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图 顾玉坤
津巴布韦:从诗意到谜团
文 图 顾玉坤
顾玉坤的文化视野
非洲的全称叫“阿非利加州”,这是去非洲旅行做功课才接触到的。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个遥远的大陆,会联想到沙漠、炎热、贫穷、落后。
从上海到津巴布韦直线距离1万多公里,我们在浦东搭乘阿联酋航空公司班机,先飞迪拜,迪拜飞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途中经停赞比亚首都卢萨卡。
哈拉雷始建于1890年,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在这里兴建了城堡,作为入侵津巴布韦的桥头堡,以后殖民者不断进行城市扩建。南部非洲的现代化城市,街道都是笔直宽广的,井字形勾画出街区。路两边高楼大厦林立,有许多公园和广场,哈拉雷也是这样,被称“非洲巴黎”。
哈拉雷这座非洲东南部内陆城市有奇葩之处:一年四季鲜花怒放,足以簸覆我们头脑里缺水的沙漠非洲印象。447平方公里的面积(半个苏州),86万人口(少于常熟),虽然是非洲,但年降水量1000毫米(苏州1076),年平均气温18度,气候宜人,草木繁茂,种了大约150多种能开花的树木,不仅有树花,还有草本的鲜花四季常开,城市里到处可见怒放的鲜花。这座城市因而在非洲被称为“花园城”、“非洲花都”。
在哈拉雷市区转转,绿化极好,有几条路更是大树撑起一个拱,汽车和行人在绿荫中穿行。市中心有个小广场,方方正正的一片草坪,布满了参天的大树,广场四边是大路,路旁高楼林立,是哈拉雷的商业和休闲中心。去广场的路上遭遇一场急雨,很快又是阳光灿烂,蓝天调出了大朵大朵的白云。汽车在广场边停下,有人惊呼“华为!华为”,果不其然,一幢大高楼立在广场的对面,楼顶上有华为大大的广告标识,大家都为国家、为华为高兴。
下车,一组鲜花摊迎接我们,一长溜,每个摊点都是三四层台阶式,摆满了鲜花,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一张张黑色的脸埋在花丛中在招呼客人,有的在后台摆弄、整理花儿。因为是非洲的树和花,离赤道近,花朵大,花枝密。这里的花如同黑美人,粗旷热烈,自有我们读不懂的性感撩人。哈拉雷赏花的最佳时点是10月,3月里的我,只好从网上找了几张美图,去想象它空间的倾国倾城和地面的落英缤纷。
在广场上随便走走,步行道长椅上坐着休闲客,草坪上坐了和躺了一些人,阳光斜照,乌儿在草坪觅食,偶尔,空中飞过一只大鸟。
突然,远处有哨音起,几辆防暴装甲车开到了广场边,跳下来许多持盾牌戴钢盔的防暴警察,朝着一个方向排兵布陈,我们是匆匆过客,不便介入,赶紧边看边走边撤,远远的,拍几张照片。
上车前,走过花坛,有人向我们打招呼,“新年好”!几个汉字还算说得清楚,至少我们是听懂了。
非洲最重要的人类文明,第一是埃及金字塔,第二是大津巴布韦遗址,又称石头城。我们乘车从哈拉雷去往大津巴布韦遗址公园,360公里路走了五个小时。
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买门票18美元,就我们一批中国客人,磨磨蹭蹭花十来分钟才买到票。
景点的导游,一个胖胖的非洲大叔带我们爬山坡,小路弯弯,茂密的草,抬头望,大石头垒起的山,山顶有围墙,蒙蒙细雨中云雾缭绕,飘飘欲仙。
走进遗址公园博物馆,几间平房,几百平米,展示了古人的铁器工具、造房、织布等情景。令中国游客感兴趣的是一片小小的碎瓷片,那是一只青花瓷花瓶的碎片,底部有弥足珍贵的“大明成化年制”几个字。
再登山,到半山腰休息,俯瞰广袤的非洲大地,郁郁葱葱的草,参天大树散居其间。山脚下有一个带点圆形的城墙遗址,那是皇后和太子们居住的地方。
上到山顶,细雨中参观昔日的皇宫,几十公分的不规整的石头,被人砌成城墙和房子,歪歪扭扭,半倒半塌。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的建筑,都没有用粘合剂,而是用石头一块块垒起来,风霜雨雪,日晒雨淋,时间的煎熬下,城墙变形,往日的房子都已经没了屋顶,野草攀附,大树见缝插针争地盘,但苍天之下遗址犹存,用沧桑感染你,用沉默震撼你,用淡定启迪你。
风中雨中,昔日的城墙最高处,有四个圆形的石塔,导游说那是皇帝的粮仓,他用这种方式告诉子民:跟我走吧,你看我有的是粮食。其实,这种石塔是实心的,里面都是石头,皇上用的是空城计。
