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瑟尔“空白理论”在《寒冬夜行人》中的运用

2017-06-21 09:15陈茜
牡丹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夜行人卡尔维诺意蕴

19世纪以来,文本中不断增加的空白成为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也是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显著特征。现代文学研究中读者的地位日趋重要。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指出了“空白”与作品意义的关系,读者在阅读中以想象填补作者有意设置的“空缺”。他的文学理论提高了读者的地位,把阅读活动看作文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以其多重交织的文学主题和娴熟的后现代艺术手法著称。本文将以伊瑟尔的“空白”理论解读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指出该小说在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和内在意蕴层方面存在的空白,并分析作家在设置空白与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意义。

一、理论概况

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写道:“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注重作者,聚焦文本以及转向读者。其中,读者的地位向来最低,而实际上,没有读者就没有文学作品——它们是仅在阅读实践中才能被实现的意义过程。”对于接受理论来说,阅读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读者才能将文学作品从一般存在物中解脱出来。阅读不是一往直前的线性运动,而是反复回荡、前后修正的动态运动。

在西方,最先在文学的接受理论中提出“空白”一词的是德国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沃尔夫冈·伊瑟尔,他在代表作《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一文中明确使用了“空白”一词,指出它是文本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并深入研究了空白与作品意义的关系。在《阅读活动》中,他更详细地阐释了关于空白的接受理论观点。在他看来,文学研究应当充分重视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文学文本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化”的框架,这个框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正是这些空白,把读者“牵涉到事件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义。”所谓“空白”,就是指文本中未实写出来的或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它们是文本中已实写出的部分向读者所暗示或提示的东西,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填充。在伊瑟尔看来,阅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使读者产生更深刻的自我意识,促使读者更加批判地观察自己的种种观念。阅读仿佛一个放大镜,人们阅读书本,其实从中看到的是自己。

二、文本分析

在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中,空白理论的运用主要分为三大方面:语言符号层的空白、艺术形象层的空白和内在意蕴层的空白。

(一)语言符号层的空白

小说中的空白首先体现在语言符号层,展现为一种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技巧和手法。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卡尔维诺采取了元小说的形式,在小说中套入小说,在男主人公阅读十部残篇的过程中,读者也在同步阅读十个故事并阅读男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这种双线交织的写作手法使得小说充满了多元化和可变性,小说节奏时而放缓时而加快。作者以各种缘由打断男读者的连贯阅读,通过他对下文的追寻,巧妙地将十部毫无关联的各类小说连缀在一起,以基础文本的空白打破真实读者的期待视野,引出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减少了小说中相对平淡的部分,使得整部作品波澜起伏,十分紧凑。作家常常在趣味盎然之际骤然停笔,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由此便开始了读者和文本的交流与互动,读者不再是源源不断地接受作者赋予文本的信息和观念的被动角色;他们同文中的男读者一样,因为手中的这本《寒冬夜行人》卷入了整个漫长而多变的阅读活动中。

其次是在人称和视角的变换上,小说就是以第二人称——男读者“你”来开篇,持续到第七章时中途转变为女读者“你”,在二人发生关系后又转变为“你们”,最后复又回到了男读者“你”;第八章整章以作家西拉·弗兰奈里日记的形式用第一人称讲述,几个主要角色在此相互交织在一起。内聚焦写作方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最大程度地呈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读者随着这种内聚焦的叙述方式抽丝剥茧,层层递进,不断地发现空白又填补空白,在这一过程中,小说里关于整个写作、翻译、印刷、出版、阅读的流程和思考在作者笔下铺展开来。

(二)艺术形象层的空白

《寒冬夜行人》中艺术形象层的空白表现在两个方面:人物形象的空白和环境描写的空白。在人物形象的设置方面,从男读者的读书活动切入正题,对他的年龄、外貌、职业等身份和特质都采取了模糊处理;对于女读者,也只是从行为方式和家居摆设上对她的脾气秉性略窥一二。作者在文中明确写道:“女读者,你究竟是什么模样呢……本书一直十分注意让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进入角色并与小说中的‘读者等同起来,因此未曾给他起个名字。因为,那样做会把他与第三人称自动等同起来,把他变成一个人物。而且本书还让小说中的男读者处于抽象状态,只是个代词,可以给他附加各种定语,令他完成各动作。”男读者形象的空白便于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作性,把自身代入到故事中去,读者与文本的互动性得到了加强。

在十个断篇中情况也是如此。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读者只能从叙述中偶得关于主人公的职业、身份、性格方面的一丝信息,故事强调的是文本特质——正如之前柳德米拉所言——例如让人读来清晰的小说、能感觉到即将到来的事件的小说、只管叙事的小说、令人焦虑不安的小说和似乎蒙上外罩的小说等。印象和思想成为小说的表达重点,主人公退居其次,只需担任功能上的作用,情节连贯性被打破。这里的空白让读者的关注点从典型人物转移到戏剧性冲突和文本意义上来。

