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故事有味道

2017-06-22 16:42刘琦
前卫文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状元老家年轻人

刘琦

爸爸的老家在鲁西北农村,他很早就出来当兵了,所以我从小到大很少回农村老家,对家乡的了解很多都是从爷爷奶奶和爸爸给我讲的故事中得来的。农村的故事听起来很真实、淳朴,但是也很有味道。听老家人讲的那些传奇轶事和各种版本的故事,细细揣摩,一些看似带点封建迷信色彩的乡间故事,以它们独特的时代背景和人文魅力,给人以方向和启迪。

爸爸小时候一年的盛夏,有人说县城北一个镇上即将成熟的玉米地里出现一个无底深洞。不知里面是妖还是仙,如果给这个洞烧纸钱、行大礼,虔诚祈祷,然后让家中的病人服下纸钱的灰烬后,就会病体好转,痊愈康复。这个消息一传开,周边几十里甚至百里之外的人们,用推车、牛车、自行车,载着久病缠身的亲人,奔赴这个“神奇”的洞口。平时觉得都是一些健康的人,这时也有的因为皮肤病、内科病,甚至一些难言之隐的病纷纷举家行动,来请诊断。有时病人多的时候,玉米地里人声鼎沸、星火不绝,来晚的可能还排不上号。一些家离这比较远的病人,天还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带着干粮和水,一路风尘仆仆,就为了来这里烧点纸,祈求身体康健。

如此情景,持续半个多月,前去烧纸行礼的人才渐渐少了。祈祷过的病人们,是否痊愈不得而知,有人病好了,也许是心理暗示的作用,有些人没有痊愈,确实是沉疴难愈,无力回天。据说,政府有关部门曾用设备去探测过那个深坑,并没有什么特别发现。可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还趋之若鹜,甚至步行百里前去求医问药呢?现在想想,当人对现实失去信心和希望时,往往就会寄希望于封建迷信。当时的社会医疗条件十分落后,身有疾患而又无处求医的村民们只好用这种方法来求得健康,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提升社会医疗水平的期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萧条,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处于一个极低的标准,农村里娶不上媳妇、过着光棍生活的大龄青年不在少数。离爸爸的村子不远处的李家村有个老光棍,快四十岁了还没娶到媳妇,虽然他人也算勤快,吃苦耐劳,但就是因为家里太穷,周边村子里没有一个姑娘愿意嫁到他家。有一天,他干完农活回家,发现家里又干净又整洁,自己的衣服洗好叠放在床头,热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可屋里屋外却找不见别人。连续十几天都是这个样子。消息不胫而走,邻居们都说他肯定是偷偷摸摸娶了个大姑娘回家,争相去他家一睹为快。当邻居们随他回到家的时候,家里却又变成了老样子:房间乱糟糟,衣服脏兮兮,锅灶冷冰冰的,哪儿有半分传说中的样子。从此,这个“幸福”的光棍又恢复了邋邋遢遢的老样子。

现在想来,这个类似于“田螺姑娘”的故事肯定是以讹传讹,被神话了。在当时,“田螺姑娘”的身上寄托着穷苦农民美好的人生梦想:一处遮风避雨的房子、一个贤惠的妻子、一桌可口的饭菜。

爸爸跟我讲,在他小时候,山里、河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虽然那时候的人们生活水平不高,但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很好。比如,老人们经常吓唬孩子们不要伤害小动物,因为像蛇、蛤蟆、喜鹊这些动物都有灵性,伤害了它们会遭报应的。传说,村里有一个年轻人,娶了一个漂亮的媳妇,生了一个憨厚结实的胖小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充满希望。有一天,这个年轻人看到一只野猫在偷吃自家簸箕里的粮食,就一棍子打过去,野猫受伤而逃。几天之后,自己的孩子无缘无故的大病一场,仿佛自己的孩子跟那只偷吃的野猫之间有某种命运的连接……

