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猪技术要点

2017-06-23 14:20蔡占奎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病猪猪舍猪瘟

夏季是养猪管理的困难时期,养殖户不仅在养猪管理上调控温度,而且还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工作,因此,夏季加强养猪管理尤为重要,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养猪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两方面谈一下夏季养猪所注意的技术要点

加强管理篇

一、猪舍防潮

高温高湿情况下,猪体表面的水汽分压力与空气中的水汽分压力之差减少,使蒸发散热量降低,猪体散热更为困难,从而加剧了猪的热应激。42℃高温而气候干燥,母猪不会热死;而气温37℃但湿度大时,母猪却会热死。高气湿有利于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的繁殖,使猪发病率增加、病情加重,猪易患疥鲜、湿疹等皮肤病,也易造成仔猪副伤寒、仔猪下痢、猪瘟、猪丹毒等传染病的流行。

二、防蚊虫

夏季蚊蝇泛滥,一些疾病则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的,例如乙型脑炎、附红细胞体等,如果猪长期遭受蚊虫叮咬,可能引起以上疾病,所以可以安装灭蚊灯、使用蚊蝇香等,或者可用敌百虫兑适量的水进行喷洒,但浓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对猪造成影响。此外,一定要定期给猪打防疫针,以防疫病的发生。

三、保证充足的饮用水

夏季保证猪充足饮水非常重要。蓄水池保证能在停水情况下满足场内所需;各舍随时检查饮水嘴情况,有异常及时汇报处理;保育舍断奶后要保证加药桶24小时有足够饮水。

四、防暑降温

夏季天气炎热,容易造成猪因高热而不食,所以需要加强防暑降温措施,比如家装遮阳网、排风扇等设施,对猪舍进行良好的通风以排出猪舍内热量,降低猪舍温度。生长猪应有0.8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1.2平方米/头,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10~12头左右,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降温可有效地控制猪无名高热和呼吸道病。一般猪舍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最好不要超过30℃。避免猪中暑。

五、消毒灭菌

夏季气温升高容易造成耐热菌大量滋生,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引起猪多种病害,猪舍清洗消毒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猪的细菌感染,为了防止猪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猪场必须重视猪舍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要定期清洗水槽和食槽,及时清除粪便,并不定期地对猪舍及周围场地消毒。

六、注意生猪营养

夏季由于气温过高,猪在白天的饮食量也可能随着下降,猪的生长会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养殖户要在夜间为猪加料,喂养时间一般定在下午5点左右,夜间12点左右,早上4点左右,上午10点左右。喂养时最好能加入青草类饲料,另外还要定期的给猪喂淡盐水。在炎热环境下,猪需要一部分维生素来抵抗热应激,维生素C就特别重要,它不仅能增加猪对传染病和中毒疾病的抵抗力,还能促进伤口的愈合和肠道内铁的吸收。

预防疾病篇

夏季猪的常发病除了猪瘟、猪流感、仔猪副伤寒、副猪嗜血杆菌病以外,近几年来还流行蓝耳病、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弓形体病以及它们之间的混合性感染等,使夏季猪病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及特点,因此诊断及防治时,应加以区别及注意。

一、夏季主要病因

1、饲养管理不当。在开放或半开放猪舍饲养的猪,过热的环境温度易使猪产生应激,干扰机体的正常代谢。在密闭猪舍,往往由于通风不良,造成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如果湿度较高,则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为疫病的发生创造条件。

2、饲料品质不良。如饲喂了霉变的饲料等,会使各种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

3、气温高,湿度大,天气变化快。这些因素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和繁殖,成为夏季猪病流行的重要诱因。

4、夏季蚊、蝇、蠓等昆虫促进猪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农村猪舍不加盖纱网来防蚊、蝇蠓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二、夏季常见猪病

1、猪附红细胞体病

病原:是猪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体目,寄生于细胞内,也可游离于血浆中。

流行特点:不同品种和年龄的豬均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本病多发生在夏季,传播与吸血昆虫有关,特别是猪虱。另外,注射针头、手术器械、交配等也可传播。应激因素如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或其他疾病,可使隐性感染猪发病。

临床特点:主要呈现出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母猪生产性能下降,仔猪体质变差,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病初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到39.5℃~42℃,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成为“红皮猪”。

防治:治疗本病的药物虽有多种,但真正有效的药物却不多。可选用血虫净、咪唑苯脲、新胂凡纳明配合四环素、土霉素、附红净等治疗。

2、猪链球菌病

病原:溶血性链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本菌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湿热均较敏感,常用消毒剂都易将其杀死。

流行特点:本病多发于春、夏两季,呈散发性传染。主要通过创伤或咬伤感染,被病猪污染的物器是传染媒介。本病主要发生于体重10~30千克仔猪,以败血症和脑膜炎型多见,中猪感染多见于化脓性淋巴结炎型。

