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地君亲师”思想的敬畏心维度

2017-06-23 15:05窦星辰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6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

摘 要 “天地君亲师”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尊天敬地、忠君爱国、尊敬师长的价值取向。当代中国,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之心主要表现为:敬畏天地的生态伦理价值、敬畏国家与民族的伦理价值、敬畏父母长辈的伦理价值、敬畏教育与教师的伦理价值。

关键词 儒家思想 敬畏心 “天地君亲师”

作者简介:窦星辰,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01

“天地君亲师”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长久以来人们把天地君亲师作为祭拜的对象,体现的是仁孝观念,积极上进、尊重规律的入世心态。敬畏之心是该思想的内涵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敬畏心既像指路灯又似警示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领和警示作用。本文拨繁就简,仅论“天地君亲师”的敬畏维度。

一、“天地君亲师”思想与敬畏之心

“天地君亲师”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关于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等民间祭祀对象的综合。也就是古代儒家尊天敬地、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在古代中国,农业是支柱性产业,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生产工具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人们往往将农作物的生长与收获寄托于天地,由此便产生了对于天地的敬畏,或者可以说为自然崇拜,将“天”视为世间万物之祖,主宰一切,视为至高无上的“神”。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祀天地便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也自然产生了“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思想,君主便成为了天地之神在人类社会中的代表,是神在人间的体现。由此便使人们有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而君王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代表,因此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之意。祭亲也就是祭祀祖先,由于封建社会中大部分人从事农耕活动,人员流动性弱加之中国古代的差序格局,宗族观念较强,在家族或者部落之中,年齡最大威望最高的人便成为了后辈们尊敬并且崇拜的人。祭亲思想由原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进而发展成为孝顺父母长辈,尊敬缅怀先祖的思想。“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忠臣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视师如父。“天地君亲师” 是祭祀的对象,是尊崇的对象,是敬畏的对象。

敬畏,顾名思义,敬重、畏惧,既恭敬有礼,又心有忧虑。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对人之为人的良知与德行的恪守。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人要敬畏什么呢?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人有敬畏之心,就如同心中有了一把行动的标尺,能够很好地约束自己,避免做出出格或者逾越礼法的事情。没有敬畏之心的人在行为处事时往往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但是心怀敬畏就不会忘乎所以,在任何行为中都能按规矩处事。敬畏之心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信仰,人的内心有所崇敬才会对每一件事物都认真仔细,找到最好的处理方式。内心有所畏惧才会在行为处事之中有底线,这一底线不是指法律,而是人内心的道德良知。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天地君亲师敬畏的内涵及表现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但尊重规律、热爱祖国、尊师敬长的本质要求没有变。对“天地”的敬畏便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君”的敬畏演化为每个公民深入骨髓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亲师”的敬畏依然是尊师敬长的传统美德,当代社会除了对父母师长的敬畏之心,还应该强调教师对于教书育人这份责任的敬畏之心。然大潮汹涌难免泥沙俱下,在市场经济中,一些人丧失了敬畏之心,无法无天,唯利是图,做事不讲规则,做人不顾廉耻,变成了金钱的奴隶,破坏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扰乱了社会的道德秩序,影响了和谐社会的进程。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讲过,正如康德所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于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唤醒自己的敬畏之心,将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推己及人,才能做到自然、社会和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国家繁荣富强。

二、敬畏“天地君亲师”的当代价值

“天地君亲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也在不断衍生变化之中。当代中国,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之心同样要彰显其时代价值。

(一)敬畏天地的生态伦理价值

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虽然当今中国的三大产业格局已经发生变化,工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增加,但是仍然无法改变我国农业大国的面貌。前文提到的我国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与工具的局限性,农产品生产绝大多数依靠的是上天的馈赠和大地的养育,因此我国人民对于天地的敬畏绵延千年仍未断绝。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我国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已经远胜于古代时期,但是在面对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时,人类的力量仍然显得十分渺小。在我国建国初期,我国轻重工业的发展都很薄弱,经历了数十年动乱的人们迫切想得到更好、更舒适的生活。建国以来近70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步一步地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现今我国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现代化程度提高,但是曾经为了经济发展埋下的苦果也逐渐显露出来。占用耕地、滥砍滥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诸多的生态问题集中爆发。就笔者所在的华北地区而言,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导致整个华北地区地面沉降,对交通、建筑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在过去的工业建设中,往往采取先发展再治理的生产模式,地区经济确实得到了发展,人民日益富裕起来,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土地沙漠化、雾霾、水污染等危害人民生活的环境问题。

