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集团”战胜“领主集团”秦国为何能后来居上?

2017-06-26 22:32鞠佳
报刊荟萃(上) 2017年1期
关键词:权贵楚国秦国

鞠佳

各国变法成败对比

魏国的“李悝变法”,早于秦国几十年就实行过“军功爵制”,但魏国的弱点在于:士兵一旦晋级,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全由国家负责,这是个“无限责任制公司”,连结婚生子也由组织安排,久而久之,政府财政负担极重,最终难以为继,只能宣告破产。

楚国的“吴起变法”,也早于秦国,也是军功奖励制度,短时间内“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辟地千里,一度是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楚国的软肋在于:国内既得利益群体过于庞大,高层完全由昭氏、屈氏、景氏几个大家族所垄断,形成了“寡头政治”。全国的事情只由几个大佬说了算,他们的儿子、孙子世袭爵位,随着改革的深入,权贵们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联合起来,杀死了改革家吴起,中断了改革。

晋国曾一度打破公族世袭制,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打掉了国内所有的权贵势力,换上来的全是年轻小伙子。晋文公提拔了大量异姓家族,采用“尊功尚贤”手段,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维持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可谓是春秋时期最持久的发达国家。但到了后期,这些异姓家族也开始壮大,成为新的既得利益者,变成被赵、魏、韩的少数大家族垄断的“寡头政治”,导致“三家分晋”,国家分裂了。

失败的结局各有不同,但原因只有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过于庞大。

再进一步分析,这些既得利益集团其实都是西周旧体制遗留下来的“领主集团”,而独独秦国的主体阶层是“地主集团”。

何谓“领主”?何谓“地主”?

简单点儿说,领主,就是在分封制下,拥有自己的领地、庄园,绵延万亩,自己有兵权、行政权、人事任免权、征税权等,独立性很大。而地主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没有军队和行政任免权的。说得更简单点儿就是:地主只有地(面积不大),领主既有地又有人(地很大,人很多)。

与西周君主“分封制”一脉相承,诸侯大夫“世卿世禄”在各国延续了上百年。这些世袭的权贵,构成了庞大的领主集团,比如:鲁国的政权完全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掌控了,郑国的上卿往往是罕氏、良氏家族轮流执政,卫国则是石氏和宁氏,楚国则是屈氏家族,晋国有赵氏、魏氏、韩氏……权贵阶层根深蒂固,使得很多像商鞅那样的小老百姓,即使有才,也无出头之日。

而反观秦国,则显得很“非主流”。秦国因为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社会阶层很松散,尚没条件产生稳定的权贵集团,门阀家族的影响力微乎其微。即使有少数的既得利益群体,也只是像甘龙、杜挚那样的个体,尚未形成庞大的势力。这种情况下,改革就不会受到像楚国、郑国那样多的权贵集团左右,只要出现一个铁腕意志的君主,推动变革,一竿子捅到底,改革就会进行得很顺利。

商鞅变法之后不久,就开始推行土地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打破“井田制”这种大锅饭的公有制,以“开阡陌”来开垦大量荒地、土地财产归个人。还鼓励东方各国的百姓前来秦国开荒种地,只要愿意的,都能得到自己的土地。秦国形成了千千万万个“小地主”,从而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

在其他国家,老百姓是没有自己的土地的,只有权贵阶层才享受土地和财产,他们世袭,不把利益分给老百姓。而在秦国,老百姓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且是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

换作是你,你愿意选择哪个国家呢?

不言自明。

财产和土地的私有化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秦国占领的土地越來越多。秦国的将士,有功既赏爵位,又赐田宅,可以成为军功地主,如果不断立功,还可不断受赏,以至于私人得到大量的土地田产。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国兼并六国的战争,实质上就是一场“财产私有化+土地归个人”的战争!

这些来自底层的士兵,为了获得军功和财产,拼命而疯狂地砍敌人的脑袋,因为只有提着脑袋,才能得到赏赐。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秦军大将白起一声号令,坑杀40万赵军,人们被秦军这种疯狂的举动震慑了。

数十年间,秦国百姓普遍都拥有了自己的田地和财产。正如英国的《国富论》中所说,人性是以利己为前提的,人们只有对自己的私有财产才最珍惜。由此,秦国百姓为了保卫自己的财产,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坚不可摧,再也没有哪个敌国能打败这个国家。

(摘自《作家文摘》2016.11.4)B③endprint

猜你喜欢
权贵楚国秦国
五张羊皮
《自相矛盾》扩写
小燕子
古罗马广场雕像探析
瞒天过海
李铁夫的朋友圈·权贵篇
鸡口牛后的故事
老莱子娱亲
美玉和氏璧
唐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