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霆 程瑞 董淑婧
摘 要:本文客观阐述了我国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体现出多维实践教学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创新能力;多维实践;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人们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等独特的见解和完成创造发明的能力。
加强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加入创新权重,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确立人才质量的标准,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积极为学生搭建多维实践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提升,让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运行与管理紧密相连。
一、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应试教育的教师不注重启发和引导,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导致大学生缺乏冒险精神,创新意识淡薄。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经费不足,实践条件不能满足大学生实践验证理论的需求,创新机会较少。由于我国高校的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不够,在后续的实践环节中有没有设置交叉学科的课程,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相对单一,严重缺乏创新所需的各种基础知识,创新知识基础薄弱。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习惯于跟随性学习,形成了依赖的心理,且存在过于严谨、崇尚权威的倾向,缺乏思维创新。
2.我国大学生实践环节的现状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创新活动及产学研,各自发展,互不协作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实验内容的创新性方面体现不足,设计性、探索性项目比较少。严重缺少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研究项目。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相对滞后,好多实验人多设备少,不是学生在做试验而是在“听”试验、“看”试验。
实习(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基本上属于参观性质的活动,学生实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薄弱,实习单位的功利性很强,很难对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的了解。
大学生创新活动缺乏统一管理。近年来大学生的各种创新赛事活动较多,缺乏统一规范的引导,很多学生走了弯路。
二、民辦高校本科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本文所说的实践是指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不间断地到相关企业实习,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以此来巩固提高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原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新事物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在这里指工程类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发挥特长、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构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高校转型的需要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说:“大学永恒的传统应该是永远年轻,永远要承诺不断自我更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公布后,教育部和各省厅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推动学校和专业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主动适应经济转型发展、产业升级要求和市场需求,聚焦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改革和创新,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促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质量。
2.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工程技术人才要具备以工程为背景,地方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来深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科院校谋求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3.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已由单纯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力并非不要知识恰恰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贯通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知识创新的能力。为此,探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何提高其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培养出富有“实践和创新”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三、构建多维实践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作者通过对国内部分普通高校、民营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等改革资料和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对国内教学改革做得较好的普通高校和民办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深入了解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困难,学习先进经验。对国内外机械行业,特别是省内装备制造业工厂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机械行业的发展、需要哪方向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等。最终形成了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升研究的技术路线。
1.实现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的培养模式
打破普通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传统的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的开设,实现“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培养模式。紧贴以需求为导向,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专业链、人才链对接区域产业链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整个课程体系形成有力的支撑。
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申请到大连市政府普惠制培训工种:加工中心(中级)操作工和数控车(中级)操作工。我们将理论课程《数控机床与编程》,实践课程《加工中心操作与实训》、《数控车操作与实训》、《职业技能实训》与“加工中心(中级)操作工”和“数控车(中级)操作工”的培训内容深度融合。不但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优化了课程内容,还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砝码,节约了办学成本。
我院将理论课程《机械CAD》与全国计算机辅助技术(CAXC)认证相结合。建立CAXC考点、将教学内容与CAXC认证内容结合,将期末考试与认证考试合二为一。鼓励学生考取“机械设计二维(或三维)工程师”证书,既可以起到督促和激励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建立多维实践教育平台
有机整合课内试验、设计课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创新活动(创客工作室、创新赛事)和产学研结合等五个与学生紧密联系的实践环节。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和运作管理,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现有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巩固、规范,进而开拓新的学生生产实习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和毕业设计质量的考核力度;将各种大学生创新活动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以便于规范好指导;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和规范。构建生产实验室、实习基地、实训室、创客工作室、教师工作室的互动、协作,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应用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应用型专业转型需要高校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研究意义对机械类专业及其他实践性强的专业具有参考意义,多维实践教育平台建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海霆,程瑞.民办高校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J].教育科学,2016(6)
[2]张秀艳,程瑞.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师,2016(23)
注: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JG16DB06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