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余方
2017年5月6日下午,九龙坡区万象城西西弗书店,记者和吴雨馨见了面。之所以选择书店,是因为这是吴雨馨最常去的地方。
多年前,吴雨馨从四川省自贡市的一座县城来到重庆。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她走进的第一家书店,就是西西弗。
在重庆生活期间,书店始终是吴雨馨的心灵居所。以书为媒,她增长了见识,结识了新朋友,还推动了自身工作。
其间,吴雨馨对这座城市的文化感知,也从未停止。
由“阅读”走向“悦读”
对29岁的吴雨馨来说,阅读让人难以抗拒。
吴雨馨成长于单亲家庭。母亲刘俊嫦酷爱阅读,也格外注重培养女儿的阅读习惯和逆向思维。
因为酷爱读书,刘俊嫦和中学教师张忠诚结缘,组合成了一个书香弥漫的新家庭。
都说最好的家风是阅读。如果说刘俊嫦为吴雨馨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扇门,那么,张忠诚就是将她领进阅读大门的心灵导师。
张忠诚喜欢历史,常给吴雨馨讲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当不少人以打牌为乐时,张忠诚最爱做的事,却是带着吴雨馨“逛书摊”。
他们生活的县城很小,只有一个图书馆、一家新华书店和几个报刊亭。匮乏的文化资源,让逐渐长大的吴雨馨渐渐感到“饥渴”。
来重庆后,吴雨馨一点点“阅读”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也感知了重庆的城市灵魂。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雨馨走进了西西弗书店。
小清新的装修风格和多样的阅读体验让她感到震撼:“城市里还有这样的书店!”
其时,受到重庆日益繁荣的文化市场吸引,西西弗书店等一大批文化企业竞相汇聚山城。
其间,吴雨馨一有空就会去“发掘”好书店。她的足迹遍布沙坪坝、九龙坡和渝中区等地。她发现,像西西弗这类精品书店,逐渐在重庆遍地开花——
以旅行为主题的感悟时光书吧,为读者提供了家一般舒适的阅读体验。
喜馬拉雅艺术书店融入了重庆的文化特色,一进去就能感受到浓浓的艺术氛围。
南山书院清幽雅静,为读者提供了浸润国学文化的绝好环境。
…………
“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足够好,喜欢看书的人足够多,才会涌现出这么多书店。”吴雨馨说。
从“封闭”走向“开放”
吴雨馨最近正在看《邓小平时代》和《王阳明心学》。
“这两本书,都是文化沙龙的书友推荐的。”吴雨馨笑着说。
2014年9月,吴雨馨获评重庆市第七届“十佳读书人”。在颁奖现场,她认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书友。
“重庆有许多文化沙龙,你应该多去参加,它们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体验和思考。”一位退休教师告诉吴雨馨。
“文化沙龙?”吴雨馨有些吃惊,她多数时间都是闷头看书,很少留意过这样的文化互动活动。
很快,吴雨馨参加了第一个文化沙龙。
这场沙龙的主题是“梦想”,在杨家坪一家餐厅举行。
“这场活动,就是让大家用自身经历说明,如何在各自岗位上筑梦、逐梦、圆梦。”吴雨馨说。
来到活动现场,吴雨馨发现,参加活动的有各个年龄段和各行各业的人。
听了大家的发言,吴雨馨对一位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印象深刻。
“他研究生毕业后,成了一名选调生,在基层工作。当时面对许多质疑和压力,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吴雨馨说,她从这位选调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其后,吴雨馨流连于各类文化沙龙,还参加了不少读书会、评书会、漂书会。在刚刚参加的“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沙龙上,她又收获了一批值得一看的书。
吴雨馨来重庆后,立即就爱上了重庆的全民阅读活动。如今,全民阅读活动已发展成为包含子活动主题3000多项、形式极其丰富的群众性文化盛会,这也让吴雨馨更加兴奋。
“这些活动拓展了我的思维,也让我深切感受到,重庆的文化生态越来越开放和活跃。”吴雨馨说。
由“差异化”走向“均衡化”
大学毕业后,吴雨馨来到大渡口区建胜镇民胜村,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在民胜村的日子里,吴雨馨时刻关注着村里的文化建设。
彼时,建胜镇正在打造“书香建胜”。在镇党委书记刘理国带领下,全镇营造了较好的阅读氛围。
此时,民胜村也有了一间农家书屋,藏书约3万册。但来看书的人却很少。
在和民胜村党委书记李仁彬的交流中,吴雨馨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李仁彬也很重视文化建设。他和吴雨馨商量,计划建一个村文化室。
“城里有社区文化室,我们农村也可以以农家书屋为基地,建设村文化室。”吴雨馨说。
对此,民胜村“两委”专门开会,把这个问题琢磨了个透彻。
很快,原本功能单一的农家书屋,升格成为配备有电脑、健身器材、电视和空调的文化室……环境好了,村民自然喜欢来。
“村文化室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阅读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地方,更潜移默化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吴雨馨说。
随后,吴雨馨将文化沙龙等活动形式也“搬”进了村——“漂书活动”“梦想树活动”接二连三办了起来。
后来,根据收集到的社情民意,民胜村又修了一个文化广场。
如今,像这样的特色文化广场,已经在大渡口38个村(社区)实现了全覆盖。
“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以前是‘差异化发展——城市享受到的文化资源很多,农村却很有限。如今,农村也能享受到同等配比的文化服务资源了。”吴雨馨说。
如今,重庆已建成43个公共图书馆、1014个综合文化站、10201个村(社区)文化室(含农家书屋)、3000余个文化大院(农村文化中心户),建成图书馆分馆453个,文化设施建设已覆盖到最基层。
【采访札记】
2016年,吴雨馨发现,办公大楼里多了一台自动“图书馆”——全天候自动借书还书机。
这么个“高大上”的机器,在人流密集的街道上也有。
有了它,“书虫”们借书还书都更加便利了。
而吴雨馨手里的图书卡,也不再受地域限制,实现了全城“一卡通”。
吴雨馨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但她阅读体验的变化,却浓缩了这座城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轨迹。
近些年来,重庆的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传统阅读阵地不断巩固完善,现代化阅读硬件建设卓有成效,文化产业培育稳步提升……这一切,不断浸润着人们的心灵和行为,不断汇聚和丰富着整座城市的灵魂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