再次,在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能源利用率低,能源循环利用不足导致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虽然是能源大国,但是随着工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的不断消耗与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浪费,对我国而言能源问题已不容乐观。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对天地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将天地自然环境看作是与自身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一要尊重自然,彻底摒弃“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等错误观念,改变“做自然界主人”的心态,树立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二要敬畏自然法则,尊重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不为短期利益破坏大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三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对自然资源取之有节,用之有度,避免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四要建立良好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制度,对己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修复,同时建立环境保护责任人制度,以对天地自然的崇敬之心,维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

另外,我们每个公民才最要有对此敬畏之心,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自身的小事做起,例如拧紧滴水的水龙头,关掉没人房间的灯。“勿以善小而不为”虽然事小但也不容忽视。

此外,对于企业而言,绝不能够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放任污水废气的治理,工业发展与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对自然环境负责任也是其不可逃避的义务。媒体要加大保护自然环境的宣传力度,全社会形成合力力,筑起“防风固沙”的长城。心存对天地自然的畏惧之心,可以让我们在改造自然中留有底线,这一底线和前文提到的一样,不能只是法律的底线,更多的应该是内心良知的底线。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人类的渺小才能体现出来,在自然环境尚未恶化到无法治理之前,我们要先从自身做起,树立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心,并将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心传递开来,从内心中树起保护环境的大旗,做到与天地自然和谐统一,不盲目改造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友好相处,为自己和后人留下良好的自然环境。

(二)敬畏国家与民族的伦理价值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曾保持了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然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苦难沉重,身陷亡国灭种的危机,国家动荡不定,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强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强烈的家国情怀体现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时期,改革开放,革故鼎新,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中国走上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康庄大道。这种家国情怀就是对国家、对民族的敬畏之心,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强烈的国家荣誉意识和民族精神,饱含了对国家强盛的“敬”和对民族危亡的“忧”,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敬畏心无形地推动着中华民族从胜利走向胜利。

心中敬重国家和民族,将偌大的国家视为自己的家,将数以亿计的各族民众视为自己的同胞骨肉,真正地做到爱国爱民,这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应有的胸怀,更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民众自身应有的胸怀,真正地将国家和民族的兴旺看作是自己奋斗的目标。我国是体育大国,在各项体育项目中都有傲人成绩,每一位运动员在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和赛场上的奋力拼搏也都是对国家的崇敬和对民族的热爱,当五星红旗在赛场上伴随激扬的国歌而缓缓升起的时候,也正是对运动员崇敬国家的回报。我们每一位民众听到国歌响起时驻足而唱,看到国旗升起时随之仰望,这也就是最简单的对国家的崇敬和尊重。心中畏惧国家和民族,畏惧我们的国家受到屈辱,畏惧我们的民族受到侵犯,在心中永远划出鲜明的红线,将个人和国家民族紧紧联系起来,做到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守护者。相反,违法犯罪的人更多的是其心中没有对国家民族的敬畏心,才导致其肆意妄为,践踏国家的法律和人民的权益。

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新征程中,我们要对国家荣誉心存敬畏,对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心存敬畏,对国家法律法规心存敬畏,对国家和人民利益心存敬畏,以高度的爱国热诚投身新的伟大实践,将对国家民族的敬畏之心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三)敬畏父母长辈的伦理价值

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卧冰求鲤和弃官奉亲等耳熟能详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蕴含的是我们中华儿女对父母长辈的孝心,“百善孝为先”,我們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将孝敬父母长辈放在心中最首要的地位,将“孝”这个我们民族最重要的品质传承下去。孝敬父母长辈能够增进家庭成员关系,是保持家庭和睦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庭和谐则社会稳定,社会稳定则国家进步。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成为了大多数人评判事物的标准,人们心中孝敬父母长辈的思想被利益冲淡,为了钱甚至可以与父母大打出手、对簿公堂。这是我国国民缺少敬畏心的体现,是国民道德水平有待提高的体现。在本文中我提到了四个方面的敬畏心,但是就笔者看来,养成对父母长辈的敬畏心是所有其他道德体系建设的首要,是一切优良品质养成的基石。 “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将不招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学生” ,由此可见,现今社会对孝顺父母长辈的重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没有敬畏谈什么对党和国家的敬畏?

