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福
221厂(对外称国营综合机械厂或青海矿区)位于青海省海晏县,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在221厂总部担任行政处副处长。1964年3月的一天上午,我突然接到厂党委书记刁筠寿打来的电话,叫我马上到他办公室去一趟。我撂下电话,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急匆匆迈着大步从行政处办公的招待所楼赶往黄楼的厂领导办公室。
进了刁书记办公室后,他一改平时的沉稳态度,既没让座也没倒水,单刀直入地对我说:“老李呀,叫你来是要给你一项重要任务。厂里要押运一批重要物资到西宁去,由保卫部门负责。你的任务是一路上给押运人员提供好后勤服务,保证他们能够把物资安全运到。”他要求我带上一名医生,第二天早晨上班前到厂部办公楼前集合,8点钟准时出发。
我接受任务之后,立刻回来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先在行政处里调用了一个大保温水桶,以保证驾驶员和护运人员在路上有水喝。又打电话给医院,叫他们派一名水平高的医生,随队出发。
第二天一大早,医院派来的张仲青大夫来到我办公室,身上背着一个大药箱,里边装满了各种常备药品。我带着他来到办公楼前,看到有八辆高帮的解放牌敞篷大卡车已经停在那里。只见每辆卡车上都装载了十多个大木箱子,每个箱子上都贴有编号和封条,用大铁锁锁着。待全部木箱在车上摆放停当,保卫人员和科研人员又进行了最后一次清点检查。然后,给每辆车上配一名保卫人员,一名科研人员,还有几名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
在8点之前,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前来送行的刁书记宣布纪律说:“所有人员路上各自守好自己的职责,不得互相换位,不得互相交谈。”然后说:“可以出发了。”我们就各自登车。最前面的一辆车由一名保卫干部坐在驾驶室里带路。我坐在第二辆车的驾驶室里。8点钟,我们准时出发,车队逶迤开出了
厂区。
从221厂到西宁,也就100公里的路程。可是那时候路况差,一般都要三到四个小时车程。一路上,我脑子里总在琢磨刁书记宣布的纪律,这不让交换位置还好理解,为什么还不让说话呢?车上押运的是什么重要物资,怎么搞得这么神秘呢?
虽然这么想,但还是要严格执行纪律。既然不让互相交谈,那就什么都不说。那时虽然已经开春,但是高原的天气仍然非常寒冷。每当汽车经过弯曲道路的时候,我都能从车窗里看到后边各辆车上的保卫人员和解放军战士,正迎着凛冽的寒风站立在每辆车的车帮旁,他们的身影不时被汽车扬起的尘土所吞没。由于有不准换位、不准说话的特殊纪律,车队一直不停地往西宁奔去,给大家准备路上喝的一大保温桶热水也没派上用场。
车队一连开了三个多小时之后,11点多进入了西宁西郊。在到达市郊后,前面带路的第一辆车并没有把车队带进市区,而是在郊区一个非常荒凉偏僻的地方停了下来。我下车一看,路旁只有一座孤零零的院落,大门开在一侧,门口有两个军人持枪站岗。我们走进去后,几个解放军军官迎上来说,早已按照接到的命令,在这里安排好了存放箱子的仓库。原来,他们是青海省军区派来的。事先,厂里已经跟省军区联系过,要他们准备好存放箱子的地方。他们经过考察,最后选定了这个地方。
进到院子里后,只见院子中间是一个四五十平米的大天井,四周全是土木结构的平房建筑,看上去像是一个过去藏族大户人家的宅院。在军官的身后,站立着二三十个战士,军官命令他们到院子外边去配合卸车。在他们的帮助下,很快就把卡车上的木箱子全部抬进了院里,然后根据不同编号存放到各个房间里。放好之后,我们的保卫人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锁头和封条,把每个房间的门锁上,再贴上封条。一切完毕之后,我们跟守卫院子的解放军官兵告别,离开了这个地方。
中午,我们来到厂里设在西宁的小楼办事处,我联系小楼负责人,在食堂给全体押运人员安排了午饭,之后也没午休,直接登车回返。在回程的路上,大家仍然谁也不跟谁说话。尽管如此,大家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组织上信任我们,才把这样一个神秘的押运任务交给我们。带着这样一种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我们在下午回到了
厂区。
进入厂区之后,我直奔刁书记办公室,向他汇报了完成任务的情况。他听了以后表示非常满意,对我们全体人员进行了表扬,我们大家都非常高兴。
在这以后,我才逐渐了解到,这次押运的箱子里边,装的并不是什么物资,而是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资料。原来,在我们这个核武器基地初建的时候,苏联曾派了很多专家来帮助开展研制工作。可是,在中苏关系出现分歧之后,苏联背信弃义把专家都撤走了,并且拒绝再提供有关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要求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为国家争气,于是就把第一颗原子弹叫作“争气弹”。经过努力,我们的科研人员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我们押运的那些箱子里面,装的就是记录这些重要成果的资料。随着原子弹研制工作日益接近成功,这批资料也就越发显得重要。然而,从1963年起,苏联领导人又挑起了中苏大论战,中共中央也陆续发表评论文章进行反击,两党和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在这种背景下,厂领导考虑到221基地原来是跟苏联专家一起建设的,他们对整个基地各个部门的位置都了如指掌,如果派人来破坏,或者派飞机来轰炸,厂房或者设施受些损失还可以重建,而研制资料一旦受损是无法挽回的。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發生,保证研制资料的安全,厂领导未雨绸缪,作出了把全部资料转移到西宁郊区,由省军区派军队来保管的决定。
以后,科研人员需要哪方面的科研资料,就由保卫人员陪同,到西宁西郊的这个资料存放处去,办理手续才能查阅。这样虽然麻烦一些,却保证了资料的安全,也保证了科研任务的顺利进行。就在这年的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说来也巧,就在同一天,赫鲁晓夫被苏联解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务,我们当时都说他是被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给轰下台的。
(编辑 黄艳)
作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