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市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是重庆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
那么,国家中心城市到底怎样定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有哪些硬指标与软指标?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理清国家中心城市的人性化指标和必备条件,令城市的努力不致于迷失方向。
在此梳理一下跨入国家中心城市的五道门槛。
区域中心
国家中心城市不单纯等于拥有跨国公司、国际航班、五星级酒店、酒吧、别墅、高尔夫球场、地铁、西餐、外国乐队、巨型建筑这些符号化的东西。国家中心城市的意义更似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全国版图上举足轻重。作为能量的聚合体,国家中心城市对全国乃至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聚合功能超出了一城一市的范畴,城市高度职能化,服务于更大的区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
移民之城
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外来人才,外来人才的加入与常住、暂住人口的增加和移民的速度是同步的,应成为创业宜居之城。
综合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在北京,外来人口380万,外国人10万多;上海有387.11万外来流动人口,1600万常住和暂住人口中,外籍人士接近50万人;广州外来人口突破400万,预计今年的外商投资企业将达2万家,常驻外籍高级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将超过6万人。
会展之城
国家中心城市通常也是会展城市。各类会议的召开可以拉动旅游、广告、运输、通讯等第三产业,由它带来的延伸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国际组织分布列前十位的城市依次是: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罗马、日内瓦、纽约、华盛顿、斯德哥尔摩、维也纳、哥本哈根。纽约市政府曾调查得出结论:纽约为联合国每投入一美元,即可获得四美元的收益。小小瑞士就有近400个国际组织,没有沙漠的德国争取到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秘书处设在波恩,连印度和泰国都各有十多个国际组织机构。
服务之城
国家中心城市还应是服务之城。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杨汝万曾对北京的城市发展下过诊断:当城市的规模化发展与城市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一对矛盾体时,北京必须完成从规模化发展向功能化发展的转变,北京的下一步目标应是从大都市(Mega-city)转变为世界性、国际化城市(Worldcity/globalcity)。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贸易促进处处长李仲周提出,高度发展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勵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将是提高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
文明之城
城市文明和生活质素高,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应有之义。在经济发展占据区域重要地位的同时,城市文化软实力也与之相匹配,尽可能地创造国内外有影响的报纸、电视广播节目、文学作品、出版社、学术刊物、视听发行机构、书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