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侠
立体构成课程价值与教学方法探索
夏 侠
立体构成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空间造型基本元素和组合原理,通过材料加工过程拓展创意思维。优化课程结构和组织形式,有助于有效发挥立体构成课应有的作用,并为之后的专业训练奠定基础。
立体构成 教学 价值 方法
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的必修基础课,与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这门源自德国著名的国立包豪斯学校的课程,存在于世界各国的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主要基于设计原理和实践训练的结合,可以在起步阶段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内的立体构成教学长期沿袭包豪斯全盛期的风格,带有明显的现代艺术元素,多数院校设计专业所开设的立体构成课的内容大体相同且多年不变。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设计门类呈现出细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而人才培养环节的改进却未跟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师生对立体构成课程效果的怀疑,明确教学目的和优化方法是保证立体构成课程质量的前提。
图1、通过手工制作能更好地了解设计的实现过程
图2、设计图稿与作业成品之间的对比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是在以前的工艺美术教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大量借鉴了西方和日本的现代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大块组成,立体构成作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形式上得到长期保留,一直作为训练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必修环节而存在。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规模得到了巨大提升,专业方向逐渐细分化和具体化,但基础构成课的更新却没有跟上,市场上千篇一律的各种《立体构成》教材,也在另一个侧面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固化。多数院校的授课方法长期因循守旧,训练项目缺少更新,内容和应用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许多师生对立体构成课仅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归根到底是由于对构成课的核心目标不了解造成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接受深度,教学方法的不足必然导致的是课程效果的不理想,也使得近年在学界出现了取消立体构成课的声音,这实际上是由于只看到了错误方法引起的不良结果,而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应该做何调整。
我们生活在以各种形态构成的三维世界中,重视物体本身的构成因素是研究物体造型规律的必然途径。[1]对一个设计师来说,把握造型基本元素以及组合这些元素的能力非常重要,而这正是立体构成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数的设计门类都是建立在立体构成原理之上的,立体构成的课程重要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用专业的眼光对物体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包括各个物体形态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基本构成元素是什么,元素如何组合起来等一系列问题,探索的目的是总结其中的规律,运用到新的形态组合和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去。
图3、学生使用可塑性材料进行立构练习
在学习立体构成之前,学生更多接触的是平面造型训练,其中虽然也包括表现远近、大小、疏密、肌理等技法,但那只是在二维介质上营造出虚拟的空间效果,无法取代立体构成训练中真实的创造三维空间形态的体验。此外,立体构成还涉及材料、结构和技术等因素,其造型过程包括设计和制作两个环节,因而也更接近于真实的项目开发流程(图1)。学生在按照设计稿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理想规划和作品实现之间的矛盾,最终产物必定是经过一系列问题解决之后达到造型与工艺相协调的结果,对应的训练项目能引导学生充分体验虚拟图稿向产品实物转变的重要过程,这也是立体构成课的关键所在。以线状表达为例,用铁丝进行动物的仿生制作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做一只小鸟,通常学生绘制的设计图稿都比较写实,但在拿铁丝弯折成形的过程中,他们会明显感受到材料和工艺对成型的限制,图稿中鸟身上的细小绒毛难以还原,翅膀上的片状羽毛也只能概括化表现,鸟的眼睛和爪子等深色部位只能以线的缠绕来强调。最终得到的作业成品虽然与原稿存在差异,但却传达出独特的一种形式美感。学生在动手完成的过程中经历了思考和试错,锻炼了设计与变通,学会抓住小鸟的核心特征,舍弃次要细节,最终获得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图2)。
以专业的眼光分析组成物体的构成因素是把握造型规律的必然途径。立体构成课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将三维的观察对象解构成造型的基本元素,再通过不同的材料印证构成要素建构各种立体形态的原理。得到实际作品是直观结果,引导学生体验过程才是根本目的。只有围绕课程本质并设置相应的知识点实施教学,立体构成课才能体现出应有的效果。
(一)立体形态的元素组成
点、线、面是构成立体造型的基本元素,将点、线、面的概念基础与课堂实践相结合是立体构成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环节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参照教材中的组合方式进行练习,没有阐明点、线、面、体的抽象概念与实际运用之间的差异,比如概念的线只有长度和方位,没有宽度和厚度,这与操作中用到的线材是有区别的。如果不解释清楚原理和实践的关系,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此外,现有教材中对于体量概念的强调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训练重点。体的存在特征不仅在于实际大小、重量和容量,还包括各种组合元素和方式给人心理带来的感觉,也就是物理量和心理量的区别。相对于前者的直观,后者更能体现设计技巧。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立体造型,还可利用肌理、疏密、曲直、光线与错视等元素营造心理空间。例如纺织材料是由纤维按照一定规律组合而成,其特有的肌理效果可以传递出柔和、温暖、舒适的感觉,为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特性,可运用比较法,将同样大小的两个圆柱体放在一起,一个由毛毡做成,一个由铁皮做成,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二者的不同。通过实际案例的展示,有助于学生理解立体构成方法的丰富性以及其中的科学内涵。
