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承鑫
【摘要】本文通过选取经济形势衡量指标,从多个方面分析中美两国的对外贸易影响因素,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度量不同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并且在比较中提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建议。模型结果表明,对于中国的进出口而言,汇率,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价格购买指数(PPIRM)与其有着显著的线性关系;对于美国的进出口贸易而言,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比,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以及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价格购买指数(PPIRM)这都是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这与中美两国不同的产业结构,整体的经济形势等相关联,对于中国而言,未来的产业结构改革,整体的经济形势判断尤为关键。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线性回归模型 国内生产总值 消费者信心指数
近二十年来,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发展速度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全球化进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国际地位,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本文旨在通过构建多个影响指标来衡量美国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并构建计量模型,进一步比较当前条件下美国与中国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为中美未来的贸易政策提供基础的分析依据。
一、变量与数据选取
本文将被解释变量进出口总额统一表达为Y,Y1表示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为亿人民币元,Y2表示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为百万美元。在解释变量方面,影响进出口总额的因素有很多,我们为了能够定量的通过计量模型来进行计算与分析,选取了如下解释变量:
第一,汇率(中国用X1表示,美国用X11表示):汇率可以通过影响本国产品的表示价格而对产品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产生影响,而商品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一国的进出口水平。X1表示一百人民币可兑换的美元数;X11表示的是一百美元可兑换的人民币数量。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国用X2表示,美国用X12表示):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代表其在国际上竞争力越强,因此对该国的对外贸易情况也有不同的影响,其中X2的单位为亿人民币元,X12的单位为十亿美元。
第三,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中国用X3表示,美国用X13表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我们选取服务业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作为我们的解释变量。服务业相较于农业与工业更多是对国内经济市场的影响,而工农业的产品与原材料则更多地影响对外贸易。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不同国家的对外贸易甚至是整体经济市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能够有效的展示出不同国家在不同时间产业结构如何作用于被解释变量。
第四,消费者信心指数(中国用X4表示,美国用X14表示):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的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的经济水平经济形势,预期收入与支出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量。我们认为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与消费观念对于进出口来说存在一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作用于进出口市场,进一步的使被解释变量产生变化。
第五,工业企业原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PPIRM)(中国用X5表示,美国用X15表示):是反映工业企业为了生产投入而购买原材料燃料等时所支付的价格,我们用这一指标来衡量国家内部生产机构生产成本的变动,生产成本会对产品价格产量等构成影响,导致对外贸易的变动。数据来源仅仅提供了每一年的该价格指数变化率,因此我们将初始年份2000年的该价格指数设为1000,通过变化率计算出每一年的工业企业原料购进价格指数,来运用在模型中。
文中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和choice金融终端,由于数据的时间限制,针对中国我们选取2000~2015年作为分析的时间段;针对美国我们选取2000~2013年作为我们分析的时间段。
二、模型构建
我们选取了上述五个指标作为我们的分析依据,通过观察散点图(注:由于篇幅所限,散点图略去)可以发现消费者信心指数可能对进出口贸易的整体情况影响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信心指数更多的作用于国内经济市场,而且进出口贸易影响因素较多,具体分析还需要建立计量模型,因此根据上述结论,我们构建以下多元线性计量经济模型:
我们首先对中国的数据用Eviews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
由回归结果可知,R2=0.994529,X2=0.991793,这表示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F统计量的值为363.5305,较大的F值表明被解释变量进出口总额与五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虽然F检验的结果与拟合优度都比较好,但是X3,X4的t统计量较小,其p值较大,表明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与消费者信心指数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影响不显著,我们可以认为模型中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使用修正Frisch法来解决。我们将五个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找出其中拟合优度最大的解释变量。通过Eviews的回归结果(如表3、4)我们选择包含X5的回归方程作为我们的基础回归方程。
接下来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其它的解释变量,重新进行线性回归。如果加入后的模型拟合优度变大,且各变量的参数统计仍然显著,则在模型中保留该变量;否则则不在模型中保留该解释变量。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略去这些变量的具体回归过程,直接给出回归结果。
通过对X3和X4的回归分析发现,加入解释变量X3,X4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没有明显上升,且新加入的解释变量显著程度较低,对于原有的解释变量影响也不大,因此我们不在模型中加入X3,X4。最终我们确定我们的回归模型为:
接下来我们使用之前的回归结果对该计量模型进行假设检验,我们首先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
原假设H0: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备择假设H1:模型存在自相关
模型的DW统计量为1.59,Du
接下来使用Eviews进行异方差检验,回归结果如表13:
由回归结果可知,P=0.1908>0.05,因此我们的模型中不存在异方差,因此我们的模型是正确的。所以关于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的线性模型可以表示为式3:
Y=68896.66-2309650X1+0.338212X2+220.7906X5 (3)
该模型所表示的经济意义是,当汇率因素变动,其他不变时,1人民币每多兑换0.01美元,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减少23096.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每上升一亿元,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上升0.338212亿元;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购买价格指数每上升1,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上升220.7906亿元。
