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华,李万雷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我国生产率进步的省际比较及动力分析
——基于DEAP-马氏指数1985—2011年间的实证研究
杨玉华,李万雷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基于DEAP-马氏指数1985—2011年间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幅逐期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转型稳步推进,但不均衡。其中,东部及东北地区整体技术进步较快、效率提升明显,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走在全国前列;西部地区基本与全国同步,效率改进显著,技术进步较缓;中部地区技术停滞、效率低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严重滞后。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转型的第一动力,纯技术效率贡献次之,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较大。所以,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内需,协调区域发展,保持生产率稳定提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30余年的高速增长,年均GDP增速达9.95%。但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投入型增长,是一种高投入、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因此,如何全面分析和判断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及其动力结构的变化,客观评价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趋势就成为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拟利用DEAP-马氏指数分析方法对1985—2011年间我国31个省市区(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比较我国省际、区域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解读我国省际之间生产率进步及其分解因素的差异,进而评判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及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本文分析采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效率与生产率分析中心提供的数据包络计量分析软件DEAP2.1[1]。
1953年瑞典经济学家Sten Malmquit在生产分析中提出了缩放因子的概念,并运用缩放因子之间的比例建造了消费数量指数,而这一成果形成了最初的马氏指数。此后,Caves等于1982年将马氏消费数量指数的思想运用于生产分析之中,“通过距离函数之比构造生产率指数”,并将此指数命名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由Charnes,Cooerh和Rhodes于1978年创立。它是一种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测定技术效率的方法,可以对具有多个输入与输出特性的“决策单元(MDU)”的相对有效性进行统计分析。正是由于DEA方法弥补了马氏指数缺乏有效测度方法的缺陷,马氏指数也逐步进入实证分析之中。也正是基于DEA方法,Fare等将马氏指数进一步划分为效率改进、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四项指标[2]。
依照DEA模型分析方法,本文将研究对象设为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港、澳、台除外),并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大区域,这也就形成了DEA模型中的据测单元。研究对象样本足以代表中国大陆生产率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我国部分地区建制较晚(如重庆等),数据的追溯期较短,为保证数据的全面、准确以及口径的统一,故选择时间为1985—2011年。对生产率进行分析时,学者们大都采用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以及资本3项指标进行研究,本文采用1978年不变价格所表示的各省GDP作为产出指标,以各省的就业人数作为劳动力的投入指标。由于固定资本存量具有变化率小、分析时不易出现负增长等优点,所以本文选择固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指标。对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经济学界一般采用永续盘存法(PIM),即Kt=Kt-1×Ф+△Kt(其中,Ф为资本年折旧率。本文参考王小鲁等人的方法[3],从起始年为5%,渐次平滑至2009—2011年的8%)。考虑到资本增量的滞后性,本文采用Kt=(Kt-1+△Kt-1)×Ф进行估算,1978年初始资本存量采用黄宗远、宫汝凯在2010年的估算数字[4]。文中1985—2008年原始数据均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1年原始数据来自各省区统计年鉴。运用产出导向方式,对1985—2011年以来我国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分析。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两个分项,并进一步将效率变化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相对于规模报酬可变的前沿生产面),详见表1和表2。为了便于纵向比较,我们将1985—2011年以5年为一个间隔期划分为4个阶段,2005—2011年为最后一个阶段。对1985—2011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的结果由DEAP2.1软件给出。
表1 全国Malmquist指数及其构成
表2 1985—2011年各省份Malmquist指数及其分解
续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增速不高,但总的趋势是波动提升的,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正在逐步推进。我国生产率的进步显著受到我国改革进程和改革内容的巨大影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生产率变化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从影响生产率进步的因素来看,技术进步无疑是第一推动因素,效率改善的影响较小。从1985—2011年间中国TFP总体变化来看,全国年均增长1.2%,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初步摆脱了单纯依靠高投入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开始步入依靠TFP增长推动的新时期。从影响TFP的因素分解来看,技术进步是推动TF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整个时期年均增长达到0.9%,贡献了生产率提升的75%,除1985—1990年间技术进步是负增长外,其余时期均为正增长,与TFP变动的趋势基本一致;效率变化为年均提高0.3%,只占到生产率增幅的25%。其中,纯技术效率变化年均增长均为0.3%,占到效率变化的100%,规模效率的变化最小,接近1.0,且略显微衰退,该因素对TFP变化影响最小。
从区域来看,地区差异较大,生产率进步极不平衡,推动生产率进步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其中,东部地区最高,为年均增长1.8%,中部最低,年均TFP下降0.17%。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居中,均保持了正增长,其中东北地区年均增长1.67%,仅次于东部地区;西部年均增长1.16%,居第3位。也就是说,除中部地区表现为典型的要素投入推动型经济增长外,其余地区生产率的提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生产率增长的因素来看,技术进步无疑是推动生产率进步的主导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技术进步十分突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了1. 65%和1.53%,占到其生产率增幅的90%以上;西部地区技术进步贡献较小,年均增长0.57%,不足前者的1/2,只有其生产率增幅的近50%;效率的提升对生产率提升的整体贡献较小,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年均增幅只有0.16%和0. 13%,不足其生产率增幅的10%,西部地区效率贡献较大,占到其生产率增幅的50%以上。在效率变化中,纯技术效率贡献了100%以上增长,而规模效率则逐年下降。
从省际比较来看,生产率进步比较明显,经济增长方式转型逐步推进,但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增长不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极不平衡。除安徽、湖南、广西、四川、贵州4省区外,其余各省份TFP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增幅在3.0%及以上的有3个省份,占近1/10;TFP增长率在2%以上的有5个省份,占近1/6;增长率在1.0%至1.9%之间共10个省份,占近1/3;TFP下降的省份有5个,占近1/6。从影响生产率变动的因素来看,技术进步居首,其中技术进步省份有25个,占78.1%。其次是纯技术效率的提高,效率提高的省份有19个,占59.4%,其中,纯技术效率提高的有19个省份,占59.4%,规模效率提高的只有4个省份,只占12.5%。所以,影响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动小,而且大多是下降的,影响是消极而且最小。
