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切片”
——高密度城市多层住宅旧区消极空间更新方法探究

2017-06-23 11:23黄春华
关键词:山墙消极住宅

黄春华,姜 彬,刘 盛

(1.中南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长沙 410083;2.湖南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株洲 412007)



“垂直切片”
——高密度城市多层住宅旧区消极空间更新方法探究

黄春华1,2,姜 彬2,刘 盛2

(1.中南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长沙 410083;2.湖南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株洲 412007)

高密度城市中的多层住宅区由于建设年代的相对久远以及城市更新尚未波及而存在着大量的消极空间。这些场所由于朝向位置不佳、缺少人员管理等原因而不被人们所关注而成为消极空间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垃圾杂物堆积等滋生城市问题的地方。本文就这种普遍并长时间存在的消极空间探讨其改造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公众参与度,并结合具体案例,为消减旧住区消极空间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高密度城市;多层住宅旧区;消极空间;更新方法

一 引 言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中心与边缘接受着一波又一波的人口迁移流动,其中不乏道格·桑德斯定义的“落脚城市”地区,这些地区可能是下一个文明的诞生地,也可能沦为暴力与冲突的代名词[1],其多层住宅建筑多为外来的乡村移民自建,规模不一,参差不齐,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其中也大量存在着上世纪80年代及其后期城市新一轮的统一规划建设的多层住宅区,其建设年代相对久远,大多数表现得破败的状态。且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单一考量的是建筑体单体的居住功能,未在规划层面对住区内部存在的隐性空间给予充分考虑。

表1 城市多层住宅旧区与周边对比表[2][3][4][5][6][7]

注:笔者这里定义的“周边”范围是在多层住宅旧区范围外200-300米范围内的区域。其中抽取的为较具代表性的多层住宅旧区。

该两种类型的住宅建筑并存构成了高密度城市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密度”是一种极端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在演进过程中,“高密度”便具备了时代相对性,不同时间段的“高密度”程度标准均不同。

本文探讨的高密度城市是在经历了一轮或几轮城市化后处于现今状态下的城市,不同时期密度表象结合于一体。在建设初期遗留下来且仍有大量人口居住的多层住宅旧区与当下发展城市并存,其与周边差距显著,交通设施落后、分散土地所有权以及不合法的土地权等不良因素[8]而导致其不能和一般的城市再开发问题相提并论。其与周边的差异表现主要为功能上的差异以及容积率的差异(表1)。不同城市中的多层住宅旧区建设年代不同,当地土地所有权及其政策不同,差异不同,在城市格局演变的过程中他们均表现为与周边地区功能上的难以接壤,生活方式的难以协调,城市空间在遇到这些地区时难以渗透,这些地区的状态时间持续得太久,生活于其中的居民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的良好发展均受到抑制,而导致其空间可访问性差[9],缺少今后适应城市多种变化或干预的能力。除了消减这些地区产生的消极影响之外,在居住区内人们也不再满足于单一居住需求,更倾向于多元的生活方式。关注这些多层住宅旧区即关注了城市的未来走向。

二 消极空间的定义

相关领域对于消极空间的界定并不相同。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认为积极空间的含义是具有计划性的,能满足人的需求。而消极空间是无计划性,无目的,是未经过人工处理而随机发生的[10],这也是大部分学者认定的消极空间的定义。本文界定消极空间较狭义,是指未能被人们充分利用与关注而产生消极影响的空间。范围是高密度城市多层住宅旧区内的消极空间。具体指的是在前期规划或自建的过程中中未能统筹考虑充分利用而产生相应消极影响的空间。

三 城市多层住宅旧区中的消极空间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

在高密度城市多层旧住区内的消极空间中,由于前期建设考虑不周,普遍具备人们日常活动范围不会到达或则是由于形态呈现线性而始终处于被经过的特征。这两个特点是基于人们行为活动而考虑,因为空间被关注的方式由感官体验及其身体与空间的相对位置共同决定[11]。产生这些特征的原因很多,缺乏关注与管理是滋生消极影响的根本原因。

