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天曙 吕欢呼
滇游漫记·丽江
文 /朱天曙 吕欢呼
这几年,丽江的名气不可谓不大。正面的、负面的评价都不少。说的人越多,就越增加了她的名气。
在大理、鹤庆时,有好几个朋友都说,丽江不怎么好玩儿,就是个北京南锣鼓巷的放大版,简单看看就行了。当然也没说出什么具体的原因。难道是虚名?即便如此,耳闻也不如目睹,还是实地去看看吧。
到了丽江,才觉得名不虚传。丽江的新城没有什么看头,说的自然是古城。古城规模不算太大,但很有特点。
丽江的海拔比大理明显要高,城里都有两千多米,往山上走更高,有些人会有点高原反应。因为海拔高的原因,阳光比大理更加强烈。洁净湛蓝的天空中飘移着大片大片的白云,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天天如此。走在街上感觉天低低的,一直低到屋顶上,低到人眼前,仿佛云能直接飘到屋子里似的,也仿佛伸手就可以摘到似的。我们在一家小店二楼的露台上吃了一碗鸭血粉丝汤,坐在四面开阔的木楼上,可以看到天空、白云和远方的屋顶浑然交织在一起。阳光那样亮,真的分不出上下前后,丽江是能称得上“天空之城”的。
丽江的古城在山上,依山形而建,高高低低的错落着,很有层次,和中国画中聚散转承的手法类似。若站在高处,轻易地就能看到层层叠叠的灰瓦屋顶和涌动的人来人往。若站在低处往上看,又能看到拾阶而上的楼梯和蜿蜒古老的小巷子。古城里全是大块的老石板铺成的路,走的人多了,地上便有了厚厚的包浆。石板很干净,没有灰尘,幽幽地闪着含蓄内敛的光泽。老石板不是那么平整,有点小小的崎岖,适合慢慢地遛弯,反而增加了逛街的情致和趣味。
街边的小桥、房子也都是老的,没有任何的不和谐。若往巷子深处走,又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客栈,门口的布置各有特色,多用原木做成艺术品,在幽暗的灯光下透露出新奇和活力,吸引人想走进去一探究竟。整个古城全是山路,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这更增加了丽江舒缓的适意。
我们住的客栈在最繁华的四方街对面的山上,一个叫科贡坊的小巷子里。这个小巷子在清代道光年间就有了,是因一姓杨的人家中了三个举人而著称。科贡坊流传至今,来来往往参观的人很多,小巷见证了纳西族人和汉民族文化上的亲和。
沿科贡坊巷口而上,走过一些并不宽阔的石阶,下午的阳光斜斜的照进古朴的老巷里,真正是一米阳光!我们的客栈在第二家的左手边。店门口挂着一只暗黑的古铜驼铃,下面拴着质朴的牛皮吊绳。老旧的木门上有手工刻出的一对门神,刀工朴素,色彩古艳,有民间木刻的自然味道,全无流俗的匠气,在新年里增加了几分喜庆。院子是个完整的木质四方院,全部用碧绿藤条自然成楼帘垂下,和周围的灰砖、木梯、青瓦、石阶浑然天成。我们住在二楼,可以边品茶,边眺望丽江古城的全景,享受着头上的朵朵白云。客栈主人是一对来自大连的年轻夫妇,男主人学建筑出身,很好的保留了老宅院的味道。他们用当地买的一艘老木船,分成三段装饰了整个院子。女主人身段修长,平时负责打理客栈,不忙的时候就和客人一起聊天喝茶,很亲切。
我们以为,丽江最好的当属绕城的泉水。
沿着整个古城,无论走到哪里,都在水流中包围着。尽管在最喧闹的四方街,门脸房后面,都是一条不窄的小河,水声淙淙,一下子就能让人安静下来。丽江的泉水清新透亮,古城因为地势高高低低,白天可看到白亮的水流急急的沿石阶而下,水流声消失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到了傍晚,则更有韵致。走在古城里,绕过喧闹的市肆,稍往外走几步,便可在一个个石桥边聆听泠泠的泉水声。看着一个个以水来命名的客栈中闲散的住客,全然没有什么烦恼和心事,这大概是大家都来消假的原因吧。沿着曲曲折折的石板桥,柔和的风吹起,夜色迟迟不来,天上还有一些晩霞的绯红和客栈次第亮起的迷离的灯光,倒映在桥下的流水中,使我们一面走,一面又有些水阔天空之想了。漫步在清凉的暮色中,耳边不时传来悠扬的葫芦丝声和有节奏的纳西族鼓声,竟有些疑心是否回到唐人张若虚笔下的春江花月夜了。孩子们在前面絮絮叨叨地聊着开心的事,不时的哈哈笑作一团。我们几个大人左看看右看看,且享受着这份闲暇吧。
第二天,起个大早离开丽江的时候,整个古城还在沉睡。路灯下我们一行长短不一的影子和着走在石板路上寂寞的脚步声,远方一片静谧的青黛色,则又是另外一翻味道了。
丽江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丽江是喧闹的,又是清静的。
这是个值得流连的地方,虽然我们仅仅待了一天,而且又是在有些寒意的冬天,只是简单地走走。现在所写的,只是作为远方旅人行色匆匆的印象罢了。
(本文作者分别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国书画》期刊编辑 )
责编/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