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对传承表示无所谓?

2017-06-21 19:13张啸
牡丹 2017年12期
关键词:马鹿寨子傣族

张啸

马鹿舞作为孟连傣族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跳这种舞蹈通常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2004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孟连傣族马鹿舞很快被确立为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当走访传承人时,笔者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他们对于传承表现出来的无所谓,这种态度完全出人意料,其产生有很多原因。

相较重庆暑热的天气,孟连时晴时雨的俏皮反而让人觉得可爱。可爱的不止是天气,还有勐梭寨的人们,似乎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姑且叫做“随和”吧。作为异乡人,笔者一行17人可以毫无压力地在当地傣族群众的家中吃住一段时间,随和是很强大的缓释剂。就拿这次调研来说,笔者多次听到马鹿舞在当地宗教仪式中的重要性,在历史传承中的曲折性,但是当问及传承人对于马鹿舞的发展前景及后代传承这样的问题时,他们竟然表示说无所谓,这颇让人费解。

一、关于孟连马鹿舞

(一)孟连马鹿舞由来及历史

傣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远在汉时,傣族先民掸国王雍由调曾几次派遣使臣“奉国珍宝”,千里迢迢到东汉都城洛阳朝贡。当时带去阵容宏大的杂技舞蹈队伍,就有较高的演技水平。千百年来,傣族人民通过智慧创造,不断丰富傣族的文化宝库。

马鹿舞是孟连傣族民间的传统舞蹈之一。“马鹿舞”傣语称为“烦朵”“戛朵”,戛与烦同一个含意,就是跳的意思,“朵”是马鹿的名称。据傣文记载的传说,“马鹿舞”发源于缅甸的勐娃地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390年传到孟连,已经在孟连传播了六百多年。

新中国成立前,今西盟县的勐梭是孟连傣族土司的领地,每有盛大的节庆活动,都要派出马鹿舞的演出队到孟连宣抚司表演。1938年,部分勐梭村民搬到孟连坝子来建寨,把马鹿舞带到孟连来,而马鹿舞却在西盟的勐梭渐渐消失,最近又重新到孟连来学习。勐梭的马鹿舞动作舒缓灵活,表演性较强。

(二)孟连马鹿舞的展演及道具制作

马鹿舞是傣族民间最古老的舞蹈之一,也是傣族人民最喜愛的舞蹈。目前,马鹿舞在孟连傣族村寨流行甚广,是傣族民间颇具特色的表演性舞蹈。制作马鹿道具时,当地傣族群众用竹编制骨架,彩布缝制处壳,配上精调细刻的鹿头。在孟连的勐马镇和娜允镇的30多个村寨中,每个村寨都会跳马鹿舞,在表演时,两名演员一前一后钻进马鹿道具,一人做头,一人做身,脚上动作比较轻巧,有时出现两个人一同小跳的动作,鹿头敏捷地往左右划∞字,脚上基本动作为走步、点步、跳步、碎步跑,脚下常用起伏步。在欢快活泼的鼓、芒、镲二拍节奏下,人们进行马鹿舞表演。一般是两只马鹿配合在一起表演,分别为一雌一雄,两只马鹿在表演中互相交流感情,用嘴互相梳理茸毛,一同打滚嬉闹的动作逼真有趣,人们模仿马鹿的跑、跳、抖身、翻滚等动作,活蹦乱跳,有声有色。在规模大的大型活动中,马鹿数量不限,少则两只,多则十几只,它与大象、大鱼、孔雀等一起进行表演。场面丰富多彩,气氛十分热烈。

从展演及道具的制作中,笔者发现:首先是就地取材,制作马鹿舞道具的材料都是在附近山中砍伐的竹木及随处可以买到的一些辅料;其次是随意性,制作马鹿舞道具没有太多严格的参数标准,多是依据制作者的个人经验及喜好。

二、孟连马鹿舞传承的功利性思考

作为一种民间的传统舞蹈,它兴起于民间,民众是参与的主体,那么它的传承也定是民众,但是如果没有功利性的需求,它定然不会被民众主动传承而会逐渐自然消亡。

(一)马鹿舞的文化功能分析

马鹿舞的展演一般是在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等重大的节日期间。在这样的节日里,人们举行各种集会活动,传统的马鹿舞展演是不可缺少的一种仪式舞蹈。如果缺少了马鹿舞、孔雀舞这样的仪式舞蹈,人们会感觉不完整,这可以算作马鹿舞的仪式性。

当寨子里面有赕佛、嫁娶等盛大的喜事时,也会邀请马鹿舞到场展演。这时,人们希望通过它美好的传说来祈求幸福,在神兽的庇护下生活,这就是马鹿舞的祈福功能。

作为一种傣族的神兽,马鹿与孔雀、白象都是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这在傣族人家房屋上闪闪发光的孔雀标志以及傣族老人周身马鹿图样的文身上得到印证。

历史上,人们不只跳马鹿舞,较为严格的出场顺序应该是白象舞、马鹿舞、孔雀舞。但是,现在白象舞的道具已经成为摆设,笔者询问了几个传承人,他们都说白象道具太重,现在已经不跳白象舞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马鹿舞是因宗教而起,但宗教仪式对于人的限制显然不能成为马鹿舞持续传承的坚强保障。

