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新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是,不少教师面对学生不妥当、不正确的行为时,第一反应总是直接指出错误,加以批评、指责,這并不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相反,学生很有可能会越来越抗拒与教师合作,甚至越来越不自律。
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才能使学生在感到困惑时,愿意去听教师的声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换一种方式去替代批评。
一、描述看到的现象
教师应该树立“孩子就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的观念,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要尽量心平气和,把看到的问题描述出来,帮助他们一起解决。
平时我总会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准备下一节的课。只要预备铃声响起,孩子们就会迅速收拾好桌面,准备好英语书,然后按照我的一贯要求,趴在桌面上闭目休息,以便能够静心开始上课。
但下午的课有时候我要从另一栋楼赶过来,能提前到的时间就很有限。有时候预备铃声响起后,我匆匆跑到教室门口,常常看到一个个小脑袋前后左右地晃动,班里嘈杂声一片。
“预备铃声响过之后要趴下休息、等待上课。”这个道理是每一个孩子都知道的,老师提这个要求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这样“明知故犯”的事情也许每个教师在每一间教室里都会不断遇见。但批评与指责只能发泄教师的情绪,并不能帮助学生巩固良好习惯。
我常常语气平静地描述现象:“我看到有几个小朋友没有按照规则等待上课。有的没趴下,有的在讲话,还有的小朋友甚至离开了座位。”孩子们马上会安静下来。“描述看到的现象”,这一举动最大的优点是避免指责与推卸责任,而把每个人的注意力放在目前的问题上。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醒我们:“成人不要期望儿童的行为不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是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因此,在学生犯下显而易见的错误时,教师应避免直截了当的批评,用“描述看到的现象”这一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表达自己的感受
毫无疑问,有些学生的行为问题确实令教师很难接受,他们给教师和其他同学制造了很多麻烦。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纪律问题经常成为课堂上最头疼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这样认为:“教师们太过于依赖于惩罚或威胁惩罚、口头的羞辱责备,这些办法都没起到好的作用。利用权力镇压的手段常会激起抵抗、叛逆、顶嘴。”的确如此。其实教师也可以选择“表达自己的感受”来替代批评。成年人表达感受的时候,孩子会更容易听进去并积极有效地回应,经常受到尊重的孩子通常也会尊重他人的感受。教师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既坦诚又不伤害孩子,并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每次上完课,我都不急于离开教室,而是在教室批改作业,尤其是订正作业。但是,刚下课的教室一开始总是像沸腾的锅,即便我努力大声呼唤个别学生的名字,请他过来订正作业,往往总是得不到回应。
这种情况下,我并不会去斥责任何一位学生,而是及时表达我的感受。我会说:“我觉得教室里太吵了,会影响想看书和订正作业的同学,想玩闹的同学到走廊里去比较好。”“教室该是安静读书、写作业的地方,走廊里更适合大家聊天、玩耍。”……
这样的句子只是诚恳而坦率地描述自己的感受,虽然也流露着各种不满,但没有对谁进行攻击。因此,孩子还是愿意和教师合作的:他们有的对我赧然一笑,然后去走廊了;有的扮个鬼脸,安静落座;也有的稍稍收敛,把高分贝的嗓音切换到低分贝……
可见,教师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批评”这一利器,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而孩子们不合适的行为也会逐渐减少。
三、提出教师的期待
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就是让学生按照我们及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去成长。但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自带生命密码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孩子愿意跟教师合作,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易遵循社会既定的行为准则。有时候教师越是想竭尽所能地进行调控,孩子的对抗就越强烈。
我教过一个特殊的孩子东东,他的社会化发育明显滞后同龄人,严重缺乏自律能力。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很多时候上课铃声响了,他就站在教室门口纠结,不断进进退退。我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来请他进教室:常常是鼓励“进来上课吧”,有时候是催促“快进教室吧”,也有时候是表达疑问“你要进来上课吗”。每一次都收效甚微,很多时候都是把他“押送”进教室。
有一次我手里抱着教材、学生作业本、铅笔袋和教鞭去上课,东东又站在教室门口,我将手里的铅笔袋递给东东说:“东东,帮我把铅笔袋放到讲台上吧,谢谢。”然后我径直走进教室。
很意外,东东利落地走进教室,把我的铅笔袋放在讲台上。我对着他认真道谢:“谢谢你,东东。请回到座位上吧。”他高兴地笑了,很配合地回到座位上,开始上课。
即便是温和的“你要进来上课吗”,其实也蕴涵着浓重的批评意味:你该进来上课了,你却不进来!孩子是能够感受到批评的意味的——尽管他不能够很好地用语言表达,但他会用不合作来对抗我的询问。而“帮我把铅笔袋放到讲台上吧”,传达的是信任、是期待,孩子同样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并愿意与老师配合。
当教师清楚而礼貌地说明期望时,孩子会更愿意聆听并努力实现期望。这样,教师既争取到孩子的配合,又不将自己置于孩子的对立面,这样能更有效地吸引孩子与教师合作。
过多的批评会影响师生关系。而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不会花心思去想如何对付教师,才更有可能真正去主动学习。教育现场有各种困难,教师有时候可以仅仅是描述看到的现象,有时候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提出自己的期待,就能克服这些困难,从而改善师生关系,让“教育”真正发生功效,促使孩子们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