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谷昂藏
美丽富饶的宝岛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星移斗转,岁月沧桑。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许多优秀儿女、志士仁人为开发、建设保卫这块热土,流下了无尽的汗水和鲜血。清道光年间官至台湾最高行政长官署理台湾知府兼授按察使、分巡兵备道仝卜年,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仝卜年,1781年(乾隆46年)出生,字子占,号涧南,山西平陆县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秋,29岁的仝卜年到省城参加乡试。因诗、词、赋、文超群,主考官极为赞赏,为仝卜年出了特榜。翌年春,仝卜年赴京参加会试,被授予进士,分发广东高明县任县令。到任未及3个月,忽闻母亲病逝,按清制惯例,“奉讳归里”,为母守孝。
惠安显政、倡学举院
仝卜年清代历官37年。
嘉庆十九年(1814)十月,仝卜年丁忧期满,出任福建惠安县知县。
仝卜年在惠安县任知县前后15年,励精图治,政绩卓著,据文献记载,“所到除奸剔弊,革新政治,百废俱兴”。他主张生活要节俭,衣遮体即可,食充饥足可。平时“能节一粒则一粒,能节一分则一分。日积不见多,而岁积则日盈,苟逢旱涝灾荒,未必致捉襟而肘露也”。他不但自己率先垂范,而且通饬全县官民勤俭节约。在饮食方面,不许网罗水陆禽兽,只需适口即可;在衣着方面,要遵循一般款式,适体即可,不许华丽斗奇。为了推行简朴之风,他俾令为民上者:“躬先俭朴,谆谆劝导百姓,务使百姓咸知物力艰难。转相化勉,共返淳朴之风,移风易俗。”并将简朴之举作为考核官吏贤劣的一条标准,凡是不能节俭、不教化黎民百姓的官员将以渎职罪进行纠参。
1827年(道光七年),47岁。据《惠安县续志》记载:“道光七年知县仝卜年倡捐“文峰书院”,以倡文风。很快得到了当地仁人志士的积极响应。邑人输捐一万一千九百余金,择邑东门外附郭地建造。时富甲一方的回民南洋航海归侨郭用锡,多年经商,深知没有文化的困难,目睹外国科学的进步,一听说县令要建书院,即命时任盐运司知事的儿子郭金榜捐白银二千两,并差人用箩筐挑往县衙上交,一时轰动全县,“以闻于朝”,清宣宗颁发诏令,封赐郭用锡夫妇“道光敕命”绢本,县令仝卜年受到了褒扬。这是仝卜年从仕途上首次所建立的殊勋。
1829年(道光已丑九年),49岁,该年秋文峰书院落成,仝卜年题诗七绝八首,表明心迹。序曰:“邑旧有书院二:一曰育英,二曰螺阳。后俱沦没无存,而惠顾文薮,每试童子军三千,县署逼仄不能容,仕恒苦之。余与兰陔孙军谋改筑东郭外,更名文峰兼作试院。道光己丑新秋落成,时余将北上,率题八绝,用颠末并勖多士云。”
宜兰恤民
道光十一年(1831)年底,仝卜年因在惠安县任内清正廉明、治理有方而被朝廷重用,升任台湾抚民理番海防粮补通判,驻噶玛兰厅(今宜兰县)。
噶玛兰厅原属未及开辟之地,因此,仝卜年赴任前,当地社会依然十分混乱,族群械斗现象甚烈,每一次械斗总是杀人烧房子,祸及妇女儿童。然而,由于官府怕人报复,不敢禁止,致使械斗愈演愈烈。
仝卜年到任当日,便遇聚众械斗,他不畏强暴,力惩十余名怙恶不悛的械斗首领,按律斩首示儆。至此,那些惯于械斗者闻“仝卜年”之名无不胆战心惊,或敛迹,或逃匿,械斗由是根除尽绝。
道光十三年(1833)春,噶玛兰厅一带遭遇岁荒,集市米价昂贵,百姓叫苦不迭。仝卜年查照前规,谕集总董,给领碾济,依期归补。即从常平备贮谷仓内,借碾两千担谷平粜,冬成籴补归仓。既免乞籴邻封之烦,又省富户摊派之扰,且又让旧谷推陈出新,而无朽蠹之虞。储之有余,民食无艰。自此,仝卜年名声大振,当地百姓编出歌谣来颂扬仝卜年的政绩。
安定台南
《山西乡贤传》记载仝卜年在台湾任职的政绩时,曾有这样一段简略的描述:“1840年台湾内忧外患,在英夷入侵宝岛台湾时,有陈姓结党万余人。卜年闻之,一夜驰二百里,晓以利害,立即解散。一时有‘生佛之称。”这绝非神话,而是史实。
《台湾仝史》记载: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仝卜年就任台湾知府七月,忽接台南县衙奏报:该县学甲乡光明村村民陈世英聚众一万余人,已占据了中洲惠济宫庙起事造反,准备攻打臺南县府。仝卜年接报后,并未立即采取镇压行动,而是召唤来几个当地乡民,倾听他们诉说,了解台南之乱的真正原因。随后,仝卜年不带一兵一卒,单人独骑,星夜飞驰二百余里,赶到台南县中洲惠济宫,对陈世英晓以忠义,谕以国法,话语慷慨激昂,字字句句动情。陈世英听罢,当即下跪,声泪俱下,将激变过程一一说明,并答应立即率众出山。
一场声势浩大的台南之乱,未动一刀一枪,未伤一草一木,就这样被仝卜年平定了。为集中全力抗英赢得了保障和宝贵的时间。
抗击英舰入侵,坚守海防