另外,马鹿舞给舞者和观者所带来的愉悦也是其重要的文化功能之一。从视觉上,人们会选择绛红、黄色等喜庆、鲜艳的颜色,当这样的色彩在集会的场合舞动起来时,人们视觉上的冲击也会转化为内心的热情、喜悦与激动。就整个形态来说,勐梭寨现有的几只马鹿舞道具中就有来自勐腊县文化馆及自己制作的几个版本,很难说哪个更好看,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个版本都是道具制作人心中马鹿的形象。当制作人向笔者介绍自己制作的版本时,详细介绍了在鹿嘴开合机关上做的改进,在鹿脸的色彩选择上更丰富贴切,还生动地镶嵌了眼睛,安装了耳朵。这样的改进比起另外两个版本操作更加简便,马鹿看上去显得更加灵动。这样的制作过程及展示过程本身就是一项造物活动,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理愉悦。

然而,就目前来说马鹿舞给舞者和观者所带来的愉悦显然是在减少的。这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在调研的几天中,寨子里的男人就组织了几次斗鸡比赛(当地一种赌博形式),青壮年多有参与或围观。当问及其中一个二十岁左右、在年轻一代中为数不多地留在寨子里并且会跳马鹿舞的青年时,他说跳马鹿舞还不如看斗鸡有意思。面对愈加开放迅捷的资讯和丰富繁杂的娱乐形式,人们的注意力会更加分散。因此,单从愉悦的角度来看,马鹿舞无论对于观者还是舞者,其吸引力都在下降。

(二)马鹿舞的经济价值思考

马鹿舞来自民间,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但是,对于直接传承人来说,除了政府一年补贴1000元及一次不到100元的演出费外,似乎再找不到其他收入。所以,传承人不可能以此为职业来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

在笔者看来,唯一的间接经济价值可能就是政府对傣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后,马鹿舞作为一种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吸引了大量游客到场驻足参与以及消费后,转化为经济收入。但是,这对于传承人来说遥不可及,更不要奢望政府分配旅游收入给传承人。

三、孟连马鹿舞的传承制度

(一)內部的传承制度

从勐梭寨马鹿舞的习俗不难看出,其在传承上没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和明显的师承关系。寨子里的男性都是可以学、可以跳的,甚至外来的男性只要愿意都是可以学习的。其中公认跳的较好的人便会被推举为核心人物,负责召集人们跳马鹿舞,教下一代学习马鹿舞。这就造成了马鹿舞的传承完全取决于这位核心人物的责任心。在调研期间,曾经有一位传承人提到以前的马鹿舞有十几个动作,现在已经缩减到七个,所以一直想把马鹿舞的动作记录下来传下去,然而这只是一个想法,直到现在也没有付诸实施。这样松散的传承制度其实也正是马鹿舞传承的一大风险。

(二)外部的传承制度

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掀起了一股申遗的热潮,伴随着这股热潮而来的是各种政策、财政、人力的倾斜。马鹿舞在这样的热潮中也有幸受到了当地主管部门的青睐。他们不仅帮着制作马鹿舞的道具,联系马鹿舞的演出,还确立了省级的传承人,甚至还专门找人来学跳马鹿舞。一方面,这使马鹿舞表演趋于规范化,很多动作被反复练习并确立下来成为教授的标准化动作,而在调研中人们却说没有以前的好看;另一方面,这让传承人觉得马鹿舞成为一种任务,而不像以前是出于自愿去舞蹈和享受,降低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孟连傣族群众的生活态度

回到一种本真的状态,笔者想态度是影响人做一件事情的最初动力。作为孟连傣族群众,其生活态度受南传佛教影响,很是随和。

调研期间正值当地的关门节,在关门节期间,傣族群众本不应该接待外来宾客。然而,笔者一行17人三三两两地散住在寨子中的五户人家中,一住就是十天,寨子里的人非但没有责难,还非常友善、热情,积极配合调研。有一天,笔者和三个队员需要到村委会办公室去,怎奈大雨瓢泼,于是敲响了一位大叔家的门,正在熟睡的大叔二话没说就发动他新买的汽车送我们过去。

在关门节期间,傣族群众本应该停止娱乐活动,像马鹿舞是不能跳的。但是,为了配合调研,寨子里的人破例跳了两次马鹿舞,其中一次跳完后还燃放了巨大的孔明灯,整个现场就像一个盛大的晚会。

有一次,笔者问及当地吸毒的情况,他们说寨子里有几个吸毒的,其中一个没钱了就自己跑出去打工了,还有一个在缅甸贩毒赚了很多钱,在县城买了房子,车子也是换来换去,而他的姐姐老老实实在寨子里种田。他们在言语间毫无羡慕之情,流露出随和的生活态度。

在笔者看来,随和的生活态度可能是孟连傣族群众对于传承马鹿舞表现出无所谓态度的根源。一群看淡了很多生活旨趣的人,恐怕对待任何事情都会保持随和的态度。但是,随着外来文化的介入并对当地的傣族文化造成冲击,很多人会走出这片山,这个时候无所谓传承与否的可能就不单单是马鹿舞,很可能是整个傣族文明。这也是笔者对随和的傣族群众的担心,笔者衷心希望他们守护好傣族文明。

(安顺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马鹿寨子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寨子河油区长8油藏注水开发研究
“淳朴寨子”,一个品牌的形成——我在小山村里启动了“消费扶贫”
寨子
寨子
马鹿凶猛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马鹿的演化与种系发生进展∗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马鹿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