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需要美食文化的联结作用

2017-06-26 17:05刘广伟
投资北京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餐外交美食

刘广伟

中国的“一带一路”伟大倡议,联结着历史、未来、旅游、经济、贸易、外交、文化等多个维度,对沿线各国的消费、就业、进出口等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中,总是具有亲和力的文化先行,美食正好具备这个属性。美食无国界,它不仅具有文化的亲和力,还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给“一带一路”沿线20亿人民带来愉悦、带来健康,增加幸福指数。

美食文化的传播应该是各类文化传播中受阻最小的一种,不仅传播阻力小,而且美食的传播还能带动其他领域的交流和沟通。“一带一路”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需要道路、桥梁、港口、隧道等重资产项目,也需要包括美食等在内的文化软项目发挥先锋领路作用。

联结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曾有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除了丝绸和瓷器,食物也一直是丝绸之路上交流的重要内容。张骞通西域,为我国带来了胡椒、胡豆、胡萝卜等食材;明代盛边贸,我国又引进了番椒、番薯、番瓜等农作物。

如今,这些引进的食物食材均对我国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辣椒”为例,它的到来不仅极大的丰富和满足了国人的口腹之欲,甚至对中国的菜系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川菜、湘菜、黔菜等菜系中,它俨然已经成为首当其冲的当家花旦。再比如,西域特产的葡萄酒自汉朝传入我国后,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目前已经充分的融入到了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

与此同时,从我国走出的茶叶、小麦等食物也同样在“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沿线国家,不断地充盈着他们的餐桌和饮食文化。如今的“一带一路”沿途8万余家中餐馆更是遍地开花,受到所在国人民的喜爱。美食,无疑是人类文明互鉴过程中当之无愧的“先遣使”。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食物的交流是多向的,食物的交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中国还是沿线各国的人民,均是这类交流的受益者。

联结民心通向未来

“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这就是说,“一带一路”建设要造福沿线人民,不仅包括物质层面,同样还囊括精神领域,不仅是要联结道路设施,更重要的还在于要联结民心。

如何在项目建设中把“民心互通”的工程做深做好,美食的作用不可低估。

美食是国际交流的润滑剂,是推动民心相通的亲和剂,美食所具备的穿透力往往能直达民心。千百年来,任何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都要经历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充分接纳。但是食物则不同,食物的贸易性、文化性、亲和性,让人难以对其抵触,因此各国之间的食物交流均能潜移默化地为人们所接受,并进一步对当地的经济与文化产生作用和影响。

中餐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可以称为我国的“第一国粹”。缘由一,中餐在世界上的传播最广。中餐是为世界接受度最广的中国文化,自19世紀中餐走出去的200年间,中餐馆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万家之多。缘由二,中餐的体验感最美好,它将“听、视、嗅、味、触”的五觉审美发挥的淋漓尽致。缘由三,中餐产品的存量最多,这主要体现在中餐的丰富性上,中餐不仅选材多样,烹饪技法也多达40多种。缘由四,中餐的生命力最强,中华文明历经千年,中餐文化却依旧充满旺盛的生命力,丝毫没有衰落的迹象。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中餐不仅在中国被发扬光大,还走出了国门,作为一种具备亲和力的文化形态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纳。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食物交流是贯穿全程的主线之一,也是联结民心的重要工具,在未来将有望成为一个能够联结经济、贸易、外交、文化、民心的多功能链条。

联结旅游带动消费

旅游有六大要素之说,即吃、住、行、游、购、娱。很明显,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吃”被放在了第一位。

吃不仅是旅游的一大要素,也是旅游的一大资源。究其原因,除去“一日三餐,生命之本”的必不可缺外,还因为“吃”即美食之旅,已成了当下相当一部分旅游爱好者尤其是年轻人出行的一大目的。旅游资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旅游资源,一类是人文旅游资源,而地方风味美食兼具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双重因素。不同地域有着截然不同的物产与习俗,也因之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美食。中国的八大菜系各领风骚,繁多的异域美食同样也能让人流连忘返。人们对未知事物本就抱有一定的好奇心,更何况是可品可感的美食,单就亲和性而言,美食对于游客具有的强大吸引力。有人总结说,旅游就是“一半美景,一半美食”。

世界旅游和旅行理事会(WTTC)预测,到2025年,全球国际游客数量将达18亿人次。中国国家旅游局预测,2016—2020年间,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中国旅客和20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同时还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游客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近些年,旅游餐饮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旅游产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餐饮消费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动的旅游业的消费增长早已不容小觑。2010年,中国居民的国内旅游总花费为12579.77亿元,而最近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旅游餐饮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也表明,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30% 左右的收入来自于旅游者在餐饮上的消费,可以说,餐饮业是旅游业的重要发展基础,除去直观的经济创收影响外,餐饮业的服务质量也会间接的影响当地的旅游产业。与此同时,旅游业对餐饮业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发达的旅游业可以为当地餐饮带去更多的客群。因此,如果这两者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势必会对沿线国家的当地发展带去可观收益。