(二)重视构成材料的物理特点
作为空间造型的物质基础,熟悉材料不同属性是立体构成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材料性质和特征会直接影响构成物的造型效果,课堂训练需避免制作材料单一化的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利用卡纸作为材料的比重过高,甚至超过所有课堂训练时间的50%,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目的的达成,将学生有机会操作的材料限制在较小范畴,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除了卡纸,还可以使用金属丝、毛线、泡沫、泥巴、塑料板等相对经济、易加工和便于获取的材料。以泥巴为例,相对于面材、线材来说,其特有的柔软可塑的特性具有更大的创作可能性,不受固定形态的限制,对于设计思维拓展非常有益。在立体构成教学中加入泥塑作业环节,可使学生对材料的感知更为全面。相关训练安排在4个课时左右比较合理,除了徒手塑造之外,还应加入基本的工具操作内容,在作业题材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便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图3)。通过手工操作,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到材料对于产品成型起到多大作用,加工工艺的好坏也会对最终效果有着多么重要的影响。对于习惯于设计构思而缺乏成品制作经验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立体构成为他们提供了二者之间连接的桥梁,真切地体验作品的实现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全面地认识到设计工作的挑战性。
立体构成课包括手工技法和设计构思两方面的训练,后者是根本目标,通过前者来实现。如何让学生经由各环节的练习实现思维能力扩展,并使空间构成学习效果在以后的专业设计中发挥作用,是这门基础课的重点。[2]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将立体构成课上成了简单的手工艺术课,过分追求技巧和作品的精细度,没有强调每个训练单元对于提高创意思维的价值,舍本逐末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没搞清原理和目的的情况下就开始制作,课程结束时只得到了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形同鸡肋。立体构成授课方式中存在的弊病必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组织形式来解决。
(一)优化课程结构
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各种空间表达式无须都设置单独的作业,也不必逐个分开体验。以12次课共计48课时为例,可以将板式表达、柱式表达、几何体表达、线状表达、仿生式表达组合起来,按照面材和线材两种大体分类,可先将板式作为基本理论之后的第一个作业,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平面向半立体造型过渡,之后可将柱式、几何体表达合并为一个作业。具有一定硬度且便于剪裁的卡纸是学生体验面材的合适材料,在加工过程中应时刻强调面和体之间的构成关系,避免沦为专注于折纸效果的纸艺课。接下来的线状表达构成训练,归根到底是对直线、曲线、硬线和软线的掌握,几种形态要素可以综合到一个作业中集中体现。学生对以上构成原理的体验过程总体不应超过24课时,之后的开放性创作环节才是充分展现个人创意的舞台。
在后24课时里,学生可以利用其他各种材料,将之前学过的表达式综合运用,进而实施仿生表达和完成结课作业(图4)。风格上尽可能概念化,突出形式感而不是模仿具象形态,教师应鼓励学生放开手脚,突破原来常规的思维模式,即使是仿生表达,也要明确作品和原型之间的差异性,灵感来源可以是植物、动物和人物,但最终作品应该是既体现原型特征又有新的变形设计,这往往才是授课过程中真正的难点。除了手工实践,教师还应插入课件讲解,带领学生分析现实中各种成功的设计产品案例,其中应用了哪些构成表达式,探讨如何构思和贯彻自己的设计作品(图5)。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想法实施指导并给予改进建议,这是教材所无法替代的。
(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在组织形式上,可在完成结课作业阶段引入分组法,比如将一个班的学生按自愿原则分为纯立构概念组、产品设计组、建筑设计组、仿生变形组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竞争与协作意识,增加课堂趣味性,最终作品可以举办一场小型展览进行集中展示,最大程度上促使学生投入热情和精力,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在设计专业方向高度细分化的今天,也可以尝试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例如家具设计方向的立体构成课可以更偏重于力学结构、插接方法、承重实验、人体工学造型方面的内容,用瓦楞纸等材料制作真实大小的家具产品,为学生亲身体验劳动成果提供机会,有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给下一步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3]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特点进行立体构成教学探索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图4、使用板材制作的经典仿生式表达
图5、线状表达在真实设计案例中的运用
立体构成课程以基础造型创作训练为主线,着重于学生创新力和理解力的培养。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有助于剖析形态的本质和开拓创作思路,发掘材料、工艺和机能多种要素组合的可能性。优化课程结构与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课程效率,使学生更好地提高视觉感知能力,从而将造型水平推向专业的高度。材料应用和加工方法,在后面的专业技能课中会有更为深入的学习,作为专业基础课,立体构成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思维方法的训练,架起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只有明确了这门课的核心目标,立体构成课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1] 胡介鸣.立体构成.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0.
[2] 杨开复.空间造型设计思维培养.装饰,2011(06).
[3] 王雪青.三维设计基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31.
(夏侠,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