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庆+向怡泓
锔瓷,民间又称为“锔活儿”,通俗讲就是瓷器修补技术。针对破碎的瓷器,锔瓷匠人先将坚硬的金刚钻固定在用竹竿和细线制成的锔弓上,反复拉动锔弓在瓷器碎裂处的两边钻孔,再用“锔钉”——一种铜、铁等金属制成的扁平两脚钉,镶嵌抓牢,使原本破损的瓷器重新连接起来,故锔瓷又称为锔钉补瓷术、锔钉修补术。这种古老的民间技艺在我国流传已久,古人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形容的就是锔瓷。古代人将从事锔瓷工作的人称为“锔匠”“锢炉匠”“锔碗儿”“补陶工”等。
锔瓷作为一种市井手工技艺,以师徒传承的方式流传民间,虽然在中国分布广泛,但其起源由于缺少历史记载而难以考证。锔瓷技术的产生和流传与瓷器密不可分。瓷器是一项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的器具。在古代中国,对于寻常人家而言,瓷器有坚固、不易磨损、可以持续使用等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餐具、摆设、丧葬明器等方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同时,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瓷器,脱离了市井生活的应用,被用于赠送、把玩、收藏等方面。作为上流贵族身份的象征,许多人家都会收藏一些珍贵瓷器,彰显身份,以传后代。
瓷器虽然坚固,但又有易碎的弱点,一旦破碎很难复原。为使这些瓷器重新得以利用和保存,一些修补技术应运而生。
元末明初的《墨娥小录》中有关于“粘碗盏条”所用黏合剂制作方法的记载:“未蒸熟面筋入筛,净石灰少柞百数下,忽然化开,如水,以之粘定,缚牢,阴干,永不脱开,胜如钉钉者远矣,但不可于水内久浸。”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钉钉”,指的就是“锔瓷”。与拼粘修补法这种寻常百姓家庭式修补工艺相比,锔瓷技艺有专门的修补工具和修补技术,明正德年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锡瓷的核心工具——金刚钻做了明确记述,“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
到了清朝,锔瓷技艺开始得到广泛重视并有了巨大发展。这一时间段的器皿造型华丽多变、装饰繁复华丽、工艺成熟精湛。瓷器内在价值的增加客观上对锔瓷匠人的手艺提出了更高要求,锔瓷修补更为精细化,锔瓷工具也在不断改进下更加完善。同时,锔瓷技艺开始逐渐摆脱对于瓷器单纯的拼补修复,讲究因势因形,在修补过程中融入锔瓷匠人的审美情趣,赋予了瓷器另一层艺术价值。清朝乾隆年间兴起的“锔活秀”,要求锔匠们在修补瓷器时,重视对器具的装饰,将冶金、锻铜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对瓷器进行镶边、雕花、包口、刻字等修饰。
在法国传教士殷弘绪的书信中,对“锔瓷”技术有着详细描述:“同样破裂的瓷片也可以用金刚石接合和修补。在中国,修补破瓷是一种职业,有专门把破瓷片恢复成原状的手艺人。他们用像针似的金刚钻在瓷片上穿几个小孔,再用纤细的自然铜丝接合破瓷片。补过的瓷器可以照舊使用,而且也几乎看不出破裂的痕迹。”
锔瓷匠人及锔瓷场景开始广泛出现于一些描述清朝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中,如清代周鲲的《村市生涯图册》、邹匡祖的《风俗图册》中,均可看到补瓷艺人的身影。
民国时期,锔瓷技艺仍广泛流传于民间,并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分布,如山东的皮钻、河北的弓钻、河南的砣钻等。但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淡出人们视野。一些技艺精湛的锔瓷匠人逐渐转职古玩行、博物馆,投身于古玩古董的修复工作,而更多的锔瓷手艺传人则选择放弃继续从事锔瓷行当,一些锔瓷技艺因而失传。
作为中国传统民间七十二行当之一,锔艺在我国古代流传已久。
锔瓷是一门细致的手工活,比如紫砂壶的锔补,紫砂壶的壶壁比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个人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够,锔得不结实;用力稍大,壶壁钻透,茶水会渗出。手工捶打百余次,茶则凹凸的肌理初现,这种触感,往往最能诠释手作精神的拙朴与可贵。另外,除了基本的修补,如何给这些获得新生的器物赋予新的意义,则是更深的学问。若是简单地修复,那是匠活;修复了还有新的观赏把玩价值,这才是艺术。每一个破损的物件到了锔瓷师手上,都要仔细琢磨一番如何进行巧妙修补,然后再创作。
锔瓷重视以锔合道。每一件作品都有它的气运,锔瓷师不能破坏裂纹和锔钉之间的气运,而是通过添加和设计排列增加其艺术魅力和韵味。锔瓷艺术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纹络不完全由锔瓷师左右,纹络或直,或斜,亦曲亦直,状如枝蔓,形似闪电,自然而生,看似有为却无为;纹络产生后,锔瓷师有一个艺术再创作过程,发挥想象和设计空间,借以阴锔阳锔、花锔禅锔等手工技艺,将艺术审美与锔补艺术巧妙结合,以达到“残不失其真,残不失其美,残不失其贵,残不失其值”的境界。
当代社会中,许多民间传统技艺都面临社会的淘汰,濒临失传,以至于这些传统手工艺中所包含的深刻内在价值和人生智慧被人忽视和遗忘。锔瓷是一门成人之美的手艺,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件,就像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情感。
蚂蝗绊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锔瓷藏品,这件原产于我国南宋龙泉窑的青瓷花口碗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蚂蝗绊中的“绊”是日文古字的“鎹”,江户时期寺岛良安所著《和汉三才图会》中,提到“鎹”即指锔钉,据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儒学家伊藤东涯所著的《蚂蝗绊茶欧记》记载,平重盛舍黄金予中国浙江育王山,育王山住持佛照禅师随后便以该青瓷碗作为回礼答谢平重盛,到日本的室町时代包括瓷碗的这些礼物归当时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政所有。足利将军十分喜欢此碗,倍加珍爱。可因流传时间久远,碗底还是出了冲。于是足利专门派遣使者携带此碗来到我国,恳请当时的大明皇帝照原样再赐一个。可遍访各窑,已仿不出如此釉色的物件,只好命工匠将冲锔住,由其使者又带回日本。因锔钉形状像大蚂蝗,日本人称其为蚂蝗绊。蚂蝗绊锔补作品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更将锔瓷这门工艺技术传入日本,促进了日本锔补技艺和锔瓷艺术鉴赏文化的发展。
目前,锔瓷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在辽宁、山东等地,相继审批了一批地方性锔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但我国目前尚未有锔瓷手艺的国家级传承人,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相比,传统手工艺的受众面相对较窄,不易被大众所接受和欣赏,再加上许多精妙手艺已经失传,锔瓷技艺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代表性的名师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