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色纯美 静穆雅致

2017-06-23 21:59卞坚
文物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繁昌香薰底径

卞坚

1963年11月23日,安徽省宿松县隘口公社清河大队洛土生产队发现了一座石室墓。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当地一管库小吏吴正臣夫妇,入葬时间为北宋元祐丁卯年(1087)。该墓出土石砚、铜勺、铜箸、铜镜、铁香炉、铁盆、铁壶、钱币、瓷罐、碗、钵、盏、碟、盂、注子、注子温碗、瓶、香薰等共计123件,仅瓷器就达70余件,涉及景德镇窑、繁昌窑、耀州窑、龙泉窑、吉州窑等诸多窑口,其中不乏精品。

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注碗(图一),通高25.2厘米,注子高22厘米,注碗高13.9厘米,注子口径3.5厘米,底径8.8厘米,注碗口径17.1厘米,底径9厘米。注子注碗为宋代常见盛酒和温酒用具。注子为小口,套盖,盖上有一狮钮装饰;注碗为盛开的莲花造型,七片莲花瓣开合有度将注子紧实地包裹其中,既拿取方便,又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注碗内底留下的四个支钉痕正好与注子底部的支烧痕迹吻合,说明此套器具很可能为成套烧造。此件注子注碗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精品,出土于该纪年墓中,为研究北宋时期景德镇窑的制瓷工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景德镇窑影青釉梅瓶(一对)(图二),高37.1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9.8厘米。盘口,短直颈,溜肩,瓶体从上到下渐收,平底内凹。通体施影青釉,釉色闪黄,胎薄质坚,造型丰满圆浑。

梅瓶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唐代,兼具实用、陈设等多种用途,从唐代开始出现就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宋代南北方瓷窑均有烧造。其造型庄重典雅,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据民国学者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记载:“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历代皆有斯制”,由此可见,梅瓶最早应有插花的用途。

景德镇窑影青釉托盏(图三),通高12.8厘米,盘径13.2厘米,底径8厘米,饮茶用具。盏为敞口,薄唇,喇叭形圈足,盏托为盘式,中心托垫形如一直腹的覆杯,边缘作一周凸棱,以利承托盏足,盘作下卷边,高圈足略向外撇。胎色潔白,胎质坚硬致密。釉色白里透青,光泽莹润。造型优美,制作精细。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上自达官贵族下到市井细民都喜好茶饮,文人士大夫更将饮茶作为文人雅聚的重要手段,称之为“茶会”。茶会一方面注意饮茶之道,即品鉴茶汤的形、色、香、味,同时也注重对茶具的挑选,以景德镇窑、建窑等为代表的诸多窑口均曾设计、制作大量精美的瓷器茶具。该墓葬还出土了四件景德镇窑影青釉盏托,宋代茶风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景德镇窑影青釉敛口盂(图四),高7.8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3.5厘米,敛口、深腹、平底略内凹,通体施影青釉,釉色晶莹明亮,胎体洁白细腻,胎质薄而细密,底部中央有一圆形垫烧痕迹,为景德镇窑精品。

繁昌窑影青釉瓜棱盖罐(图五),通高14.9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2.4厘米。直口,筒状颈,平顶盖,瓜棱形腹,圈足。盖面饰四道凹弦纹,中心置乳丁小钮。颈中部饰双弦纹,肩上置四个倒羊角形卷云纹系。黄白色胎,质细,腹壁很薄。釉色白中闪青,匀润。造型和装饰新颖美观。

繁昌窑位于安徽省繁昌县柯家冲、高潮、李村和高塘等地,是南方地区最早烧造影青瓷的窑场之一。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北宋,宋末废毁。产品以影青为主,次为白釉,装饰手法主要有刻花、印花、剔花等,荷花盏、葵口杯、镂空炉等为该窑典型器物。

繁昌窑影青釉蝴蝶纹执壶(图六),高18.8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9厘米,通体施影青釉,釉色黄白略泛青,钵形口,细直颈,溜肩两侧置系,长圆形瓜棱腹,矮圈足,壶嘴下贴塑蝴蝶形纹饰,极富生活气息。