同理,我们得出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可以表示为:
Y2=-3539958+39.71784X12+34872X13+1248.36X14+475.2753X15(4)
该模型的经济学意义是,当其他解释变量不变时,当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十亿美元时,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上升3671.784万美元;当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上涨百分之一时,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上升348.72亿美元;当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1时,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上升12.4836亿美元;当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购买价格指数上升百分之一时,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4.752753亿美元。
三、主要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最终建立出如下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1表示中国的进出口总额,Y2表示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总额。
在我们之前的模型假设里,选择了汇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占GDP的百分比,消费者信心指数以及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购买价格指数作为我们的解释变量。在实际的建模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与美国的对外贸易所受影响的因素是不同的,我们所选取的变量在不同国家的进出口情况中的显著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中国而言,汇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原材料购买价格指数是较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其中汇率与进出口总额负相关,而国内生产总值和购买价格指数则与被解释变量正相关;而第三产业占比与消费者的信心指数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对于美国来说,除了汇率外,其余的四个解释变量均会显著影响美国对中国进出口情况,并且都是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中美两国整体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等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汇率对于中美两国而言都是国际经济形势上重要的一环,但是中国因为更多的承担着生产国的责任,所以出口商品的标示价格变化可能会更多得影响其整体的对外贸易情况。而美国长期以来处于贸易逆差,相对而言汇率的影响可能比较有限。进口商品价格受关税等其他因素控制,汇率变化可能无法像其他因素那样显著的影响进出口的贸易。同时,与我们在建模之前的散点图分析相反,我们发现这一变量前系数的符号是反的,这或许是因为其影响因素相比其他发生改变的原因。
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反映一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中美两国的对外贸易中都起到比较重要的影响,与整体的进出口之间关系很大。因为我们在选取被解释变量是选择的是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因此我们无法将两个式子的系数直接进行比较。但是通过统一单位之后我们可以发现,GDP对中国影响可能要稍大于美国,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整体处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各方面的经济形势较为稳定,GDP的提高对于其他领域的促进作用相对于中国这一发展中国家而言比较有限。但总体上而言,国内生产总值依然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产业占比也是对进出口均有显著影响一个指标。相关理论认为,服务行业的产出一般不出国,因此会导致进出口的反向变动,但是对于中国而言,第三产业占比的变动却未显著影响进出口的总额,这可能是由于其对进出口产生的作用相互抵消,无法在总额上产生明显的影响。美国的服务产业上升可能会导致来自中国的进口上升,另一方面数据中显示的美国服务行业占比较高,变化并不明显,因此产业结构的改革对于其整体的进出口贸易的改变可能很大。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衡量消费者消费观念以及消费心理和对未来的预期等的指标,中国整体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变化不大,因此对于整体的进出口贸易水平影响并不如其他因素那样显著。而且这一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国内的整体经济形势,因此与国内生产总值等变量可能彼此相关。而对于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因为其整体的现代化程度与国家化程度更高,可能受世界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更大。而且消费者的信心指数的变化对于其与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中国之间的进出口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购买价格指数是一个衡量生产成本的指标,这一指标对于中美两国的贸易情况都有显著的影响,这一指标越高,进出口的总额也就越多,这符合固有的经济理论。较高的生产成本是商品与服务的总价值有所上升,造成整体的对外贸易上升。
四、对策性建议
通过对上述两个计量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整体对外贸易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进出口总额不断扩大,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与发展。对外,首要的就是保持当前的国際地位与形势,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作为对外贸易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汇率的稳定对于增大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在进出口贸易上的选择。当今的国际形势较为固定,能源供给国,原材料供给国,服务供给国等国际定位比较明确,中国应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贸易伙伴的选择与交流上更进一步。对内,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是不可缺少。以此为目标,我们还需要对产业结构,居民整体生活水平,物价指数,收入分配等问题上进行更多的探讨与改革。中国拥有着极高的生产力水平,但是还需要向着科技创造的目标继续努力。从我们的模型2中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进出口与其内部的经济形势社会形势等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还需要多关注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能够对新的变化做出预判或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2]崔日明.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学家,2014.
[3]陈俊聪.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结构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2014.
[4]陈健行.人力成本上升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探析——以制造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5.
[5]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Grossman.G.,and Helpman.E.,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