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路蕊娥
(富平县种子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渭南711700)
浅谈加强农作物种子检验室安全管理的相关建议
赵英,路蕊娥
(富平县种子技术推广中心,陕西渭南711700)
检验室安全管理是检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种子的检验检测都是在检验室进行的。检验过程中涉及水电的安全使用、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及仪器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检验产生的废物处理和放射性样品残物的处理等,关系到检验人员人身安全及环境保护等诸多问题。若检验室管理不当,将对人的健康和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
农作物种子;检验室;安全管理
(1)检验室根据工作性质配备适宜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沙箱、沙铲等,放置于固定、明显、易取的位置。全体人员应掌握基本消防知识,并学会使用灭火器,灭火器应每年检查一次,过期及时更换。
(2)检验室电路走线应合理,符合安全规定;电源插头、插座、电线等应安全牢固,需要接地的电器应接装地线。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填写“仪器维修登记表”,交设备管理人联系维修,不可带“病”操作。
(3)检验用热源应远离易燃材质材料和试剂的位置,使用电热炉、加热器时不得离开;使用完毕或停电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将电源线放好。
(4)发生失火事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以防电线、电器起火。气体、火势大时,应拨打119火警电话,请消防部门迅速扑救。
(5)检验用水路,应布置合理、使用方便。水源和冷却水管路应经常检查,以防漏水。需用冷却水的实验,遇停水应中断实验,关闭水源。
(6)下班前应切断水、电源,连续使用的应认真检查,确保安全后方可离开。
(1)楼梯、走廊应每天打扫,无关物品不得随意放置;不得在楼内喧哗,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检测室,应始终保持整洁、肃静。
(2)办公场所应与检验区域分离,对有影响的检验室应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相邻工作间的不利影响。
(3)检验室内设施布局应合理,保持桌面、地面、台面和仪器周围清洁整齐。检验结束后,整理检验台面,洗净实验器皿。
(4)进入检验室须穿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
(5)检验室内不得存放与检验无关的物品,检验用器具不得挪作他用,不得在检验室进行任何与检验无关的活动。
(6)与检验无关的人员不得随意进入检验室,无关人员进入检验室须经室主任同意;外来人员欲参观检验室,须经领导批准,有本站人员陪同,并随时告知注意事项。
(1)检验室应根据需要装备足够的通风橱,并经常检查、维修,以保持良好的通气效果;应配备工作服,耐高温、耐腐蚀、防感染手套及防护眼镜等,必要时配备防毒面具,检验时根据需要穿戴,以免人身健康受到伤害。
(2)检验室内少量易挥发试剂应存放于通风橱下,以免操作人员吸入有害气体。
(3)检测站应定期安排检测人员检查身体,必要时针对工作性质进行职业病检查。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并采取措施预防病情再发生。
4.1 存放及管理
在不影响各检验室内部环境的条件下,一般常用试剂可少量存放在各岗位,以便随时取用;不常用的非危险品试剂分类贮存于试剂库。危险品应分类存放于干燥、阴凉、通风、远离火源的专门存放地;有毒药品应放入保险柜中,实行双人双锁并分别保管钥匙的管理办法,建立专门账目,并报安全保卫部门备案;批量试剂应集中存放;检验室内只能存放少量常用试剂,易燃、易爆、有毒试剂应小心存放,必要时加锁;开启和倾倒、使用试剂应严格按规程操作。
4.2 领用及使用
使用人在需要普通试剂时,向试剂管理人员申请领用,填写领用记录,并注明试剂名称、级别、领取量、领取日期及领取人姓名。
4.3 有毒药品的领用
领用实行三级签字,即领用人、检测室负责人、副站长分别签字;领取时,应在保管人员的监视下,严格按用量称取。称取后,由保管人员严格核对数量并履行双方签字手续。
4.4 有毒药品的使用
实行专人、专用器具的使用原则,凡接触到有毒药品的工具、器具必须妥善保管,不得乱放;使用有毒药品的房间,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严禁在使用有毒药品的房间存放食物、饮水、进食、吸烟;应根据危险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使用场所使用危险品,注意使用方法,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应有相应的预防措施。
5.1 废液的处理
酸性废液:将废酸慢慢倒入过量的含碳酸钠或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中,或用废碱互相中和,中和后用大量水冲洗。
碱性废液:用6 mol/L盐酸水溶液中和,或用废酸相互中和后用大量水冲洗。
可燃性有机物:用焚烧法处理。要确保焚烧池的设计安全,保证充分燃烧,如有毒气体产生应设洗涤器。不易燃烧的,可先用已废的易燃溶剂稀释后再烧。
5.2 废渣处理
废弃的有害固体化学试剂,严禁倒在生活垃圾处,必须经处理解毒后丢弃;废弃的试剂瓶,必须经充分冲洗后方可处理;过期失效的化学试剂,集中送交特殊垃圾处理场处理。
5.3 废气的处理
配制易挥发、易腐蚀试剂时,必须在通风橱内操作;因检测工作形成废气多为一般酸雾,数量很少,可采用抽
风机排出检测室。
扫一扫,看你的观点
1005-2690(2017)06-0043-02
:S339.3+1
:A
2017-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