仝卜年1831年(清道光11年)调升福建台湾开发区噶玛兰厅(今宜兰县)通判,1835年道光15年,赴升台湾海防同知。1840年(道光二十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当年七月英舰窜抵台湾鹿门外洋,身职台湾海防同知的仝卜年与总兵达洪阿,道巡姚莹运筹谋划抗英入侵,调拨地方一切人力、财力,即时补充支援抗英战争。首战击退英舰入侵。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61岁,同年9月,英舰在侵犯闽浙沿海的同时,两次窜犯台湾基隆口。仝卜年率台湾道姚莹、镇总兵达洪阿同心协力率兵击退。奏报后道光帝赏达洪阿骑都尉世袭,姚莹云都尉世袭。清廷以福建台湾府御敌出力,赏仝卜年戴花翎。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62岁。本年三月英军三次进犯淡水,彰化间之大安港,在知府仝卜年部署地方全力的支援下,达洪阿、姚莹率兵预设埋伏,诱敌深入。英舰鼓轮直入港口,触及暗礁,伏兵齐起,奋勇擒敌169人(其中白人24人,黑人145人),炮20门,军械数百件。捷报再上,三战三捷。道光帝亲书硃谕,赏达洪阿太子少保衔,加姚莹二品顶带,赏仝卜年戴花翎。
1843年8月,在耆英、伊里布投降派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签订《中英江宁条约十三款》即《南京条约》,道光帝批准了这个丧权辱国条约。道光廿三年一月,伊里布与英代表璞鼎查会晤黄浦江面,又提出台湾杀俘事件,二月怡良抵台查办台湾杀俘事件。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歪曲事实真相,反诬台湾抵御外辱事实,要求惩办台湾爱国官吏。清廷屈服于英国压力,竟将达洪阿、姚莹解京革职治罪,仝卜年降二级留任。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65岁。清廷授仝卜年福建台湾府正堂,加十级。记录十次。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67岁,清廷诏令兼授仝卜年按察史衔分巡台湾兵备道。仝卜年经历了自大清中兴到由盛转衰的嘉庆、道光三十余年的痛苦经历,历尽磨难,可心系台湾人民。开发建设台湾岛十七年之久,并亲历沙场,协同并指挥粉碎英军企图入侵台湾岛的图谋,为捍卫民族主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民族爱国英雄。
魂系台湾
仝卜年刚到台湾时,当地生产不发达,社会经济比较落后。为此,他手把手地教会了当地百姓耕犁耙耱,春种秋收,并让其夫人教习农家妇女纺线织布,缝制衣服。据史书记载:仝卜年去台湾后,曾“两建学校,修城垣,抚流亡,折疑狱,剔奸宄,皆以最报”。实行有教无类,尽量让贫苦农家子弟入学受教育。仝卜年还改革了当地一些陈规陋习,禁绝了带有原始群婚遗留的落后婚姻制度,免除了那些耗资费时迎接长官的铺张场面。同时,又把大陆原籍的医学、卫生经验带回台湾,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起到了互相促进的作用,密切了海峡两岸之间的关系。
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仝卜年因“丛挫尤甚,辞老病不得,以劳瘁卒于官”,享年67岁。仝卜年台湾历官整整十七年,因劳累卒于官任之上。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按照其遗愿,仝卜年夫妇遗体后被运回故里。道光帝派遣官员护送至平陆辛店村,沿途送葬的群众长达十余里。至今台湾仍有不少“仝爷庙”,每逢清明节,祭奠民众络绎不绝。
现今台湾蔡英文当局将中国史置于台湾史的对立面,以“台独”史否定中国史观,将台湾意识扭曲为“台独意识”,“去郑化”、“去孙化”和“去蒋化”都成了“去中国化”和“谋独”的一部分。更有深绿人士抱持“皇民史观”,漠视台湾人民抗日历史,反而歌颂日对台殖民统治。蔡英文执政以来,“台独史观”和“皇民史观”合流,并得到民进党握持公权力的助推,岛内社会在史观上的对立加剧。
在海峡两岸如此诡谲乱云的纷争之时,努力发掘并展现仝卜年为官台湾十七年期间,开发建设台湾文化,经济发展的翔实史料,并讴歌一代廉吏对台湾发展的历史贡献,是两岸血浓于水,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渊源,也是反击台独最好的利剑。
今天我们纪念民族英雄仝卜年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政治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