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總工程师张峰5月17日表示,我国将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和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提高数据应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同时加强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出卖个人数据行为,维护网络数据安全。
大数据是网络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对于未来的互联网生态、创新体系、产业形态乃至社会治理结构等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大数据这座“宝库”正在被人们发现、认识、挖掘。提升大数据价值、扩大大数据资源、维护大数据安全备受关注。
新技术从玉米芯里“变出”石墨烯
传统印象里石墨烯只能来源于石墨矿物质,现如今有一种新方法颠覆传统,我国专家利用从玉米芯中提取糠醛等物质后剩余的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了生物质石墨烯材料,同时还实现了批量生产,已创超亿元产值。近日,由黑龙江大学和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生物质石墨烯材料绿色宏量制备工艺”项目通过专家组鉴定。
国家计算机病毒中心发现勒索病毒新变种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与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17日18时联合监测发现一种名为“UIWIX”的勒索病毒新变种出现,提醒国内用户提高警惕,小心谨防。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建民说,该勒索病毒与目前正在流行的“WannaCry”勒索病毒采用了类似的传播方式,也使用微软公司windows操作系统的SMB服务漏洞(MS17-010)进行传播感染。该勒索病毒会将受害用户文件加密后重新命名,新文件名将带有“.UIWIX”后缀名。
印度少年创造世界最轻卫星
据外媒报道,印度一名18岁少年Rifath Sharook设计制造了目前世界上最轻的卫星,仅重64克,命名KalamSat,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计划于6月将其发射升空并送入轨道。
Rifath Sharook表示,“该卫星的主要目的是展示碳纤维3D 打印技术的表现。该卫星在发射后将进入亚轨道飞行,整个任务时长4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卫星将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运行12分钟。”
科学家发现太阳系中第三大矮行星拥有卫星
近日,科学家通过NASA太空望远镜在太阳系边缘的一个矮行星拥有自己的卫星,这个矮行星被命名为2007 OR10,是我们知道的太阳系第三大矮行星,大约955英里宽。这个发现是由三个NASA太空望远镜协同实现的,这意味着我们在太阳系当中几乎每个超过600英里的大矮行星上都发现了卫星。
天文学家开始认为,2007 OR10可能会有一个卫星,NASA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显示,这颗矮行星的旋转速度比平常的24小时慢,达到45小时才能自转一圈,表明一个卫星可能正在拉动2007 OR10并减缓其旋转速度。
我国首株夜光植物培育成功
近日,我国云南的科学家团队在国内首次成功培育了夜光植物,科学家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海洋发光微生物的基因导入到了本氏烟草植物细胞中,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和筛选后,获得了该夜光植物,填补了我国有关技术的空白,为该技术在国内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全球首例血液与大脑屏障建模成功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官网16日发布公告称,该校科学家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首次在实验室构建出血液与大脑的屏障模型。发表在16日出版的《细胞·干细胞》杂志上的这一突破性研究,能帮助科学家认识艾伦—赫恩登—达得利综合征(AHDS)、阿尔茨海默病和亨廷顿氏病等神经性疾病的关键机理,并找到治愈它们的良方。
血液与大脑屏障是一把双刃剑,这层由内皮细胞组成的屏障,一方面能阻止血液中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入侵大脑;另一方面又能将治疗大脑疾病的药物和大脑正常发育所需的重要生物分子“拒之门外”,导致许多神经性疾病无法治愈。尽管血液与大脑屏障如此重要,但科学家们至今无法构建出用于研究这些疾病和相关疗法的模型。
荷兰学生发明自愈公路
据外媒报道,近日荷兰代尔夫特大学的博士生克里斯多弗·施朗根(Christopher Schlangen)开发出一种能够改变形态的沥青,它可通过加热弥合裂缝和坑洞,为此可帮助节省大量公路修复费用。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政府来说,这项发明都有很多益处。
施朗根的演示显示,如果在沥青中添加钢纤维,并使用感应电机加热,沥青融化后,就可以帮助填补公路上的裂缝或坑洞。这可以帮助公路寿命延长1倍。虽然施朗根在演示中使用微波炉而非感应电机,但其足以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热海王星”大气层中发现 水蒸气与怪异云层
通过结合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人员发现HAT-P-26b大气层非常原始,是由氢和氦构成。
据报道,目前天文学家观测到系外行星HAT-P-26b大气层中存在水蒸气和奇特云层的证据,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HAT-P-26b大气层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氦气,相应成分指数大于海王星和天王星,并且其质量接近于海王星,天文学家将这颗系外行星称为“热海王星”。(来源:科普中国 编辑/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