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易混易错知识点例析

2017-06-26 21:45刘孙贤
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 2017年1期
关键词:易错辨析错误

刘孙贤

对于高中历史中的易混易错知识点和容易做错的试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纠正和解决,任其长期存在,就会影响我们成绩的提升。因此,考生应该建立错题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强化薄弱环节、弥补知识缺陷、规避试题陷阱。下面我们针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错知识点,结合例题进行辨析汇总,以帮助考生少走弯路,有效提高成绩。

一、古代中国历史部分

1.知识点:“封建”的概念具有双重性。

易混点:把实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欧洲的中世纪及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阶段混为一谈。

易混点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国典籍中常被称为“封邦建国”,简称“封建”;而今天人们说的“封建”的主要含义是封建社会,是一种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阶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近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史学家们开始运用唯物史观研读中国历史,一般把从战国时期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封建社会。

例1 历史转型是一个非常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在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社会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家国同构”

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封建社会,而是指实行分封制的西周时期。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家国同构”,C项正确;A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书坑儒”和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项错误。

【答案】C

2.知识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

易混点: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项目\&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建立基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襲\&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只有俸禄,无封地\&项目\&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与中央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诸侯在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郡县长官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例2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知封建(分封制)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分封制)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的观点是( )

A.分封制主要在周朝实行,而郡县制开始于秦朝

B.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分封制不利于巩固周王的统治

C.分封制和郡县制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D.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于强大,分封制的弊端则是地方权力太大

【解析】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A项错误;分封制在西周时期是有利于周天子巩固政权的,B项错误;分封制未突出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未强化最高统治者的权力,C项错误;根据材料,D项是顾炎武的观点。

【答案】D

3.知识点: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

易混点:将专制主义(也常作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区别——专制主义与民主政治相对,它建立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的基础之上,国家大事都由皇帝个人专断独裁,最高权力集于皇帝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对,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听命于中央政府,一切受制于中央。联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须服从君主一人;君主专制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之时,君主专制弱化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遭到削弱之时。

例3 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过程中,“从决策机制看,很多皇帝虽然是决策和行政的最高负责人,但其决策都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表明( )

A.官僚制度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B.君主专制也体现民主性

C.皇帝制度经常遭到权臣的控制

D.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做出的决策都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这说明古代官僚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A项正确;决策虽然建立在集体讨论、决议的基础之上,但最终决定权在皇帝,B项错误;皇帝制度经常遭到权臣的控制是对材料的曲解,C项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没有体现,D项错误。

【答案】A

4.知识点: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的演变。

易混点: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概念的区别。

易混点辨析:

[项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应用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丞相职权地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作用\&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于巩固\&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于完善\&]

例4 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错误;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机构由一个转变为两个,体现出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不合题意;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分权制衡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D项错误。

【答案】B

5.知识点:宰相制≠内阁制。

易混点:混淆宰相制与内阁制两个概念。

易混点辨析:明朝以前的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约束力。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例5 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史上的“荒诞奇迹”,但明朝统治仍得到延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封建统治腐朽黑暗

C.内阁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D.宦官专权,控制朝政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但明朝统治仍得到延续”,其原因是明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官僚体系已经日益完善,只要内阁大臣照章办事即可维持国家的平稳,这些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的具体体现,A项正确;B、D两项不能说明材料的观点,均错误;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C项错误。

【答案】A

6.知识点: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灌溉工具。

易错点:很多学生误认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是一种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

易错点辨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它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因而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水车、翻车才是灌溉工具。

例6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被收归官办,盐铁官营政策的推行推动冶铁技术的发展,C项正确;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是在东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B项不是主要原因;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官营手工业,材料反映的也是官营手工业,D项错误。

【答案】C

7.知识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易错点:不能正确认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易错点辨析: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妨碍了中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例7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

A.开禁政策促进海外贸易发展

B.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福建巡抚奏请,朝廷“准贩东西二洋”,从事商业的人增多,海外贸易得到发展,A项正确;因福建巡抚奏请,朝廷才准许,言外之意,此时尚未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B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漳州月港海外贸易发达,没有说其已成为福建经济中心,C项错误;材料只能显示明朝有海外移民,但是不是明朝开始有,不得而知,D项错误。