联结经济带动就业

美食及其相对应的餐饮行业对于城市的发展意义非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对于就业的贡献,这也是“美食联结经济”的一个具象表现。

以美食为核心的餐饮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样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点行业。它具有需求旺盛、岗位多、起点低、包容性强等特点,因此为各地的就业工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有统计显示,目前食物生产产业链上的农业、食品工业、餐饮业等行业的就业比例已经高达40%,几乎占据了就业市场的半壁江山。单就中国餐饮业来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60万个,从业人员总数已超过4000万人,占服务业就业总人口的8%。

由此可见,美食承载了庞大的就业群体,对于安置劳动力、提升社会就业率、扶贫帮困、维护社会稳定等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餐饮业对于让农民真正迅速融入城市也发挥着间接且持续的作用,它所形成的文明礼仪和技术技能培训体系,不仅使农民走入城市,也通过以培训提升个人素质的方式,使他们摘掉“城市中的农民”的帽子,真正的融入城市。

联结贸易带动进出口

各国之间的食品贸易是国际经济贸易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粮食、肉类、蛋类、奶类、蔬菜、水果,到茶酒饮料,再到油盐酱醋糖等调味品,均为食物贸易的对象。

在历史上,与美食相关的大宗商品贸易便已成规模。这些美食的交流不仅丰富了各国的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往来,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趋紧密。交通的便利,运输条件的提升,使得以食物贸易为代表的各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也愈发频繁,各国的优质食材和特色美食均能以更快更好的方式实现及时的运输传递和交流共享。法国的葡萄酒登上中国人的餐桌,澳洲的牛羊肉摆放在中国的超市,中国的谷物、水果等食物也出现在了沿线各国的餐馆和市场里。

食物的贸易在丰富沿线各国人民餐桌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进出口,为各国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收益。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来,中国已成为进口食品消费大国。2016年上半年,粮食进口就已达5664万吨。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对于进口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有预测表示,至2018年中国的进口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其中单就奶粉而言,2016上半年我国进口奶粉整体延续着2008年以来的上升趋势,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分别得到了18.54%和2.8%的增长。窥一斑而知全貌,仅从中国的食物进出口贸易的数据就可看出,食物贸易在沿线各国贸易中的占比之重、规模之大。

联结外交带动友谊

在公共外交的领域里,美食外交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项。

“美食外交”传统由来已久。一方面与中国的好客之道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美食的诱惑”。除增进友谊之外,美食在外交中起到的化解僵局、增加话题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开设了一门新课:美食外交,教师是美国国际冲突问题专家Johanna Mendelson Forman。他认为,“美食应当作为一种工具,可以促进国家间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其实不仅是沿线各国,延伸到国际领域来看,许多外交活动都需借助美食。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密晤,协商尼克松总统访华事宜。午饭时,周总理用北京烤鸭招待基辛格,一扫饭前紧张的会谈气氛。席间主宾尽欢,下午的会谈也顺利进行。后来,尼克松总统接受邀请,并于1972年2月按计划如期访华,中美关系从此揭开新的一页,全球的政治格局也得以改变。北京烤鸭还因此收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外交神器”。北京烤鸭至今仍在发挥重要的外交功能,世界60多位国家政要在访问北京之后,前往大董烤鸭进行品鉴,赞不绝口,足见美食外交的潜力巨大。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时,有关欢迎宴会的报道也引发了人们的兴趣。荷兰国王以欧洲王室最高规格礼遇“白领结”盛装宴会迎接中国客人;在法国的接风晚宴由名厨精心准备;德国总理默克尔夫妇为中国贵宾举行了私人晚宴,除译员外无任何陪同人员出席,这是默克尔首次在总理府为外国领导人举行私人晚宴。宴请不只是外事交往中的一个接待程序,更重要的是宴请环境和菜肴中传递出礼遇和规格,会成为外交事务中的一个亮点,有时某道菜肴会被赋予特别意义,甚至会成为一个历史中的重要折点。

法國美食家布里耶·沙瓦朗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由此可见美食对于外交过程中维护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近些年来,伴随中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美食外交也更加丰富多彩。例如2011年,广州老字号组团参加国务院侨办推出的“中华美食月圆中秋——中华厨艺五洲行”活动,到华人华侨聚居地、中餐从业者众多的墨西哥、多米尼加和巴拿马三国举办厨艺表演培训活动,受到当地各阶层人士的热烈欢迎。由此可见,美食对于外交的影响已经不单单停留在国家层面,还在逐渐渗透到普通民众之中。

美食不仅联结着国与国,也联结起每一个人,不仅联结着物质,同时联结着文化,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软力量,在国际交流间的影响力和作用不可估量。

(作者: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中餐外交美食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一起吃中餐更易达成协议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河中餐厅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悠闲英语(84)美式中餐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