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燕 禹华平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1-001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日益趋近城市化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在农村很少能见到年轻人的身影,这一现象引发农村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孩子由于长期处于心理不满足状态,产生压抑、放纵、委屈等不正常的心理变化。小学阶段表现不够明显,到了初中孩子正处在青春期,问题就明顯表现出来,渐渐地转变成“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主要表现为:过度焦虑,性格怪癖,不思进取,厌学,不合群,逆反心理较强,容易与不良青少年交往,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学习卫生甚至生活习惯较差,对批评教育等无动于衷,学习成绩很不理想等。通过对初中“问题学生”家庭的走访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问题学生”的成因
1.缺乏监管,没有正确的导向。这些家庭具体包括离异家庭、留守家庭、流动家庭、残疾人家庭以及濒危家庭。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一些学生家长、家庭出现了一些变故,造成很多社会基本细胞——家庭的不稳定、解体和重组。夫妻离婚是造成学生子女出现上述问题的第一大诱因;其次是夫妻关系紧张,貌合神离;再次是家庭关系复杂:家庭重组、家庭成员关系冷漠、单亲家庭。这样的家庭,说到底受伤害最深的是未成年子女。这些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情绪变化大,社会阅历浅,他们要么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打击,缺乏安全感,心理压力巨大;要么情感受到压抑、扭曲,终日神经紧张、胆小谨慎;要么对家庭、社会失去信心,产生暴力倾向。因为他们对待家庭的变故往往感性大于理性,又无法正确对待和处理,所以容易造成其性格的扭曲和对社会的误解、仇视。
2.缺乏教育,不能及时得到帮助。很多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遇到问题缺乏教育,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现代家庭由于受社会的不良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不恰当。家庭教育不恰当直接导致了学生自身的问题。考察这类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望子成龙型。家长将教育孩子的责任看得过重,总想在学生身上弥补自己未尽的夙愿。因此,家长过早过多过重给予子女教育,致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对立对抗情绪。典型案例就是家长将子女过早送入学校接受教育,结果适得其反,学龄前的聪明不但未能保持,反而形成了厌学情绪和一系列不良习惯。②方法失当型。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值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形成反差,或者缺乏科学教育,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例如暴力教育,结果打出一个十足的“忤逆”。曾有一名学生,家长经常施以暴力,越打越不进步,越打越不爱学习,到最后对家长的打骂不但没有感觉,甚至变得特别无所谓。③家庭冷漠型。这一类家庭的家长要么追求自我,不愿过多关注子女,要么由于经济等原因,无暇或无能力顾及子女教育,忙于工作、经商、应酬。总之,这些家长对待子女仅仅是只尽物质义务或连物质义务都不能尽好,缺乏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沟通,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初中的孩子长大了,自己或因忙于工作,或因忙于应酬,把一切生活琐事都交给孩子自己打理,孩子失去了起码的监管和关怀。
二、“问题学生”的对策
教育的最佳状态在于一个“养”字。家庭教育重在养,而不在教。现在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心力的不足,心里面对学习热情不足。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如果一个孩子的心在家里面得不到养护,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基础;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很难发挥。我们先不讲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养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适不适合养孩子,或者如何达到养孩子的状态。如何点燃孩子内心的学习热情,点燃需要一定的温度,需要一定的状态才能点燃。如果家长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虑不安的,我们很难去点燃孩子学习的热情。面对孩子不管出现任何状态的时候,保证家长情绪的平和,这是你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家长的缺席是对孩子成长的一个不利因素,家长们背井离乡去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在家,孩子们虽然能够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但是精神上缺乏与家长沟通,有些青春期的学生遇到问题不能排解,内心郁闷无处宣泄,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早恋、辍学等现象。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学校教育应该加强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学校开设心理课,为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找到可以倾诉的对象,及时解决心中存在的难题。学校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在学生寻求帮助时做好学生的情绪疏导工作,对其心理进行正确疏导,协助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