这个故事,现在看来也许超越了科学的范畴,有些匪夷所思。但正是类似这样的一些故事,震慑住了淘气的孩子们,让他们不敢对时而出现在眼前的野生动物们下手伤害。我想这正是老一代人煞费苦心传播这个荒诞故事的目的所在吧,让一代又一代人保持一颗善良的本心,不去破坏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每逢佳节,万家团圆、亲友相聚,饮酒助兴必不可少。农村人性情都豪爽,特别是年轻人,一喝酒就容易喝多,喝多后有醉倒在大街上的,有回家跟媳妇吵架的,还有邻里之间大打出手的,出各种洋相的都有。于是这样一个故事就开始流传:有一年春节天降大雪,人们都在家里享受忙碌一年之后难得的休息。有个年轻人,禁不住邻村朋友的热情邀请,去朋友家串门。好友相逢,分外高兴,就多喝了几杯,喝完酒摇摇晃晃往家里走。走到村东头的树林时,在路中间出现一只白狐狸,狐狸开口对年轻人说:“你走错路了,我领你走吧!”年轻人就迷迷糊糊地跟在这只狐狸后面。他走啊走啊,一直走到鸡叫天明,突然清醒过来,发现自己围着树林子不知道走了多少圈,都已经把雪踩出了一条小路。年轻人害怕地跑回家,休息了好几天才缓过劲来。如果不是天亮鸡叫了,年轻人恐怕会一直走下去,直到累死在路上。

老人们用这样的故事,吓唬年轻人们不要喝大酒,尤其是在晚上不要外出喝大酒,容易受到鬼仙的捉弄。当时并没有禁止酒后驾车等类似的法律规定,智慧的农民用另一种形式来约束住年轻人,让他们健康生活、安全出行。

爸爸常跟我说,农村人和城市人相比,有一种别样的淳朴,他们常常把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放到一个个小事中教育后人。爸爸给我讲过一个蚂蚁的故事。很多年以前,老家有一个读书人和其他几个书生一起进京赶考,中午在一座破庙里歇息,都拿出自己带的干粮来吃。正吃着,这个读书人发现他的馒头上有一只小蚂蚁,他轻轻地把它捏下来。同伴喊:“捏死它,偷吃我们的干粮!”书生摇了摇头,轻轻地把它放在地上,对它说:“去吧,可怜的小蚂蚁!”蚂蚁停留了片刻,飞快地爬走了。考完后,书生突然想起,“主人”的“主”字少写了一点,成了“王人”,气得捶胸顿足,看来今年是考不上了。但榜发下来,这位书生却高居榜首。原来小蚂蚁知道这件事后趴在了试卷上,主考官没看出来。

每当回想起这个故事,总能让我感受到一丝丝温情,仿佛严寒中的一抹阳光,酷暑中的一缕清风,荡涤着被喧嚣的城市生活扰乱的心境。正是这个有趣而又深刻的家乡故事,让我牢记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它就像种植在我心灵里的一颗种子,跟着岁月一起生根发芽,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对比现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农村的教育方式显得刻板而又生动,质朴而又简单。老家附近的村子里有一塊神奇的石头,被称为“状元石”,据传此石头出自一个清朝年间状元家庭,如果学子在考试前,到这里摸一摸“状元石”,就肯定能金榜题名。后来这家人把“状元石”从自家院子里挪了出来,让村里上学的孩子们在考试前都能来摸一摸,沾一下“神气”,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这也在老家成了爸爸那一辈人约定俗成的习惯,听说到现在还流传着这一做法。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的良苦用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熠熠闪光,陪伴我们慢慢长大。在那时,农民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读书考大学是唯一的出路,也是最光宗耀祖的事情。“状元石”寄托着农民们对后代走出农村、过上好日子的莫大期许,也体现着没受过教育的农民对“知识改变命运”这个道理的切身感悟。他们不会教孩子“语数外”,也没有能力给孩子请家教,更不会帮孩子填志愿、选学校,但他们用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的行动,激励着子女刻苦学习,奋发向上,成人成才。

爸爸听着老家的乡间故事长大,我也在爸爸给我转述故事的时光里,走入了大学的校园。正是这些让人难忘的故事,让我在成长的岁月里感受着不一样的味道,让我在喧闹的校园里,获得独有的一份安宁。

猜你喜欢
状元老家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我的老家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年轻人如何理财
退路
在老家过年
状元商品
白发状元
状元何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