对父母长辈有敬畏之心,首先表现为感恩。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心中要常怀对父母长辈的敬畏心,时常回想父亲为了家庭生活能够更幸福而不辞辛劳地工作,时常回想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所经历的痛苦,时常回想父母长辈们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关爱和照顾。乌鸦尚且反哺,羊羔尚且跪乳,我们更应该对父母长辈怀有感恩之心;其次,表现为理解。要学会理解和懂得,要理解父母所思所想,尽可能为父母分忧解难;再次,表现为关爱。在生活中关爱父母,真正了解父母需要的是什么,更多地倾注爱心和耐心;最后,表现为回报。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作为子女要在工作或生活中遵规守纪,勤勉认真,努力学习和工作,在精神上、物质上回报他们。

(四)敬畏教育与教师的伦理价值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大国,我们对陌生人尚且要做到懂礼貌,更何况辛勤教育我们读书写字的老师,笔者站在学生立场上,简单谈几点对老师的敬畏心。

首先,尊重老师的辛勤劳动。教师是辛劳的园丁,为了我们莘莘学子不辞辛苦、无私付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我们对老师的敬重要等同于我们对父母的敬重,最简单的见到老师亲切问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听取老师的建议。

其次,尊重老师的批评,面对老师的批评我们要虚心接受,许多学生在面对老师的指责时埋怨老师甚至咒骂老师,这已经不仅是缺少文明礼貌,而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和对老师良苦用心的践踏。要正确认识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再次,感恩老师。心中常怀对老师的敬畏,真正的做到对老师的敬重,除学术观点外不与老师发生冲突。我们在学生阶段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因此我们心中要常怀对教师的敬畏感,对老师的敬畏心要从小养成,成绩的短板是可以靠努力学习换来的,但是道德品质的缺失则很难弥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日常教育孩子时也要向孩子灌输敬畏老师的思想,而且要以身作则,尊重老师对孩子的教导,帮助孩子在课余时间做好复习预习等。

另一方面要特别谈一下教师对职业的敬畏心,现如今我国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远高于从前。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而教育事业是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发展的百年大计,是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我们敬重教育事业,是因为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我们畏惧教育事业是因为教育事业不容许出现丁点的纰漏,而且办好教育事业的难度大,非倾尽全力而不能奏效。教育行业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但当前,学生的成绩作为学生今后生活好坏的凭证,社会给予教师的压力不断增加;学校教育资源良莠不齐,教育行业有被商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教育相对缺乏;教师自身的缺陷,许多教师自己没有对于教书育人的规划,甚至自身素质建设还没完成时就开始教育学生,教师职业感不足,等等。由于这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有些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也大打折扣。所以教师也要心存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之心:

一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最为首要的敬畏,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和培育英才的教育目标。

二要敬重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感,树立“教师神圣感”和“知识神圣感”,学高身正,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于教育事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自己的学生树立榜样。

三是对本职工作的敬畏之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真才实学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严格要求自己,严谨教学,为人师表。

四要对学生心存敬畏之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师要以培养社会接班人的责任感投入教学工作,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效果将事关民族大业,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不允许有纰漏,更不允许出现错误。教育工作者要心存对教师称号的敬畏心,自成为教师的那一刻,心中就树立起对教育工作的敬畏之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教育事业。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有一丝不苟的谨慎态度;才能有敛色屏气的戒惧意念;也才能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保持谦逊平和、淡定从容。对天地君亲师的敬畏,是道德,是良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今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每一位国民都应在内心树立科学的、符合道德要求的敬畏心理,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建设符合社会要求的个人伦理道德标准,严于律己,关愛他人,热爱国家,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注释:

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太公家教.

《论语·季氏》.

[德]康德.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7.

北大自主招生不招不孝子.京华时报.2008-11-21.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
从淫祀观念看儒家思想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刘元堂:颜鲁公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在变与不变中理解历史问题*——《儒家思想的选择与传承》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从俗语看儒家思想下韩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与书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老学因素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