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

2017-06-26 23:53董馨月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折子戏老巷机缘

董馨月

雨一点一滴地下着,连缀成线,拉扯着前尘往事的回忆,浅浅地却又决绝地坠向黛色的青石板,尔后与之一起碎得七零八落,像是谁把那唐朝的诗与宋朝的词一股脑地投下,氤氲出一场场咿咿呀呀地折子戏,无人欣赏,却也无限清欢。

有了雨,老巷方为之老巷。阳光过于明媚,读不懂老巷的悲欢,更参不透岁月的流殇。大概只有在这老旧默片里,伴着古祠远远的钟声,幽幽缈缈地随雨线一起,点滴阶前,老巷才会渐渐转醒,将心慢慢舒展。

老巷应是在雨中看那匆匆赶路的行人一瞥惊鸿,空结丁香愁;是看流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灰白一点点地沁染鸦色鬓角,佩簪轻摇于风中,粉泪柔肠但化为候馆残梅,没入相思调;是看青灯一盏,人雁南飞,枯等一圈圈年轮,难忘西窗共剪烛;是看戍子一身戎衣,踏沙万里,饮浊酒数杯,念故里草木深深,纵然“方系单於颈,歌舞入长安”,终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是看失意游子,仰叹秋风,孤村僵卧,功名难就,徒留千古怅叹凄雨中……

老巷看了太多太多,他把所有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都放在心里,却没有狠心酿成红楼一梦中的万艳同悲,只是撒上一抔塵土,轻轻地挂起,让他们自在雨中微吟,洗净铅尘,浮生散尽,化做一滴雨,融进历史的烟云。

老巷的心是软的,他不忍就让那些折子戏孤孤单单地开场,孤孤单单地落幕,没有掌声、没有叹息。他不忍让他们就这样形迹尽泯地离开。青史不肯温柔,下笔又太狠,书不尽满纸心酸,老巷毕竟读尽了他们的一生,陪他们度过无数段春夏秋冬,于是他把那些往事一点一点地刻在自己的心上,一滴一滴地砌在青石板上,没有突兀的棱角,只是温柔的坎坷,让每一位旅人,都会感到丝丝心悸。可也只需走上一段,读上一段,便会了然,有味是清欢。

老巷是老巷,又不尽然是老巷,他更是一口老井。旅人呢?大约便是一尾鱼了,冥冥中游经这口藏着太多情节的老井,老井便尽将一生的故事都赋予了他。可惜井水太清,比不得那女娲补天遗留下的浊石,千百年也没有什么机缘,遇不得什么空空道人、警幻仙子,井水又不愿辜负,空留遗憾,于是便化作这老巷中的青石板,用自己的血肉记下曾经的点滴,然后把自己酿成一坛五味杂陈的酒,把离歌翻成新阙,一曲罢了,已教人愁肠百结。

老巷自知承载的愁太深太重,江南的小桥屋檐无法消受,于是便千百年地沉寂于塞北荒漠,历尽风沙,虽是突兀,却自得一片悠然。日夜听古祠钟声缈缈,雨吟幽幽。

与老巷的相遇是要机缘的,满心世俗、功利的人是入不得的,他们的心太冷太硬,只会让粗楞的马蹄狠狠地踏在老巷的心上,惊扰无数正在上演或是渐要收场的折子戏,溅起一地离殇。

如果有缘,能在某个时刻遇上老巷,请不要步履匆匆,暂时歇歇脚步,品上他酿的一壶浊酒,听听他诉说千百年的故事,陪他一起看年轮悠悠,等前尘过门。

然后呢?或许就会永恒成传说了吧。

(冯忠方摘自《中国国门时报》2016年12月30日)

猜你喜欢
折子戏老巷机缘
纳博科夫《机缘》中的人物创伤解读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老巷的雨
定都北京的历史机缘
明清庆寿折子戏的演剧特征与舞台效果
EBZ160型掘进机过工字钢便桥跨老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