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蒙古国特派记者 杨涛 本报特约记者 陈欣
蒙古国第七次总统大选26日进行投票,选举在3名候选人之间进行。至本报截稿时,民主党候选人巴特托勒嘎暂时领先。在竞选阶段,“中国威胁”曾被当作对手之间互相攻击的武器。这场选举的结果将给中蒙关系带来何种影响,引来外界猜测。香港《南华早报》援引蒙古国非盈利性研究机构“圣马拉尔基金会”负责人鲁布桑登德布的话说,对于选民而言,经济增长比民族主义更有吸引力。“反对中国的情绪不能给候选人带来支持率。他们可能有些多疑,但他们也非常务实。”
26日的投票从7时开始,至22时结束。为确保选举工作顺利进行,蒙古国全国放假一天。该国选举总委员会通过手机向每位用户通知投票时间,呼吁选民参加投票。但截至当天18时,全国投票率仅有45.6%,选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据《环球时报》记者在投票现场观察,一部分选民是由于近日天气炎热,许多蒙古人到郊外度假游玩,尚未回到城里,而另一部分选民则用不参加投票,表达对候选人的不满。法新社26日称,大选对蒙古国这个年轻的国家来说是特殊事件,该国的民主制度将通过毡房呈现。不过,今年的选举中,三位候选人都卷入腐败丑闻。
这次角逐总统的三名候选人分别为蒙古人民党主席、国家大呼拉尔主席米耶贡布·恩赫包勒德获得人民党提名,前道路运输部长、前国家大呼拉尔委员哈勒特马·巴特托勒嘎获得民主党提名,前国家大呼拉尔委员赛呼·冈巴特尔获得蒙古人民革命党提名。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称,52岁的恩赫包勒德曾任前总理,被视为精英阶层的代表。他将自己介绍为戈壁滩出身的牧羊人,从未经过商,但富裕程度恰恰相反。54岁的巴特托勒嘎既是商人,也是一位艺术家和体育健将。他将自己描述成民粹党人,为维护纯洁的蒙古文明奋斗。冈巴特尔被视为意想不到的候选人,出身工会,反对外国投资,但也没能逃脱对手的贪腐指责。
对于这次大选,蒙古国警方从23日起就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在全国1983个投票站进行安全和警卫。蒙政府还出台法令,自26日至28日,所有商店及饭店不许出售酒精性饮料和饮酒,不许举办各类公共文艺演出,不许在苏赫巴托广场集会游行,对可能出现的骚乱给予警告和预防。《环球时报》记者26日看到,当天9时左右,乌兰巴托大街上车辆和行人稀少,投票站附近均有警察巡逻执勤。
在这次大选中,中国成为一个受到关注的因素。香港《南华早报》称,蒙古国大选前,选民为中国投资而焦躁不安。尽管与中国交往带来经济效益明显,但蒙古国人对中国影响力日益升高怀有矛盾心理。这在26日的大选投票日更加得到凸显。选民将在亲投资的候选人和民粹主义“资源民族主义者”之间作出选择。今年1月至5月,中国在蒙古国的对外贸易中占到68.5%的份额,1989年则为1.5%。同期,蒙古国的出口有90.5%都是对中国的。
截至27日零时,1983个投票站中的大部分已完成计票,还有200多个投票站的结果尚未上报。结果显示,巴特托勒嘎暂时领先。巴特托勒嘎在竞选纲领中表示将发展经济,振兴民族产业放在优先位置,希望加强与中俄两大邻国和“第三邻国”的经济合作,同意在中蒙俄“经济走廊”框架内发展互利经济合作。
截至27日零时,整个投票率超过60%,但尚未有一个候选人的得票率超过50%。蒙古国政府此次拿出140亿图格里克(约合4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投票工作。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投票率在50%以上,获得选民50%以上有效票数的话即视为当选。但如果没有一个候选人获得50%以上的得票率,那么就将进行第二轮投票。届时政府还得再拿出100亿图格里克,这对经济低迷、债务缠身的蒙古国政府来说,将是个沉重的经济负担。总统候选人未能获得多数选票的话,在首轮获得最多选票的两人可进入第二轮选举。第二轮选举应在首次投票结束后14天内宣布并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