吉州窑绿釉狻猊香薰(图七),高32厘米,口径12.2厘米,底径12.3厘米。盖上蹲踞一狻猊(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喜烟好坐),侧目昂首,尾部上翘,脚踏绣球,造型憨态可掬(图八)。香薰下部为一莲花须弥座造型,莲瓣局部刻意不施釉,露出黄白色胎体。绿釉与白胎相互辉映,形成莲瓣不同侧面的阴阳变幻,使得整件器物饱满而不失灵动,反映出制瓷工匠的高超工艺和审美情趣。此件绿釉香薰应为北宋时期吉州窑的绿釉产品。吉州窑绿釉瓷属于低温铅釉产品,常见器形有盆、枕、碗、盏、碟、壶、三足炉和建筑饰物等,其中以绿釉瓷枕居多。此件香薰般造型繁复、线条柔美的绿釉瓷精品,难得一见。

此香薰宋代又称“出香”,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清河郡王臣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耀州窑青釉印花菊瓣口碟(图九),高1.7厘米,口径9.2厘米。此盘小巧精致,碟口装饰十五个菊瓣,分割均匀,序列紧密,形如轮辐。盘心饰以模印的花卉纹,花瓣由内而外依次展开,与碟口的菊瓣装饰融为一体,卧足挖底。通体施青釉略泛黄,釉面沉静,釉色莹润。

耀州窑青釉印花六棱碗(图十),高4.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5.3厘米。侈口、呈六出花瓣状,折腹,坦底,圈足。腹壁有六条内凸外凹的折棱,碗内壁以折棱为分割,均匀印饰六朵如意纹,内底弦纹内模印折枝花卉。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灰,胎体灰白,胎质细密。

除了上述瓷器精品外,该墓葬还出土了酱釉碗、影青釉盘、花口碟等数十件生活用具,大多保存完好,制作精良、装饰工艺多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的瓷器制作工艺水平。

宋代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广设窑厂,名窑辈出,安徽地区也出现了萧窑、繁昌窑等数十座窑场。安徽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隋唐大运河也流经皖北的淮北、宿州地区,发达的水陆交通为商品贸易提供便利,其中不乏全国各知名窑口的瓷器精品。安徽博物院收藏的瓷器中,就以宋代瓷器的数量最多,最为精美,这座北宋元祜年间的纪年墓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通过对该纪年墓出土瓷器的系统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北宋时期安徽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的详实可信的实物资料。

1.从墓葬出土的影青瓷器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以江西景德镇窑、安徽繁昌窑为代表的南方地区窑厂在影青瓷产品的烧造上,已达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的工艺水平。它们既具有共同的特征,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12]。单从胎釉上看,繁昌窑瓷器的影青釉略偏黄白色或米白色,而胎质也呈黄白或灰白色,都与同一时期的景德镇窑瓷器有着较明显的区别。

2.宿松地处安徽西南,紧邻湖北、江西,流经县境的二郎河是长江支流华阳河水系龙湖的支流。独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为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上世纪60年代以来,当地发现的宋代墓葬除此座北宋元祐丁卯年纪年墓外,还有1994年发现的北宋天圣三年(1025)纪年墓、2005年南宋嘉定八年(1215)纪年墓等也出土了大量瓷器,其中不乏景德镇窑、繁昌窑、吉州窑、龙泉窑等窑口的瓷器精品。

3.从该墓葬出土瓷器的用途不难看出,所随葬的瓷器多为生活实用器,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墓主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同时也折射出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着以制瓷业为代笔的手工业的发展和兴盛,形成了百工竞技、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此外,文化的发达也体现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尤其是对诗、酒、茶、香的喜好已经渗透到中下层的文人士大夫乃至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中。

4.结合出土文物状况和墓志的相关记载,墓主人为当地管库之吏,其家资殷实、家族兴旺、子孙众多,为后人展现出一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家族兴旺发达的美好画卷,与此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北宋中晚期社会政治状态,尤其是探究北宋胥吏制度的利弊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例。

猜你喜欢
繁昌香薰底径
带来仪式感,也暗藏安全隐患的香薰蜡烛
北京三里屯观夏香薰体验零售空间
有了这个助眠香薰机,二哥告别了失眠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繁昌老年大学参加全县庆祝建党97周年书画展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安徽省繁昌老年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