我国自1990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逐期提升,实现了较快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正稳步推进。
第一,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第一推动力,效率的提高尤其是纯技术效率的改进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因素。
第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并不均衡,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动力因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东部沿海省份、东北3省全要素生产率增幅强劲,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绝对的主力,效率的改进也十分显著,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西部地区TFP增长水平接近全国水平,内部差异较大,技术进步较为缓慢,但效率提升最快,成为拉动生产率进步的第一动力。中部地区TFP成为唯一负增长的区域,不仅技术停滞,而且下降严重,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最大拖累。
第三,我国TFP增速明显地受到改革进程与国际环境变化的深刻影响,增长波动较大。
第四,技术进步与效率提高彼此具有显著的挤压作用,二者增速此起彼伏,在技术进步较快的时期,效率提升较慢,反之则快。
第五,规模效率的下降已经成为制约生产率提升的主要瓶颈因素。1990年以来,我国效率提升不明显,近8年我国规模效率持续下降,特别是在落后省份,下降更为突出,已经成为阻滞效率进步及TFP增长的主要因素。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保持投资的适度规模。投资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驱动力,它也应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最直接的力量。所以,保持经济适度的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
第二,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外贸易和投资是我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的主渠道,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严重扭曲了世界经贸关系,掩盖了中国“增量不增利润”的困境。所以,提高引资质量,调整、优化贸易进出口结构,提高贸易效益十分重要。
第三,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经济的创新驱动力。科技投入的不断提高不仅推动我国经济增长,而且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驱动因素。我国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效益之所以低下,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所以,要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基础上,改革科技体制,推进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合,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提高科技投入效益。
第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新兴产业,高水平转移劳动力。如果说2亿左右以初中毕业生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我国经济新时期前30年的高速增长,那么,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劳动力队伍发展和壮大,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战略选择。
第五,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水平,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形式,也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基本路径,但我国教育年限的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并不尽如人意。因此,要调整教育结构,改革教育体制,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推动高校面向市场办学,形成高校的各自办学特色和准确的市场定位。
第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优化工业结构,提高工业化水平和效益。工业化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之一。随着我国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发挥,劳动力优势、资源、环境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工业化转型压力越来越显著。因此,今后要大力发展新型战略产业,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提高工业化效益和质量。
[1]蒂莫西·J·科埃利.效率与生产率分析引论[M].王忠玉,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297-298.
[2]章祥荪,贵斌威.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6):111-122.
[3]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
[4]黄宗远,宫汝凯.中国省区物质资本存量的重估:1978—2007年[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74-80.
A Com 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Provinces on Productivity Progress and Its M otivation in China
YANG Yu-hua,LIWan-lei
(School of Marxism,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An analysis of the DEA-Malmquist index from 1985 to 2008 in China showed that:growth rate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improving in each period,our country’s transition of economic growthmode is steady progressing,but it is not balanced.Among them,the ea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 as a whole progress rapidly in technology,efficiency improve significantly,they step up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in economic growth mode transformation;the western region keeps a pace with the nation by a significant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nd technology advancementmoderate;the central region’s technical stagnation and inefficiency,its transition is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the nation.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first power to promote economic restructuring,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ontribution to the transition is the second power,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 hasmore impact on TFP as well.Therefore,we must increase scientific invest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vigorously develop modern services,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coordina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maintaining a stable increase of productivity,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
tranform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mode;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echnological progress
F127;F224
A
1672-3910(2017)04-0080-05
10.15926/j.cnki.hkdsk.2017.04.013
2017-02-16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BJL010)
杨玉华(1967—),男,河南汝南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