【答案】A

8.知识点:“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

易错点:错把“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手段的不同理解为本质目的的不同。

易错点辨析:“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例8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后又因推算阴阳灾变,“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最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他的命运说明在汉武帝时期(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十分突出

B.皇权与儒学之间存在隔阂

C.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那样崇高

D.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空前加强

【解析】从董仲舒个人命运的变化,能够看出儒学地位并非想象中崇高,C项正确;君权与相权矛盾之争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更多地叙述了董仲舒个人地位的变化,与皇权无关联,B项错误;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从材料中看不出,D项错误。

【答案】C

9.知识点: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

易混点:将心学与理学两个概念混淆。

易混点辨析: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例9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下列与该诗主张的学习及修行方法最相似的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D.“发明本心”“致良知”

【解析】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不忘去擦拭自己的心灵,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主张渐悟。“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与材料主张相似,A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朱熹的伦理观,B项错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属于理学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发明本心”“致良知”是陆九渊、王阳明的观点,认为学习认知主要靠自己的反省、顿悟,不用到心外去寻求,D项错误。

【答案】A

10.知识点:宋词的时代特征。

易混点:把握不住唐诗、宋词的特点。

易混点辨析: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唐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

例10 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词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在这个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静地对外在物象展开概念化思考,进而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宋诗的这一特色( )

A.反映了宋加强专制集权统治

B.表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节

C.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深刻影响

D.满足了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

【解析】根据“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可知,材料并未体现政治上的专制集权统治,A项错误;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人的精神气节,但更加突出了“忘象得意,以意索理”的理学特色,B项错误;根据材料“宋诗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可知,C项正确;根据“宋词是一个思虑精微的宇宙”“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从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蕴”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文人阶层,而非市民阶层的精神需求,D项错误。

【答案】C

二、近代中国历史部分

1.知识点: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易错点:很多学生误以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在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是半封建社会;或者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易错点辨析:“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例11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作了非常具体的分析和论述,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能是指( )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C.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丧失

D.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在保留封建主义的同时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解析】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来讲的,近代中国丧失部分国家主权,但始终有自己的中央政府;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指的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主义,但同时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答案】D

2.知识点:清末“新政”比戊戌变法改革更彻底,对历史的影响更大。

易混点:容易混淆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逻辑关系。

易混点辨析:戊戌变法历时一百零三天,政变发生后,百日维新的各项措施,几乎全部被取消。而清末“新政”,历时整整十年。鼓励兴办实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编练新军,办警政,提出要实行君主立宪,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重大一步;但为解决资金,疯狂地搜刮广大劳动群众,使人民生活愈加贫困,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提供了条件。

例12 “在‘新政以前,讲‘立宪、论‘三权分立,还只见于民间的舆论,而在‘新政以后,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这表明( )

A.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

B.维新变法最终得到清政府推行

C.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

D.中华民国实践了“新政”方案

【解析】学生对清末“新政”的掌握比较薄弱,对“新政”中的法制,特别是对清政府及官员接受近代法制精神的状况不熟悉。对中华民国的宪政实践和清末“新政”的逻辑关系弄不清楚,对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关系无法判断,对近代中国法制的演变过程掌握不到位,无法处理近代化运动中几次法制变革的关系。近代法制在政治上并没有实现,因而并没有确立近代法制,C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A

3.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具有反帝爱国的正义性,但不具有历史进步性。

易错点:只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正义性的一面,而忽视其落后性的一面。

易错点辨析: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民族和国家独立,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正义性;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西方先進生产力在内的所有西方文明,带有愚昧落后的色彩。

例13 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 )

A.义和团的排外行为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广泛支持

B.铁路兴建冲击了传统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

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

D.西方工业经济的压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解析】材料反映了铁路的修建影响了从事运输的下层民众的生活,因而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C项正确;A、B两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均错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经济的压迫只是经济方面的侵略,D项错误。

【答案】C

4.知识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易错点:很多学生误以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易错点辨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即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小农经济,因而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中国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