皇城正中,有一个厨房;一个石堆,竖一块大刀片那样的石头,一种说法是古人的生殖器崇拜,另一种说法是皇帝的墓碑;有几处进出的门框还在,小小的。
似有似无的雨飘飘洒洒,沾湿了我们的冲锋衣,走过一片小树林,和一家子的狒狒不期而遇,心里那个激动啊,悄悄去接近它们,狒狒对人类的活动非常了解,和你保持一定距离,你进它退,消失在你的视野中。等你走了,它又尾随着送你一段,似乎是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黄种人有好奇心。我返身回去想和它亲近,它又离你而去。
衣服潮了,鞋子湿了,兴致勃勃的我们到山脚下看皇后的宫殿,先看一块较为平整的大石头,说是古人贸易时做交易用的平台。拐个弯,登上小山坡,眼前一亮,一座几米高的圆的城墙挡在你的面前,也是小石块垒起来的,正面的圆弧很光洁,这就是皇后居住、太子读书的地方,里面有一小间一小间的房子,男女分开,当然也没有成型的房屋了,只有遗址。
看到了成精的芦荟,这种伏地而生的植物,在这片废墟中长成了大树,电杆木那样的一根竖立空间,顶上有一小撮绿叶,其余部分都是枯叶,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废墟。
一个几米高的圆形石塔傍着城墙,这是遗址公园的标志,是仓库?是图腾?充满谜一样的色彩,雨中打量它,充满着神秘感。
和遗址挥挥手,留下中国人的问候,下山。在景区门口,碰到一位非洲妇女,头上顶着一个大盆子走路。与她交流,请求合影,结束我们的雨中游。
1986年,大津巴布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7平方公里范围内呈现出一个石头建筑群,谁建的?啥时候?为什么?不得而知。粗略地分,大津巴布韦遗址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山丘建筑群,在陡峭的山坡上散布着几个遗址,山顶的建筑有高大的围墙,猜想是当年统治者的住宅。二是卫城,巨大的卵形遗址,围墙244米长、9米高,被认为是国王的后宫。三是山谷建筑群,这里已没有很大的遗址,猜想是当时社会政治中心。
遗址1870年被发现,当时的欧洲人认为,非洲土著无法建造这样的建筑,也不可能拥有如此先进的文化,应该是外来的文化,要么是外星人,要么是欧洲白人的祖先。他们的立论先入为主,拼命去寻找白人祖先来过的中迹史料,结果并无所获,反而将遗址破坏得很严重。
现在一般认为,这是莫诺莫塔帕王国的首都,这个国家存在于10到19世纪,这些建筑应该是11世纪由非洲黑人“班图人”建造完成的。在津巴布韦,现存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城遗址有200多个,大津巴布韦是最大的一个。这个遗址证明,早在900多年前就有相当发达的黑人文明,称为津巴布韦文化。
石头城内还有谜团,如津巴布韦鸟、圆锥塔,在国旗、国徽、货币上都有,堪称这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津巴布韦鸟是一种候鸟,迁徙于南亚和南非之间,每年,会准时飞到津巴布韦过冬。1000多年前,当地人把这种鸟刻在石头上,放在祭祀场的石柱上,成为世世代代的部落图腾。
津巴布韦的意思是“石头造的房子”,遗址三面环山,有黄金镕铸遗址和比较精巧的排水系统,证明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城邦。考古学家在津巴布韦还发现了中国的青瓷和陶器,那是14至15世纪的中国瓷,其中有两块是一只大花瓶的底部,“大明成化年制”几个汉字揭示了它的年纪。这些瓷器碎片是中国人带来的?转口贸易进来的?黑人到中国后带进非洲大陆的?可惜瓷器碎片不会说话。
津巴布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原名罗得西亚,取之于英国殖民者的名字。1980年独立时改名津巴布韦,把该国最著名的大津巴布韦遗址用作了国名。从首都哈拉雷到遗址公园,以平原为主,靠近遗址公园时,出现一个个小土丘,巨石狰狞虎视耽耽,或架床叠屋危如累丸,遗址公园内更是如此,这是冰川运动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痕迹,石头城的主人傍大款,在大自然赐与的巨石间手工造出自己的住房,过着诗意般的生活。后来人类活动停止,人去屋空,邦城沦为废墟,给后人留下一个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