在环境描写方面,男女读者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并没有明确交代,似乎被默认为与当代读者相当,自然环境就更不必说;在故事断篇中,每一篇的背景都很模糊,时代不明。例如,第一篇《寒冬夜行人》中不乏这样的叙述——“故事发生在某火车站上”,却没有对火车站的具体描写,“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或者说,小说的主人公名字叫‘我,除此之外,你对这个人物什么也不知道;对这个车站也是如此,你只知道它叫‘车站,除此之外你什么也不知道。”一切都处于模糊之中,像被一團云雾笼罩着一样,直到结尾处才云拨雾散,知晓了主人公有特殊身份,但仍然对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一无所知,这就挑起了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致,得到如同在阅读侦探小说时的快感。在《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里,主要地点是小海滩、矿物般的监狱高塔和安装了无数仪器的天文台,整个故事里弥漫着压抑、潮腐的气息。这种环境描写为次要角色的特务身份作了铺垫,预示着下文情节的急转直下。

(三)内在意蕴层的空白

内在意蕴是整个文学作品意义的关键所在,作品中语言符号层的空白和艺术形象层的空白最终构成了内在意蕴的广阔空间,在读者的参与下实现作品的意义。王瑞在《伊瑟尔“空白理论”在小说艺术中的运用》中谈道,凡是成功的艺术作品,其内在意蕴总是多维的、不定的,能够给读者留下一个巨大的想象和思索的空间。《寒冬夜行人》并没有单一明确的主旨,小说中男读者阅读《寒冬夜行人》却被出版商的印刷错误打断,企图寻找小说下文,在寻找的过程中与女读者相遇,最后经历一系列追寻与历险,和女读者喜结连理。作者并没有单独讲述寻书或求爱,而是借各种人物之口表达了关于读书、写作、成书的不同观点与思考。例如,在《寒冬夜行人》中揭示出作家的写作心理;第五章探讨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第七章讨论隐含作者、隐含读者和叙述声音的可靠与否;第八章谈到零度写作、非个性化、潜在的作品和理想读者;第十一章以七个读者的自叙展示了七种毫不相同的阅读方式。在一部只有二百来页的小说中、在一个大故事里套入十个小故事,探讨了读者观、作者观、阅读观、翻译观、国家对文学的控制、造书与伪造等多个话题,卡尔维诺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后现代写作手法(元小说、戏仿、拼贴等)也历来被读者和学者津津乐道。内在意蕴的空白使得整部作品的解读具有多元性,这本书也成为卡尔维诺的代表作。

作者在很多小故事里也运用了空白理论,指出了小说本身的虚构性。例如在《寒冬夜行人》中,频频出现跳脱性的句子:“蒸汽机活塞发出的声响掩盖了你打开书本的声音,一股白色的蒸汽部分遮盖了小说的第一章第一段”;“这本小说的文字模糊……雾气罩住了书页”;“书中的文字描述的却是一种没有明确概念的时空,讲述的是既无具体人物又无特色的事件。当心啊!这是吸引你的办法,一步步引你上钩你还不知道呢,这就是圈套。”在《不怕寒风,不顾眩晕》中,情况也是如此,“也许这篇故事才是架在空中的桥梁。故事在展开过程中不断描写各种各样的消息、感觉和心绪,为各种事件制造一种背景并在这个背景上开拓出一条人生道路”。《一条条相互连接的线》的开头是这样的:“这本书应该给予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我听见电话机铃响时的那种感觉。”这种在小说中指出其虚构性的句子在整部作品中比比皆是,作者从单纯的叙事跨入到探讨小说创作的本体的层面中,增强了小说的内在意蕴和丰富性。

不仅如此,卡尔维诺还在文中明确提出了空白的重要性。“我觉得书中写的东西不应该就是一切,不应该实实在在,应该有点捉摸不定,字里行间还应有某种东西,我也说不清楚是什么东西……”,“小说中未言明的东西比言明的东西更加丰富,只有让言明的东西发生折射,才能想象出那些未言明的东西。”这些都与伊瑟尔的空白理论不谋而合。在小说的结尾处,作家借一位读者之口说道,一切小说的最终含义都包括继续的生命和不可避免的死亡,但并不是每一篇小说都必须要有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每本小说都有相近的意涵,但在外在形式的表现上可谓多姿多彩。在小说的发展中可以插入形形色色的含义和信息,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与思考,不必拘于形式,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卡尔维诺认为,这样的小说才是韵味丰富、值得再三重读的。

三、结语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作为后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包含多重文学主题和精妙的艺术手法,历来被研究者和读者以不尽相同的视角进行解读。小说中的诸多空白之处,在最大容量地展现了后现代生存语境的光怪陆离之外,还调动了读者的参与性和阅读兴趣,为文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富含言外之意,成功实现了读者与本文的互动与交流。本文以伊瑟尔的“空白”理论对它进行解读,在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和内在意蕴层方面发掘表层之下的深层含义,写作之乐与阅读之愉悦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文學”的内涵也随之扩充,不断向前发展。

(四川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作者简介:陈茜(1992–),女,河北秦皇岛人,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夜行人卡尔维诺意蕴
卡尔维诺的月球计划
卡尔维诺(素描)
夜行人
夜行人(二首)
卡尔维诺名言五则
小说终须是『寓言』——合说汪曾祺与卡尔维诺
“夜经济”催生城市“夜行人”
智能预警 守护安全夜行人Hero1互联网夜跑相机体验评测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