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俊++王志敏
家庭是儿童成长最为重要的港湾,而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养料。然而,留守儿童因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而不能获得完整的家庭教育而产生多重问题,如缺乏关爱而导致性格孤僻等问题,家庭照顾系统脆弱而造成家庭照顾功能弱化等问题。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应该提供积极的外部支持,运用科技搭建畅通的情感沟通媒介以及培育专业社会组织,从而促进家庭教育的手段优化和过程优化。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社会福利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为基本的场域,家庭为儿童提供早期社会规范和社会学习的课堂,儿童将通过与主要照顾者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并通过这种互动与学习过程获得基本训练和社会知识,从而为成长为社会成员提供最为基础的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成长需要满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与爱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依一定的层次进行递进性的满足,即人类需要先满足生存与安全的需要,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农村留守儿童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缺失和不当,从而在这些需要满足方面会出现问题。
(一)家庭结构变化弱化留守儿童的生存质量
由于父母一方或父母双方长期不在家中,留守儿童可能面临家庭照顾脆弱化的风险。比如,照顾者因为教养能力、精力和知识与技能的缺乏,不能采用正确合理的方法照顾儿童,导致留守儿童经常不能获得充足和合适的饮食和休息以及卫生条件保障,导致儿童发生营养不良,消瘦或过度肥胖以及经常发生疾病等问题,影响儿童的健康生活和成长。
(二)父母缺位容易引起儿童心理问题
现有文献多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首要的问题就是关爱缺失,严重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从依恋理论而言,儿童在成长期需要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紧密的新人、支持和依赖关系,并基于这种良好的关系基础才能发展出正确健康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构建能力。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他们与父母的情感沟通比较松散,而亲密信任的亲子关系也比较难以建立或维护。一方面,儿童会长期处于不安全感、孤独感和无归属感的状态中成长出不自信、孤僻、孤独等性格特质,另一方面,由于父母作为成熟的社会成员,比祖辈照顾者更熟悉社会环境和拥有更成熟和系统的社会适应技能,但父母的照顾缺位会让留守儿童失去很多学习和模仿的机会,因而他们的社会技能学习会被弱化。再加上祖辈照顾者在社会知识、照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相对要弱化些,难以为儿童提供更加开放性和平等性的教育机会和榜样示范,这些又将会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技能学习不足,并可能存在自信不足和回避竞争的特点。
(三)家庭教育的外部资源支持严重不足
儿童成长不仅需要家庭的支持,也非常需要学校和社区的支持。在教育方面,农村往往在学校和社区层面的资源都比较匮乏。比如,学校教師数量和能力的欠缺,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足够的课外辅导、情感陪护、家庭访视等服务。而农村社区往往处于贫困地区,既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又缺乏专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而农村志愿服务意识比较薄弱,邻里互惠性互助功能不断弱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较难获得来自社区的足够支持和帮助。比如,甘肃杨改兰案中,丈夫在外打工的杨母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又遭遇当地村委会和乡镇因为低保资源分配问题剥夺其家庭的低保资格,致使陷入绝境的她将四个孩子杀死的社会悲剧。这一案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社区在面向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不足和服务缺失,尤其对于杨母这样的留守儿童母亲的教育和支持重视不足,或者说过度忽视是导致悲剧的重要因素。
二、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策略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它是儿童健康成长最为重要的港湾,也是儿童社会化的必要阵地,因而我们应该采取多样性的措施,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为这些特殊儿童构建一个资源充足,氛围温暖,照顾到位,沟通畅通的家庭成长环境,帮助他们获得和享受一个健康、快乐、安全、支持的童年生活和成长过程。
(一)优化留守儿童家庭的外部支持系统
学校、社区、乡镇和企业等都有责任帮助这些弱势的留守儿童家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和教育条件。比较学校和社区可以优化教育机制,将留守儿童的照顾者纳入到亲子教育和亲职教育课程和群体中,学校必要的育儿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应对存在的可能风险和难题。提供必要的救助服务,留守儿童的可能会面临照顾者和儿童发生疾病的风险,因而需要构建紧急的照顾、救援和资金支持等服务,帮助他们度过风险发生时期。比如,可以向社区和社会招募一些志愿者或专业人员,帮助留守儿童照顾者提供亲职教育方面的能力训练和知识传授。
(二)增强学校教育能力弥补家庭教育短板
留守儿童寄宿学校情况越来越普遍,因而学校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尤其重要。但农村学校在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存在自身能力不足的局限。首先,应该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引入一些具有社会工作或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或通过培训和督导,提升农村教师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问题与服务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服务能力,从而改善教育方法和教师角色,以适应留守儿童的实际需要。其次,应该加强农村中小学的设施设备建设投入,改善教学和保障方面的条件,让留守儿童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消减他们在教育资源上的不公平现象。再次,积极开发适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教材、教法和课程,增强留守儿童的教育资源获得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三)运用新的交流互动媒介促进沟通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各种APP软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为外地农民工与子女互动沟通提供了重要科技创新。比如,可以通过家庭、社区、学校和专业社会组织多方的资源互动平台,帮助外地务工的父母与留守子女之间建立紧密沟通联系,从而能够减轻儿童的学习压力,增进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合作。同时,留守儿童、照顾者和留守儿童父母之间的沟通,能够降低自身的压力,也可以促进儿童的发言水平。
(四)培育社会组织干预家庭教育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组织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能为儿童的成长与教育提供诸多的福利和公益服务。比如,一些社会组织为留守儿童提供诸多捐赠物资,或通过项目申请方式来为留守儿童照顾者提供督导、培训等服务。专业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干预具有时效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特点在内,能够及时把握留守儿童及其照顾者的需要和问题,并提供多元性的服务支持。专业社会组织可以提供亲职教育、亲子教育、同辈小组以及社区动员、权利倡导的专业服务,代表留守儿童或其家庭去表达需要和增进自身权益和社会福利服务。比如,专业社会组织可以策划农村留守儿童服务项目,运用小组、社区和个案工作方法帮助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和留守儿童照顾者三方的沟通和合作,比如,借助互联网和自媒体的QQ等开展在线的专业服务等。
参考文献:
[1]杨梅.从需要层次理论谈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3):17-18.
[2]杨晓军.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媒介化“补偿”机制探析[J].电化教育,2014,(07):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