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方忠+林晓峰+张涛
作为入选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清华大学拥有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组织了“挑战杯”等科技赛事,上世纪90年代初成立清华科技园。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学生创业协会,1998年清华大学在全亚洲首次发起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随后该项比赛也发展成为全国性赛事。同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次开设MBA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教育课程。1999年清华科技园成立了启迪孵化器。2003年起清华大学开始系统建设创业课程,2010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始举办公益创业实践赛,将创业与公益相结合,用商业化手段运营公益项目,该项赛事也已经推广至全国。2015年6月11日,由清华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当前,清华大学正以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基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位一体的大学使命,按照“学生双创“和”“教师双创”一体两翼实施路径的高层次创新创业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及科学研究优势,努力探索形成全球视野、中国特色、引领示范的高校创新创业模式和制度体系,在高校示范基地中发挥领头羊作用,探索建设国际领跑“双创”研究型大学。
据悉,清华“双创”示范基地首批5个项目分别是:“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智能芯+智能硬件”的“双创”开放平台,以及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
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邓焱表示,目前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协调委员会”作为学校“双创”教育的统筹协调和决策机构,“协调委员会”将加强校内“双创”相关单位的进一步融合互动,优化清华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双创”工作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邓焱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双创”示范基地具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国际”。即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研究资源,建立了国际校区进行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了国际化科研成果转化机构等。典型项目包括:“GIX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国际化双创医药平台”、“双创国际暑期学校”等。
二是“引领”。即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开放对创业支撑、在线教育、聚合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典型项目包括:“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在线教育与实践平台”、“双智双创开放平台”等。
自入选首批“双创”示范基地以来,清华大学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的双创活动已在美国和清华两地联合开展。GIX 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全球创新学院是清华大学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也被称为“走出去的清华园”,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里程碑。
清华大学国际化创新创业平台依托 GIX,发挥其国际化、项目化、融合化的突出特色,建立多元资源深度融合机制,形成从跨学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到项目孵化的全环节实训新模式,打造培育战略性原始创新和国际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示范基地。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全球创新智能空间、实训中心、机电实验中心、软件库与国际创新创业加速器。
目前,清华大学正在进行高沉浸感、全球分布协同的多模态研讨空间硬件平台建设,并进行应用试验;实训与实验中心的办公与实验环境建设已经初步完成,能够开展项目驱动的实训任务;为支持创新创业加速器建设,拟在西雅图成立Tsinghua GIX发展中心,引进相应资源。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医药平台”是由清华大学药学院主导、多方协同建设的一个开放式、国际引领性的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聚集全球资源,推动新型药物与疗法的研发及关键新药技术的突破。重点依托清华大学药学院先进的大型新药开发技术平台,将基础科学研究中的新发现、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基因疗法、细胞疗法以及医疗器械等新型临床药物、技术和治疗法等。
创新医药平台自成立以来,着力落实平台在创新医药领域的引领、培训、服务、孵化功能,致力建成一个高效运营、功能完善、拥有杰出医药研究和产业孵化能力的全球一流医药服务平台。
一是逐步加强海外人才延揽,组建顶尖科研團队。2016年已有7位医药领域科研人员入职清华大学,填补平台在细胞免疫疗法、干细胞及再生医学、信息化及精准医疗和靶向药物等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空白。。
二是高通量高内涵筛选、化合物库以及DMPK测试三个平台已搭建完成,并高度开放,为校内外用户提供开放测试服务,全年服务机时平均可达6000小时,支持课题组开展10余个科研项目。同时,进一步开展技术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针对校内近10个与药学相关学科的所有科研人员开展培训,仅2016年已组织药物研发交流会一期,设备培训两期,软件使用培训两期,累计覆盖培训人数近200人.
