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四少民族”非遗的数字化传播

2017-06-26 02:33赵卓
报刊荟萃·上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非遗传播新媒体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下,非遗传播须与时俱进,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聯动性、无界化、聚集性和碎片化等优势,从而解决非遗传统传播方式存在着传播范围小、受众面窄等诸多的问题。通过对非遗传统传播形式的分析,提出结合新媒体传播形式的特点和优势来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为非遗的传播工作开创新的形式,对于非遗传播工作的普及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四少民族;非遗;新媒体;传播

时下媒体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媒体移动化步伐加速,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便携终端为主的新媒体正在蓬勃发展。它不仅颠覆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使获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迅捷、传播面更广。“四少民族”非遗作为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岌岌可危的今天如何提高“四少民族”非遗传播的影响力和覆盖率是非遗整个工作的核心。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受众的广泛参与,维系这一纽带的就是两者的鱼水之需。探索如何培育非遗受众,进而使受众自觉地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中,这就成了新媒体多元化传播形式介入其中的意义所在。

一、“四少民族”非遗传统传播形式分析

近些年来,“四少民族”非遗的传统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口传心授途径传播、教育途径传播、活动途径传播等。非遗传统的传播方式在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在数字化时代,非遗的传统传播方式略显适应性较差。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联动性、无界化、聚集性和碎片化等特性不仅会改变受众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会改变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路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将会助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传输技术、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作为文化艺术传媒的新形式使受众获取信息、储存和传播文化艺术更加便捷。新媒体多元化传播形式的虚拟现实功能和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和保存非遗产方面贡献科技力量,从而促进非遗的传承与推广,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因此,将新媒体技术和非遗文化融合成为积极主动地迎合时代的要求,充分运用新媒体来传播非遗文化资源将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内容。

二、运用新媒体传播“四少民族”非遗的重要性

“四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四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守护多彩文化基因,还可以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促进“四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四少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受到极大威胁。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空间,甚至处于后继乏人的危险境地,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渐现弊端,致使“四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保护和传承难题。通过对“四少民族”非遗传统传播工作的分析,可以在传统媒体中融入新媒体多元化传播形式。新媒体是非遗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应用无疑是抢救濒临消失“四少民族”非遗的最佳方法之一。新媒体形式的介入将会使得非遗项目的传播更加具有亲和力,人们可以方便的获取“四少民族”非遗相关的知识,大大促进非遗的推广普及工作,进而获得更多的群众基础,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力量,开创了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对于“四少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普及化有着非凡的意义。

三、运用新媒体传播“四少民族”非遗的传播策略

(一)开发非遗文化艺术创意产品,通过新媒体助推“四少民族”地区旅游发展

“四少民族”聚居的呼伦贝尔市现有1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0余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其中“四少民族”非遗项目数量所占比重较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这片沃壤,在形成深厚文化积淀的同时,也为我们保护与传承非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我们可以把握“四少民族”的非遗精神实质,如民族精神、生态意识、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孝亲伦理等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积极开发非遗文化艺术创意产品,将“四少民族”非遗文化艺术气息渗透于整个旅游活动中,以此增强文化旅游的感染力,全方面激发和吸引游客的兴趣,赢得更多的旅游客源。同时,用旅游搭建非遗传播平台,并以此承载、展示、传播、发展“四少民族”非遗文化,助力“四少民族”非遗的发展,从而提高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实现文化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借用新媒体的力量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二)借势新媒体,打造“四少民族”非遗文化品牌

在新媒体时代下,通过数字传媒技术手段适度开发利用“四少民族”非遗文化资源,借助手机等终端将非遗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使之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努力为非遗资源文化产品的适度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技术路径和思路。“四少民族”非遗传播如须在媒体大融合的背景下不断实现跨越,应借力新媒体制作成本与技术门槛低、便于分享与互动、传播与复制迅捷、信息扩散模式多样化、信息传播媒介无限性等多种优势。

新媒体更能协调沟通各学科、各领域之间的关系,可通过新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去中心化、宽领域的传播方式宣传“四少民族”非遗文化。“四少民族”非遗文化需要与新媒体充分融合,通过汲取“四少民族”非遗文化中的精华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非遗文化品牌,为“四少民族”非遗文化注入永恒的驱动力,使“四少民族”非遗文化濡染富有生机的绿意。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

[2]曹莉,郝建辉.呼伦贝尔四少民族桦树皮艺术的特色与传承[J].新闻研究导刊,2016(13).

[3]钟蕾,周鹏.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J].包装工程,2015(05).

[4]赵卓,吕珊珊.地方高校成立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可行性初探[J].大众文艺,2015(18).

作者简介:

赵卓(1981—),男,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四少民族文化研究、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俄设计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筹项目,项目名称:“四少民族地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途径及文化继承研究——以桦树皮装饰工艺的传承为例”,项目编号:NJSC14410.

猜你喜欢
非遗传播新媒体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