消极空间除了造成居民在物理空间上的难以与其靠近,难以在其范围内产生活动,更容易产生防备的心理状态。随着持续的时间增加,便难以以积极的行动与心态来应对新的城市更新计划。

四 高密度城市多层住宅旧区建筑山墙面作为更新的切入点

1.公众参与的有效建构。城市空间渗透到这些复杂旧区中时依然能够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关注公众参与度。参与度是一种智力的行为运作方式,在建造实施后存在一定反馈环节。公众参与体系包括参与的主体、参与途径以及保障体系[12]。由于在空间发展过程中受到政府的干预,并且“城市文化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讲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管理者、规划者和设计者综合素质的综合反应”[13],自199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中强调在城市建设前需向公民公示的情况,但迄今为止,公民参与途径与方法均受到很大限制,权衡好智力与权力的关系[14]才能有效地建设为广大人民服务的空间。在这一敏感的互相利益上的冲突中,建立起一个介于个体居民、相关利益集团单元等和政府、管理部门等之间的第三方协调机构是有效的方式。实施过程中,综合开发投资者、管理部门及其居民意见,充分考虑阶段性与可操作性。

2.公众参与的途径与切入点。在探讨如何改造这些消极空间时,各方相关利益的协调以及社会价值的不同取向导致公众参与的实施方案难以在不成熟的地段和大范围内进行。笔者认为找到多层住宅旧区中的小尺度区域进行初步试点插入,能有效应对这种复杂且多变的情况。

把改造建筑山墙面作为一个切入点的原因是:(1)在复杂系统的阶段性更新过程中选择这样的小尺度区域有利于检测可行性,更容易调动公众参与。(2)该区域的普遍属性易滋生消极空间。(3)该区域位置在不影响公共交通的同时能有效容纳公众参与的潜力。(4)区域位置单一容易维护管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山墙面消极空间都具备改造可能性。对于山墙面消极空间位置特征来说,其位置分为两种:(1)处于交通路径的侧方,其空间性质不安定,很难使人得以逗留而获得关注。(2)处于人们视线到达不了或则是不常去的地方,其空间性质死板,不具备生命力。建筑山墙面消极空间其产生的影响较为负面。其本身周围环境卫生,通风效果往往较差甚至可能成为诱发违法犯罪的场所。

现实条件存在很多限制因素,避开这些因素,改造的可能性能相应提高。主要基于这几点考虑:(1) 保证原山墙面没开窗。否则其内部居住隐私性不能得到保证。(2)不能影响交通环境。山墙面的位置往往处于交通路径旁,改造的过程以及结果都会对交通产生干扰。同时,山墙面临路侧面往往用地紧张,再加上其旁可能有设备管线的深埋就使得其更加不现实。但是,基于现实的具体情况,转该点为优势,人流交通穿越越大其受关注度也就越大。(3)原山墙面具备植入外来功能的结构稳定前提,原本不稳定的墙体不能稳定外来结构的插入。

在排除或则避开这些限制因素后通过多维复合功能空间的垂直式设计,引导居民在消极空间中拓展自身的公共活动,,提高多层住宅区的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程度。

五 案例:“垂直切片”—上海淞南四村社区消极空间的更新方法

“垂直切片”在本文的含义是在复杂的居住系统中插入的外来构筑物,该构筑物依托原有住宅,在结构上依托,在功能上互生。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各方利益争端以及一般城市开发中大面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本文结合案例来探讨具体策略与方法,在前期假想预设当地社区公众参与机构的正常运作(图1)。案例位于上海市宝山区淞南四村社区中(图2),该社区于上世纪80~90年代,其建筑整体均为6层楼,居住密度大。被改造建筑东面与西面分别是河道与居住区,山墙面处交通路径旁,人流活动量大、业态丰富,是潜在的人们聚集场所。基于现实,其与道路距离相对较远,且附近6米内并无设备管线的预埋,其山墙面也无开窗,改造便具备了可能。空间相对狭小,改造利用总体策略也就十分明确:充分利用垂直空间,在最小空间里制造出更多的供居民参与活动的空间。该方案从提出到实施需寻找投资方以及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技术小组,一起配合公众参与的协调机构,采集多方意见,规划部门就可操作性落以阶段性实施,最后由社区宣传监督部门与居民行使有效的参与权、监督权与知情权。1)增加山墙面的功能属性。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功能的复合是基本方法。消极与积极空间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没有任何联系的空间。正是由于空间的单一性进而导致了空间的消极性,多功能的复合使得空间具备积极的可能。正如美国建筑师、犯罪心理学家纽曼(Oscar Newman)所说的“可以防卫的空(Defensible Space)”[15]。转单一消极空间为多功能复合空间是本改造方案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图1 当地社区公众参与管委会与各方关系图