例14 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榜样转移”是因为( )

A.探索西方政体失败

B.西方文明渐趋衰落

C.民主共和渐入人心

D.国共合作初见成效

【解析】材料“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表明中国知识界学习的榜样转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其原因是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对西方政体学习的不成功,导致榜样的转移,A项正确;1923年美国处在社会经济较快发展阶段,西方文明渐趋衰落不符合史實,B项错误;榜样转移是指开始学习苏联,民主共和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C项错误;国共合作是从1924年国民党一大开始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符,D项错误。

【答案】A

5.知识点: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易错点:误认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不同是革命性质的不同。

易错点辨析: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不同是领导阶级的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相同的,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例15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只有这种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的政纲,即其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据此,你认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 )

A.革命性质 B.领导力量

C.革命前途 D.革命任务

【解析】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不同在于领导力量。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五四运动后,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只是领导力量不同,所以革命前途有了改变,但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因此,A、C、D三项都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6.知识点: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主要发生在近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

易错点:很多学生误以为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发生在整个中国。

易错点辨析:近代以来,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中国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和大城市逐渐受到西洋文明的冲击和影响,生活和习俗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广大的中国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仍在持续。

例16 据苏南地区某些方志记载,自光绪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邑人服装朴素,大率多用土布及绵绸府绸”。到20世纪40年代末,“旧时农隙之时,均纺纱织布,除供一家衣着外,兼以出售,协助家用,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

A.工业化导致苏南农村的贫困

B.土布业与商品市场共同发展

C.近代工业的影响主要在城市

D.自然经济没有受到洋货冲击

【解析】材料未体现苏南农村的贫困,A项错误;根据“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可知,苏南地区近代工业和自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B项正确;根据“机器纱布盛行”可知,近代工业对农村地区也有影响,并且材料未涉及对城市的影响,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D项错误。

【答案】B

三、现代中国历史部分

1.知识点: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新中国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 线才开始全面地拨乱反正。

易错点:误以为“文革”后,新中国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已走向了正轨。

易错点辨析:“文革”结束后,虽然对“四人帮”进行了审判,但党中央提出了“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仍然坚持“左”倾路线,严重阻碍了经济、民主法治的健康发展。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全面地拨乱反正。

例17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了“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的“两个不许”。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则把“两个不许”改为“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要包产到户”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这说明( )

A.中共开始启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历程艰难

C.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关于农村的改革有所后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党中央的一致认可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包产到户为特征,而从1978年的“两个不许”到1979年的“一个不许、一个不要”,说明“左”倾思想束缚依然很严重,B项正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經启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而材料是对1978、1979年两个时间点进行比较,A项错误;从“不许包产到户”到“不要包产到户”,表明中共对包产到户的认识略有提高,不是倒退,C项错误;“不许分田单干”“不要包产到户”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得到党中央的一致认可,D项错误。

【答案】B

2.知识点: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易错点:很多学生误认为从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发展顺利。

易错点辨析: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打破了彼此20多年的隔绝状态,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之后,中美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以后,中美关系开始改善,但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间充满波折。

例18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明显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确立“求同存异”的外交原则

C.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

D.提出“打倒美帝苏修”的主张

【解析】联合美国对抗苏联,正是利用了美国对苏联的敌意,我国和苏联关系恶化,中美的共同敌人是苏联,符合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的信息,C项正确;毛泽东“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说明了“敌人的敌人是我的朋友”的外交战略,A、B两项体现了寻找共同利益来达到外交目的的方法,均不合题意;“打倒美帝苏修”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两个拳头出击的外交政策,使中国在国际上比较孤立,与题干寻求合作无关,D项错误。

【答案】C

3.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

易错点:很多学生误以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公有制改为了土地私有制。

易错点辨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只是拥有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改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营、平均分配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

例19 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下列有关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地经营权可以流转

B.土地所有权可以流转

C.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

D.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解析】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来,逐渐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但土地仍是集体所有,土地公有制并未改变。B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B

猜你喜欢
易错辨析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数列学习中的易错点
直击数列的三个易错点
正误辨析一例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
“怒”与“努”
“浮”字等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