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目前,我区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立,文化走出去日益拓展,全区文化改革发展呈现出新局面。
一、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区认真贯彻中央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深入推进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自治区党委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2014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涉及29项改革任务、76个工作项目,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等七个方面对我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作出全面部署。2016年12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发布,为“十三五”时期我区的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制定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为切实提高文化领域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我区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创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加快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同时,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从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对全区文化事业单位机制改革作出了明确规定。为了适应互联网迅速发展、广泛普及并日益大众化、媒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区不断创新管理思路,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传播秩序。目前,我区已基本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
二、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向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历史性跨越,内蒙古在创新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从划清体制“公益性”与“经营性”的楚河汉界,到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比翼齐飞,再到推动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保护与发展同步、特色与品牌共赢的发展道路。
推进出版、发行、影视、广电网络等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广播电视网络集团等一批国有和国家控股的文化产业企业相继挂牌成立。它们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加大去行政化的力度,成为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雁。同时,自治区还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区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自治区和盟市均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目前,自治区本级已累计投放资金16亿元,支持了225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大力发展图书、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规范文化产权市场交易平台,建立文化产业博览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十三五”时期,我区将从规范文化市场准入机制、完善文化市场运行体系、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培育和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党的十八大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加强文化基礎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区当前文化发展改革的重要战略任务。
内蒙古有1000万农牧民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如何让他们能上网,能通过电脑、手机享受到优质的信息资源,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呢?“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实施,有效破解了基层尤其是偏远牧区共享文化资源受限的难题,打通了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它通过无线WIFI设备和移动数字加油站设备,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丰富的数字文化资源,使广大基层农牧民只需一部智能手机,便可24小时获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深受农牧民的欢迎和认可。
近年来,自治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截至2015年,全区图书馆有117个,建筑总面积35.8万平方米,图书总藏量1513万册;全区共有群众文化机构1179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871个,组织开展各类活动28730场次,服务人次888.2万。2016年3月,自治区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相关工作指标进行了细化。下一步,我区将在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下联动、内外互动,讲好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增强对外宣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内蒙古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合力,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017年3月,自治区文化厅制定出台《自治区“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加大草原文化“走出去”步伐,增强草原文化国际影响力。2017年,我区还将与俄罗斯和蒙古国联合开展“文化那达慕”系列活动,选派团组赴俄罗斯和蒙古国举办“美丽草原我的家——内蒙古文化周”活动,赴德国举办“美丽草原我的家——内蒙古文化年”活动,赴非洲举办“中非文化年”有关活动。
近年来,自治区以经贸合作为主要载体、以文化交流为感情纽带、以边境口岸为重要窗口、以媒体联系为沟通平台,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宽领域、高层次“走出去”。坚持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官民并举、市场运作,以培育和推出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和特色文化产品为依托,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围绕“一带一路”“向北开放”发展战略,加大与俄蒙文化交流力度;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针对演艺、数字、艺术、工艺品、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核心领域,完善品牌策略、信息服务、投融资等机制……让民族文化“走出去”,世界正在更加了解内蒙古。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在实干、贵在实效。我们要更加注重方向导向,更加注重精准发力,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更加注重督察落实,全力推动我区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责任编辑:王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