图2 居住区总平面图

图3 改造剖面图

由于该改造方案中用地紧张,功能的复合即基于垂直空间的复合(图3)。把不同功能的小空间置于改造方案中,增建的附属体共6层,每一层具备自己的功能属性。第一层为一个进入空间,配合景观植被设计,暗示家的定义,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图4-a)。二层平面是小餐饮与茶吧的布置(图4-b)。三、四层平面是纯景观的布置(图4,图4-c),是一个纯欣赏而非盈利的空间,居民可以在这里养自己的花并且与大家共同分享。六层平面是咖啡厅(图4-d)),处于相对安静的位置。其功能虽不相同,在空间上处于复合状态。

其内部存在错层,空间层次丰富。并且垂直交通并不直向布置,而是曲折布置,借鉴的是园林中移步换景式的景观体验,这样的多层级体验有利于空间的有效复合。

1.加强山墙面的边角空间

(1)视线上的考虑。由于消极空间的特性是人们的视线无法到达而很少获得关注,处理好山墙面的转折处关系能把人的视线延伸至山墙处,使得积极空间渗透至消极空间(图5)。 具体延伸视线的做法正如本案例,即基于垂直切片的做法,其改造新加的实体必须是以“突变体”的形式出现,“突变”是指其其材质与原住宅不一致,这样在住宅的尽端能捕捉住人的视线,使得其视线停留,获得关注。方案中采用的是白乳漆材质,在整个环境中博人眼球。在视觉层面上形成空间渗透,达到改造的目的。

(2)与原建筑的关系。在建筑内部,基于改造的现实,山墙面原本是不开窗的。如果是通廊式布局的老住宅,这一情况便可变。正如此案例,能把住户内居民的的视线引出至室外山墙面空间,做到空间内外渗透。在建筑的外部,其关系通过延伸视线的做法来完成,改造新加的实体是以“突变体”的形式出现。

图4 a)-f) 一层至六层平面图

图5 底层平面图

2.活动功能的安排

(1)公共活动的竖置。在方案中,引入具备盈利性质的功能和纯公共活动性质的功能,如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健身俱乐部、会所、图书阅览室等,目的便是杂糅可能的公共活动空间于一身来扩大其在旧住区内不同年龄层次中人的影响力。

(2)在方案中置入外来空间能增加居住区当地的影响力。能获得当地居民对于自身居住文化与外来产生碰撞而产生的新鲜感,能够建立起跨区域的居民交流方式,置入外来的功能能增加其区域性的影响,能获得远处居民的关注,甚至可以尝试置入艺术家工作室的功能模式,以低租金的方式出租,通过前期低冲击的开发模式达到增加其在起步阶段的适应性的目的。

(3)景观绿化的意义。在方案中,垂直的方向上布置园林景观配合蜿蜒的垂直交通结构能使得空间本身获得垂直式的园林体验。由于需要定点地去该场所与其它居民共享栽培的植物,故除了在垂直空间中体验植被环境的同时,还有利于居民之间由于彼此长久互相关注而形成的可持续性交流模式。

3.改造的结果与意向

通过具体改造方案来论述城市住宅旧区的建筑山墙面加入突变体“垂直切片”来改善其消极空间的特性,最终达到改造的目的(图6)。

图6 改造方案图

4.管理监督与维护

除了需要社区部门更需要居民自身参与,对“垂直切片”的试点进行日常的

评估保护、维修、日常使用等。然而情况复杂多样,存在个人单元占用集体资源等现象,故可通过居民社区团体力量、通过法律授予其一定管理权利。在阶段性的试点运营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管委会对其做评估,在达到预期目标后上报规划管理部门再展开下一个试点的选址与建设,针对当今这种由于制度的约束而导致的当地居民投资动机与能力的减弱[16]的情况,以点形式在小尺度范围内铺开的策略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5.场所的意义

