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需要乡村工匠式人才回归

2017-06-23 23:21郑风田
新城乡 2017年6期
关键词:农民工人才农业

郑风田

2.8亿农民工是“新农人”的最大潜力股——在各类人才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尤其重要。充分利用好2亿多外出打工农民,是未来30年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主要课题之一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一个“优”字;需要调好生产方式,突出一个“绿”字;需要调顺产业体系,突出一个“新”字。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对人才的数量质量要求都很高。

人才还有很大缺口

第一,从传统数量型农业到新型质量型农业,需要新的绿色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经营型人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更多的消费者从温饱进入小康阶段,我国的食物供给不仅面临数量安全,还面临质量安全,如何满足这种数量与质量的双安全,这对人均资源稀缺的我国来说的确是一大挑战。

我国的粮食过剩是低品质的过剩,以往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施用了太多的化肥农药,不但污染了土壤与地下水,还造成面源污染,是不可持续的。改变目前的供给状态,需要采取可持续的发展方式,需要通过产业链的重新整合,对育种、生产、流通与销售进行重塑。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这是对旧的生产模式进行变革,而这些变革的完成需要新的思维,需要新的人才队伍、新的技术变革以及新型经营主体或者“新农人”,这类人才在当下的中国还有比较大的缺口。

第二,“三区”“两园”、三位一体等新业态新发展模式,可以大大提升中国农业的优质水平,但这些模式对人才的需求也很高。“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包括推进三大调整,具体包括:调优产品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上述调整的动作难度都相当大,单纯依靠目前已平均年龄57岁的传统农民,显然已很难完成重任。

第三,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与养老产业,这些功能的挖掘,也需要新型专业人才。一号文件的第三大亮点是,把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土特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央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但现有的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乡村建筑,包括民居民宅,既不规范也不符合乡村地域特点的景观。很多建设盲目地套用城市的一套发展理念,出现了诸多问题。而目前的大学又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设置。这迫切需要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乡村工匠人才。

农民工是最大潜力股

如何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各类人才下乡,成为“新农人”,需要真金白银。“新农人”包括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务农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内部的带头人等。

费孝通先生曾经介绍过传统中国的人力资源双重循环回路,即乡村地区通过科举等方式向城市输送人才,这部分人力资源再通过乡贤回乡等方式,作为“乡绅阶层”回流到乡土社会,并广泛参与到乡村社会的管理和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之中。目前我国这种双重循环早已断裂,农村基本上成为“抽水机”,大量优秀农村青年通过大学、打工、当兵等途径离开农村。国家应该采取有效的政策吸引部分有志农业的青年返乡,重新构建双重循环回路,培养一批新业态建设能手,并且给予荣誉与奖励,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能够留在农村,培育农村工匠式人才。

2.8亿农民工是“新农人”的最大潜力股——在各类人才中,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才尤其重要。实际上返乡创业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法宝,当下不少已经富起来的村庄,大部分的带头人都是走出去见过世面的回乡创业者。浙江横店的徐文荣,年轻时走南闯北,外出打工时发现剿丝厂挺赚钱,于是在家乡也创办类似的剿丝厂,很快掘得第一桶金。全国知名百亿元村江苏张家港市的永联村带头人吴栋材也是一位回乡创业者。

回乡创业的农民与传统的农民相比,一个最大的优势是既了解外边的世界如何精彩,也知道外面世界的不少无奈。这些人与大学生村官相比,不是“飞鸽牌”而是“永久牌”。充分利用好两亿多外出打工的农民,是未来30年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主要课题之一。

回乡创业有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减轻农业土地压力。我国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尚在起步阶段,虽然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经验,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要促进农民工回乡创业,既需要在教育培训方面下功夫,更需要当地政府部门和国家层面的各政策部门通力合作,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回乡创业者建立起全面的保障体系。

应该从娃娃抓起

一号文件指出,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

国外对义务教育之后的一些“社区教育”“双元制教育”等理念值得借鉴。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完成后,相应的农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基本上是缺失的。仅有的培训也只是单向的如何让他们到城市打工,这种单向的流动培训对农业发展很不利。所以应该针对16岁以上,脱离义务教育阶段又未能顺利升学的农村青少年,建立完善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做到“无缝衔接”。针对正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老、中、青年农民,应以社区教育为基础,根据不同职业需求,分别提供各种培训教育。

从更长远考虑,工匠式人才应该从娃娃抓起。我国目前的教育主要是文化课程的教育,未来需要针对16岁以下的农村青少年,引入“双元制”教育理念,增设劳动技能课程,适当安排适应当地需要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教育。培育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得技能课程教育能够更好地贴近农村生产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使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之后能够有充分准备选择未来的职业生涯,为其将来进一步的职业培训打下基础。此外,应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乡土教材尤其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自编乡土教材,使得学生加深对农村、对家乡的热爱和了解与認同感。在教育目标定位上,培养一批立志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农民工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