临床特点:突然发病,少食或不食,精神不好,常在猪患感冒发烧后继发。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表现出共济失调、空口磨牙等神经症状;有的颈背等处皮肤广泛充血或有出血斑。8周龄内仔猪常于两天内死亡,慢性病猪常在头、胸、腹和股内侧皮肤等处出现圆形浅玫瑰色硬币大丘疹,后覆盖褐色痂皮。混合感染猪瘟时,患猪流浆液性鼻液,耳尖、腹下、四肢末端、股内侧有紫红色或蓝紫色出血点、出血斑。病公猪可见包皮内积尿,挤压流出白色、浑浊、恶臭的液体。病猪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后期呼吸困难,常于1~3天死亡。

防治:近年来,该病病原体对多种抗生素已产生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但肌注强效阿莫西林15毫克/千克体重,2.5%蒽诺沙星注射液2.5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3天,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混合感染猪瘟时,还要全群紧急接种猪瘟疫苗。

3、猪弓形体病

病原:本病由弓形体引起,又称弓形虫病、毒浆原虫病。

流行特点:多见于3月龄仔猪,6月龄以上猪发病较少。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可通过胎盘、消化道、呼吸道及吸血昆虫传播。

临床特点:突然发病,常表现为流感症状,体温升高到40.5℃~42℃,稽留热,表现为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咳嗽,流鼻涕,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僵直,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有的下痢或便秘,并带有黏液或血液,怀孕猪感染,可引起流产或死亡。

防治: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间甲氧苄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4、乙型脑炎

主要发生于1~2胎新母猪或新公猪,每年7~10月为发病季节。乙型脑炎是由蚊子传播的一种虫媒病毒病,也可传染人。其典型病理变化是母猪流产或死胎、公猪睾丸炎等症状。

5、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三、夏季猪病防治原则

1、强化饲养管理。一是要降低饲养密度,以利于猪体散热;二是要保持圈舍通风透气,加强防暑降温措施,保证猪圈清洁、干燥;三是给猪只提供充足的清凉饮水,每天向猪群提供2~3次含电解多维的饮水;四是合理调配饲料,尽量多饲喂青绿多汁饲料,避免使用霉变饲料。

2、提高防疫意识,杜绝疫病传入。规模养殖场和专业户要实行封闭管理,严禁闲杂人员进出,对进出的人员和车輛、用具等要严格消毒;补栏时只能从没有猪病的地方购进仔猪,且要持有有效检疫证明才能买进。一定规模的养猪场,提倡自繁自养。

3、要强化消毒,把病原消灭在萌芽状态。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夏季每天在清扫猪圈后都要喷洒消毒药,特别要注意对饲料槽、饮水器、排粪口、猪床和圈墙等处的消毒。要避免生猪运销人员和家有病猪的人员随意进出养猪圈舍。规模场和散养户除可选择使用专业消毒药物进行带猪消毒外,还可使用生石灰乳、草木灰水、2%烧碱溶液等传统办法对环境进行消毒。消毒工作每天至少1次。消毒前要彻底清扫圈舍,以避免药效降低。

4、要按照“五不一处理”要求,严格处置病死猪及其产品。发现猪只生病后,要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限制流动,同时报告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一旦出现猪只死亡,要在畜牧兽医部门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动物防疫法》和“五不一处理”(即不准宰杀、不准出售、不准转运、不准食用、不准随意丢弃病死猪,对病死猪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规定,对病死猪及其粪便、垫料等污染物进行焚烧、深埋和消毒的无害化处理。

5、做好免疫工作。对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必须实施免疫。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在兽医指导下按照免疫程序开展免疫,农户在购进仔猪时,报告兽医,由兽医确定免疫时间和病种,不要等畜牧部门开展春秋季防疫时才免疫,适时免疫效果更好。各养殖场户还应根据实际需求,做好相关病种的免疫。

6、预防性用药和对症治疗。可依照实际情况,针对性的使用一些药物对特定疾病进行预防,对发病猪只采取抗生素对症治疗,可辅以清热凉血败毒和通便宽肠的中药制剂。

姓名:蔡占奎

地址: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蔡徐农技信息中心

邮编:053400

电话:18632838350

猜你喜欢
病猪猪舍猪瘟
阳光猪舍的夏季管理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试论猪瘟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技术助力冬季养猪量价齐飞
基于高热性猪病诊疗和防制对策分析
解读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中西药结合治疗猪高热病的临床观察
日本猪瘟疫情未见缓和,将首次对野猪使用疫苗
冬春季御寒猪舍的选建、检修与应急保暖措施
复方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可溶性粉对猪支原体肺炎的作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