原本拥挤单一的居住环境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具备一定场所意义的“建筑插入体”,具备场所意义的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该建筑与其营造环境的总和。

改造前的环境只能被称之为场地,仅仅能够容纳居民的一般性活动,如穿越、交易、交谈等,仅仅作为一个容纳居民勉强正常生产活动的容器而存在,而不具备休憩的属性,而休憩则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积极空间的营造,因为积极空间的营造即场所的营造。“垂直切片”作为一个能够能使人驻足、交流、远观,进入,眺望、工作、生活、休闲的生命体而存在,并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的辐射,人们在其内部或外部产生思考、停留、观察等行为,也就具备了一定精神层面的意义。

六 结 语

关注边缘空间即关注场所本身[17],完善居住旧区边缘地带的消极空间即关注居民日常居住的场所,以人本为主导的设计,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对于塑造城市活力、社区活力有积极的作用。

笔者认为结合不同高密度城市旧区多层住宅建筑的不同现实条件,通过在旧住区内增加多个这样的山墙面改造小点,增加这样的预设平台,通过初始阶段的低强度[18]居民接触为其他形式的公共活动奠定基础,在居住区内部产生积极影响,触发激活旧区居民的公共活动,通过在其内部的邻里活动扩大居民不同层次的需求,做到真正地以点带面形式在旧居住区消减消极空间。

[1] [加]道格·桑德斯. 落脚城市[M]. 陈信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 长沙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长沙调查队. 2013长沙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武汉市统计局.武汉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队. 2014北京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5] 王建平,马俊贤.上海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6] 深圳市统计局. 深圳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7] 国家统计局. 2015广州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8] Yani Lai,Xialing Zhang Re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ites in the Chinese‘villages in the city’:an empirical study of Shenzhe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5: 24.

[9] Roshanak Mehdipanah,Ana Manzano,Carme Borrel,Davide Malmusi,Maica Rodriguez-Sanz,Joanne Greenhalgh,Carles Muntaner,Ray Pawson..Exploring complex causal pathways between urban renewal,health and health inequality using atheory-driven realist approach[J].SocialScienc &Medicine.2015,(124):266-274.

[10] [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 伊培桐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张俊磊,汪民,公众参与视角下的社区邻里空间设计研究综述 [J],华中建筑,2015(6):24-28.

[12] 陈玮,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13] 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4] 刘盛,城市空间发展论[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5] 贾文兵,居住区消极空间改造浅析[J],山西建筑.2008(34):63-64.

[16] Yani Lai,Yi Peng,Bin Li,Industrial land development in urban villages in China: A property right perspective,Habitat internationalpress.2014(41):185-194.

[17] 刘煜,居住区边缘空间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8] [丹]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Vertical slice”——The update method study of negative space of old multi-storey residential area in high density urban

Huang Chun-hua1,2,Jiang bin2,Liu Sheng2

(1.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 Sha 410083,China;)(2.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 Zhou 412007,China )

High density urban exists lots of negative space in the multi-storey residential because their building time was so long and urban renewal was not arrival .due to the poor orientation,not being concerned by people,lack of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so on ,these places become a part of the negative space,even become garbage problems in cities,debris piling up.In this paper,as the common and long time existence of the negative space,we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its reconstruction and its possible public participation,and combine the specific cases,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old residential areas to reduce negative space.

High density urban;Multi-storey residential old area;Negative space;Update method

2016-01-12

“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3BAJ10B14-7);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X2016B641)。

黄春华(1967—),女,湖南湘乡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博士生,湖南工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环境景观设计理论与应用 。

TU241.7

A

1008—1763(2017)03—0155—06

猜你喜欢
山墙消极住宅
陈沛捷 庄绿妮
Jaffa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绿山墙的安妮(五)
绿山墙的安妮(四)
绿山墙的安妮(二)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