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第一本能需求:找自己的妈妈

2017-06-21 03:24张文质
妇女之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触角本能阴影

张文质

几乎很少人会意识到,教育孩子过程中最大的麻烦常常发生在生命的源头期。我们以为呱呱落地的小婴儿几乎无知无觉,以为孩子需求即使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其实,婴幼儿的天性和本能,足以让我们大吃一惊:他可能听不懂父母所说的话,看不到父母之间的互动,完全没有能力去理解父母对于他的某些情绪,但是凭着这种本能,婴幼儿完全能够感知到,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否受欢迎,是否受珍视,父母是不是以一种喜悦的心情去接纳他。这是非常微妙的一種感觉。

要想了解孩子的隐秘需求,感知孩子的内心体验,父母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对孩子的敏感度——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需求都会有一种(本能)直觉反应,这种反应非常敏感,并且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得以巩固和增强。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了解得越多,满足得越多,在孩子成长的源头犯的错误就会越少。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遵循本能,找自己的妈妈。孩子找妈妈,实际上是在找安全感——这是人类的第一本能。它表现为对母亲乳房的需要、对拥抱的需要、对抚摸的需要、对母亲声音的需要、对母亲亲吻的需要等。当这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些本能的反应,比如啼哭、更容易生病、不爱笑等。当我们说到一个孩子的成长的时候,不需要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但同时我们不能无视这种本能地寻找安全感的需要,如果孩子的这些需要不能获得满足,将对他的一生造成无可挽救的负面影响。

人类学家发现,一些被遗弃的孩子、不被疼爱的孩子,在非常小的时候,他们的神情就跟在正常家庭里成长、得到家长疼爱的孩子不一样。在这些缺爱孩子的表情里,隐约能够看到某些晦暗、忧愁,甚至是怨恨与惊恐。

这也从反面说明,父母经常性地向孩子表达爱意非常重要。爱要通过言语和身体的行动表达出来,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爱的互动”,孩子就会产生“我不再被爱了”“我不重要了”“我是多余的”这种负面的认知。这是人的本能反应,没有人会例外。

这些年,我在做教育研究的过程中,经常跟一些教育界的朋友交流,谈到这类问题,我发现,那些缺乏自信、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往往都经历过缺爱的童年。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不争的事实:

不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自卑、惊恐,以及过度的敏感;他们对大多数事情的反应方式,不是听从自己的感受与判断,而是通过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意,表现出一种犹豫不决的反应模式。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跟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无关,而主要跟他童年时期有没有获得充足的爱有关。

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勇敢,更有勇气,更加独立,也更加自信。尽管有时候他们也会判断错误,但下一次再遇到情况时,他们仍然敢于做出自我的判断,而不是受他人情绪左右。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整个身心都是处于打开的状态,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与探索就像蜗牛的触角一样,如果他感觉安全并能得到鼓励,这个触角就会自然地延伸出去。但是如果孩子觉得受到阻碍,受到打击、限制,触角就会本能地回缩。其后果就是会在孩子心理上形成某种阴影,在孩子童年时,这种阴影往往比较隐蔽,父母难以察觉,但是在成长过程中阴影会逐渐显露出来。

《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触角本能阴影
本能的表达与独特的个性
夯实为侨服务机制 多方触角深入基层
你来了,草就没有了阴影
逆本能
吉米问答秀
想念你
语录
我用网络延伸关爱的触角