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2017-06-26 02:12卫晓军
经营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大理州十二五县域经济

摘 要 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县域经济是度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组成单元,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变民生、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水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构建区域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十二五” 大理州

一、引言

在我国传统和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县域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重要环节。县域经济是在县级地域范围内,由政府调控、引导和管理,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一种区域经济形式,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础。本文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的发展为例,阐述大理州十二五县域发展的概况,从产业发展分析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希望在对民族贫困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二、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第一,农业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保障。俗话说“无农不稳”,农业和农村经济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如何正确引导县域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尤其是县级管理部门的重中之重。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各项支农、惠农、补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县域经济中农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同时,如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是县域经济中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工业经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无工不富”,意味着工业经济对地区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我国的工业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县域内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仍较低,因此,多数县域地区对工业的发展重视程度都明显偏高。以大理州为例,“十二五”期间,该地区各县市一直树立“工业强州”的发展思想,坚持“四个为主”的发展战略(即:坚持科技进步为主,坚持引进为主,坚持以骨干产业、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工业经济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14年全州工业现价总产值完成 316.65亿元,比2010增长76.23%,年均递增19.06%。但是,从数据上看,工业经济对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减弱趋势,2014年全州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一五”的38.22%下降到33.66%,下降了4.56%。因此,如何克服节能降耗和资源环境破坏的巨大压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进步与创新,拓展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发展,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大培育新兴产业才是县域经济中工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第三,第三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无商不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加强。以大理州为例,2014年全州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一五”的36.81%上升到37.77%%,上升了0.96个百分点。

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能力较弱。一是总体水平偏低;二是三产结构发展不完善。以大理州为例,2014年全州12个县(市)总人口352.7万人,占到全省人口总数的7.48%,而GDP总量只有832.32亿元,占全省总量的 6.5%;2014年大理州产业结构比为:21.22∶41.28∶37.50,全省15.5∶41.2∶43.3相比一产偏高、二产基本持平、三产偏低。总体上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粗放型发展特征明显,第三产业主要为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尚未成长为新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三是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第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协调性差。县域经济学属于区域经济学范畴,受经济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然较为突出。以大理州为例,从2014年12个县市GDP总量看,最高的与最低的比率高达18倍,从人均GDP的比较情况看,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的比率为3.7倍。从地方财政总收入看,最高的与最低的比率高达31.77倍。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看,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的比率达1.79倍。

第三,发展路径趋同,经济结构单一。从西部贫困地区来看,多数县在发展中资源依赖较强,现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型工业经济带动,成为了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从结构上看,重化工业比重偏大,工业经济增长仍主要是重化工业拉动。由于重化工业大都属于高能耗行业,在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节能降耗任务的艰巨。二是从产品生产情况看,由于创新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企业工艺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以传统产品、初加工产品居多,资源型、原料型产品比重较大。

四、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尊重县域的客观实际,立足县域本身的资源、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把培养和扶持县域集群经济作为突破口。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经济主体,特别是小规模经济和民营企业,使它们在县域内形成集群经济,推动这些经济主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形成产业链和集群优势,真正构筑起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现阶段,加快县域经济应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要在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使转变的难点成为工作的着力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向依靠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

第二,县域经济应是自立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县级政府自身,立足实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目标,努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营造出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宽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三,县域经济应是特色经济。总结和推广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各县市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加快培育和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县域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富于特色的主导产业,提高主導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第四,县域经济应是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促进生产力要素快速流通的领域。

第五,县域经济应以民营经济为主。切实落实中央关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事业领域,紧紧围绕民营产业、民营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开放度。

(作者单位为大理大学)

[作者简介:卫晓军(1985—),男,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禹新荣.县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3]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新思路[J].经济纵横,2010(02):34-38.

猜你喜欢
大理州十二五县域经济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