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珏磊+王丹华+唐漪灵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感染在医院管理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一系列消毒隔离措施中,手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1]。因此,保持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最基本的组成要素,提高医务人员洗手效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为了解虹口区各级医疗机构各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相关知识掌握及执行情况,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们随机抽取2家二、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点科室:重症监护室(ICU)、呼吸内科、老年内科、感染科的医务工作者手卫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现场监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辖区内二、三级医院分别依次编码,然后随机抽取二、三级医疗机构各1家,抽查其重点科室:ICU、呼吸内科、老年内科、感染科的医务工作者共83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不计名当场回收问卷形式评估手卫生相关知识, 包括洗手的时间、洗手的方式、洗手后的擦拭方法、洗手后是否用手快速消毒剂,并现场观察了解手卫生实际执行情况。并对抽取调查的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细菌学检测。
1.3 评价指标
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判定结果。手卫生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细菌总数应≤10 CFU/cm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手卫生知识认知情况
抽查各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83名,2014年、2015年先后2次对于手卫生知识的认知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2014年医务人员对于手卫生知识的认知率为71.08%,而在2015年进行培训干预后其认知率为89.15%,二者差异有统計学意义(χ2=8.51,P<0.01),见表1。
2.2 现场规范洗手情况
对于不同岗位的医务人员洗手方式的正确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医务工作人员在培训前洗手的合格率为39.76%,培训后洗手的合格率上升至84.36%.χ2=35.02,P<0.01。医生、护士与医技工勤人员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4,P<0.01;χ2=16.76,P<0.01(表2)。
2.3 手卫生后微生物负载情况
检测结果表明:被调查的83位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前,合格率为27.71%,培训后有74名手卫生合格,合格率为8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1,P<0.01),见表3。
2.4 不同洗手液消毒效果
医务人员在选择医疗行为后的洗手方式各有不同,我们选择了用洗手液和快速手消毒液洗手这2种方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速干手消毒剂洗手的合格率(96.39%)比洗手液洗手合格率(86.75%)高,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9,P>0.01),见表4。
3 讨论
2012年颁布的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对洗手设备、洗手指征、洗手方法、消毒手指征、消毒手方法以及外科刷手等作了相关规定。但在调查中发现,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知识普遍认知度较差,手卫生的执行率较低。通过专项培训后能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度和执行率。
对不同岗位医务人员洗手方式的正确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能按照手卫生规范的要求进行六部洗手法操作的较少,只有在专业人员督促检查的情况下才能按照规定步骤操作。相关报道也显示,只有70.38%的医务工作人员掌握六步洗手法。操作后洗手率为44.64%,其中有效洗手率仅为23.21%[2]。这些都反映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实际效果不能达到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速干手消毒剂擦手比洗手液洗手合格率高,可能是手消毒剂含有醇类消毒剂以及洗手液洗手后手未干即采样的结果。用规范的洗手方法手卫生可有较高的合格率。快速手消毒剂是指含有醇类和护肤成分的手消毒剂,比肥皂洗手对手部皮肤伤害小,作用快,不需要水和干手设施,有更高的依从性。
应有计划地加强对医务手卫生知识的宣传培训,尤其是对ICU、呼吸内科、手术室的医务工作者的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与知识水平。医院应将手卫生纳入医务人员、新进人员的培训和日常的考核内容,不断强化其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
医院领导应重视医院感染工作,严格手卫生制度的落实,即将实施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明确要求医务人员每次为患者诊疗前后必须清洁双手。明确洗手和使用手消毒剂的指征,是医疗机构开展手卫生管理的重要依据。采取培训与教育、监督与管理和完善洗手设施等干预措施[3],使医院的手卫生工作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开展,使其更好地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流波,沈瑾.手部卫生与感染的关系及促进策略[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78-79.
[2]崔霞,曹晋桂,路琴,等.医务人员洗手和手部带菌现状调查与分析[J].空军医学杂志,2005,21(4):228-229.
[3]周志峰,石向辉,钟剑明,等.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及干预效果的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1):1364-1367.
(收稿日期: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