三是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加速医药成果转化,推动创新技术产业化,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机构开展深度和战略性合作: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合作成立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与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新靶点联合研究中心、与杨森合作成立传染病研究中心等,这些合作共建单位未来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同时,多位科研人员已取得引人注目的科研成果,吸引了国内知名药企前来寻求合作。
清华大学“服务于双创教育的跨学科创客实践平台”将充分发挥在人才水平、科研实力、软硬件基础条件、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开展大胆创新,旨在开创系统性、体系化、兼备可行性与前瞻性、可复制可拓展的一整套双创教育模式先河,形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向全社会辐射。
该平台将重点打造服务于双创教育的创新生态环境、服务于技术创新辅修专业的共享平台、面向工业4.0 的智能制造平台三大主体。并围绕双创课程、辅修专业、教育方法展开双创教育研究。同时,教育机制创新方面,将涵盖双创教学管理、人才激励、创业支持体系等层面。辐射模式探索则包括资源共享、教育培训、竞赛活动、联盟推广等方式。
目前,该平台首创了创新辅修专业深度的双创教育模式;开展了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雙创活动;孵化学生初创团队成果显著。
清华大学“双创在线教育与实践开放平台”依托学堂在线平台的优势力量,建设“中国创业学院”频道,依托平台规划、设计、制作、运行、推广一批优质创业创新在线课程;建设创业创新教学体验示范基地,提供从课程制作到创业实训的一系列创业创新教学服务,将推广基于优质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示范引导教师们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法,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优质在线课程,鼓励学生线上学习知识点,线下侧重学生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建设创业创新孵化器,建立幸福科技发展中心将在增强创新心理健康素质、激发创造力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幸福感。通过建立创业创新孵化示范区,主要为高校科研人员、大学生创业者、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寻找一个合理的转化渠道,基于市场化的探索,打通高校成果与市场之间的隔阂,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一个新途径。
基于国内最大的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提供的创业创新在线教育平台——中国创业学院,同时从课程学习、教学体验、创业实训、企业孵化到创投基金等方面对创业者提供全过程支持。从经济效益上看,预计平台建成后年收入约 2230 万元;从社会效益上看,在 2018 年以前该项目将服务 100 万在线学习用户,培训10 万名大学生,为 100 支创业团队提供支持,和 300 所高校展开合作。
该平台自建立以来,举办了清华HLab“幸福科技全球创新挑战赛”,召集300多支团队参加赛事。其中,国际参赛团队来自美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支持了双创学习,组织和接待了1500人次的双创心理学现场体验参观活动,将积极心理学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意义进行了普及和推广,促进双创学习;
完成了580平米办公面积的改造和装修。完成天幕项目、心声项目的专项建设。并投入了科研开发资金200万元支持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进行横向课题科研任务;
学堂在线“中国创业学院”更是成果显著。2016年3月31日-4月2日,成功举办了首期“创业学习与教育师资研讨班”,来自全国各省的40余名高校教师、科技园孵化器负责人参与研讨; 2016年6月-9月,与苏州市科技局联合举办了首期“科技型企业加速成长特训营”,共有40名创业家参与了该活动;2016年8月16-19日,联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在清华大学举办了首期“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培训班”,学员46人,参与线下授课4天,参访3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共同学习8门在线课程。截至2016年9月5日,学堂在线“中国创业学院”频道线上课程的学习人次数已超过60万。
清华大学服务于“智能芯片+智能硬件”的双创开放平台,正在依托清华大学微纳加工平台的现有设备能力,采取“边建设边服务”的方案,积极主动开展“智能芯片+智能硬件”双创开放服务,在大型设备开放、关键技术支撑和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对双创企业进行支持,正在支持的企业包括地平线机器人公司、北京麦哲科技有限公司、易迈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长峰微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世纪金光半导体有限公司、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泰科天润半导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宏思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陛通半导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 10 余家双创企业。
目前“双智”双创开放平台的“设计”、“加工与集成”、“测试与分析”三个平台已完成设备调研和选型。同时针对“双智”双创开放平台的整体规划,正完善项目建设的洁净间的动力及维护系统的改造升级,改造完成后的平台将初步实行 24 小时运营,为“双智双创”开放平台建设做好场地设施准备和运营准备。
北京是全国高校最为集中的区域,清华大学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依托清华大学的品牌影响和科技实力,开放整合社会资源,搭建起了央地“双创”的示范平台,推动了央地创新资源协同共享生态圈的形成,使北京的“双创”开展进一步深化,也为更多的高校投身于“双创”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