了他和驹子共同度过的岁月,这当中也充满着一种说不出的苦痛与悲哀。”岛村曾经感受到生与爱的徒劳,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摆脱,当他目睹叶子从蚕房掉下,突然就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就“好像那是非现实世界的幻影一般,她失去生命反而自由了。”“从高空望下去,辽阔的星空下,大火宛如一场游戏无声无息”传达出强烈的虚空感,在银河笼罩下,最后“无论远近都统一在一片寂静的气氛之中”了,对银河和大火进行的交叉描写,在虚与实、真与幻交错之中,展现出一种动人心魄之美。
二、作家虚无思想产生的根源
(一)个人生活背景的影响
川端康成成长道路颇为坎坷,自幼亲人相继离世,过着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的生活。他曾说过“由于我是个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的、漂泊的思绪绵绵不断。”从小缺乏关怀照顾而形成了孤僻、忧郁、容易感伤的性格,内心时时涌现出“对人生的虚幻感和对死亡的恐惧感。”成年后,又遭受感情打击,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疤痕。此外,还十分不幸地生活在一个充满战乱和死亡的时代。那样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加深了他自身的悲哀和孤寂。对他的文学创作乃至以后的人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注定了他作品的大多数都充满了虚无、哀伤的情绪,《雪国》也不例外。他接触的死亡实在是太多了,因此觉得生死无常,人生有很多东西是徒劳无益的,可能是其虚无思想形成的重要根源。
(二)日本传统文学的影响
川端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对美的无限追求,作品中透着一种哀怨、细腻、唯美,他曾经说过:“年轻时读过大量古典作品,到中年还是朦胧地留在自己的脑海里。”日本文学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余情美,即悲与美的结合,可以说大大影响了川端康成的创作,《雪国》的译者——对日本文学素有研究的叶渭渠先生认为:“《雪国》是以日本传统文学的悲哀与冷艳结合的余情美为根基,展现了一种朦胧的、内在的、感觉性的美……”《雪国》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余情美,在描写驹子和叶子的性格、精神和心灵世界时,始终贯穿着一种悲哀的情绪,并且作家匠心独运地将这种美融合在虚无思想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虚无悲哀之美。
(三)佛教思想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信奉佛教和禅宗的国家,川端康成历尽坎坷,在孤苦无依的环境中长大,禅宗思想渐渐深入到他内心。他自己也说:“我是在强烈的佛教气氛下成长起来的”,“那古老的佛法的歌儿和我的心也是相通的。”对佛教的爱好也使他感到人生虚幻、生死无常,造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他的小说中到处流露着一种“死亡”之美,一种虚无及禅意。禅宗追求的终极理想是空静的世界,不被纷繁的事物所打扰。小说将空旷的雪国设为背景,就是受到佛家思想的熏陶,认为雪是最为纯净之物。其它所描写到的景物如曝晒的绉纱、倾泻而下的银河、熊熊燃烧的大火也皆为“空净”之物。此外,小说里出现的镜中的映像,秋虫之死,都体现着佛家的世事无常、人生的虚幻的思想。可见,佛教的影响也是其作品中具有虚无特色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结语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传世之作,也是其虚无思想的集中体现。探究他作品中大量出现虚无美的原因,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样一位既继承了日本民族文学传统又吸取了西方文学营养的伟大艺术家。先生虽已远去,但他对东西方文化所做的贡献,以及他作品中独特的“川端康成之美”将会永远留在读者心中。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千只鹤[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杨文超.川端康成与雪国——日本传统美学的演绎[J].作家杂志,2010(9).
〔3〕李方媛.禅宗的虚无思想对雪国的净化[J].林区教学,2011(6).
〔4〕贺婷.试论川端康成雪国中的虚无思想[J].芒种,2015(1).
〔5〕叶渭渠.東方美的現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評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9.
〔6〕周阅.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J].日本学刊,1998(4).
〔7〕徐学.死亡与悲哀:川端康成的艺术之维[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2).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